第四章 羋氏“親”楚

羋八子的外交

在被張儀坑害、兵敗大秦、丟掉漢中等地後,楚懷王算是想明白瞭,滿朝文武大臣,全是無能之輩,隻有一個人可以器重,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本來姓屈名平,“原”是他的字。人傢本來叫“屈平”,但是大傢一直叫“屈原”,從古時候一直叫到現在,也就不改瞭。

重用屈原後,楚懷王命令他出使齊國,表達當年背叛齊國的歉悔之意,並重新商量齊、楚結盟之事。結果,屈原不負眾望,齊楚兩國歃血為盟,第二次結盟。

事實證明,讓屈原出使齊國的事情,是楚懷王這輩子,唯一一件正確的事。

後來,當宣太後獲悉此事後,她立刻滿臉不悅。因為這個女人清楚地知道,對於秦國而言,這個“齊楚聯盟”到底意味著什麼。

於是,為瞭破壞這個聯盟,羋太後立刻給楚懷王寫瞭一封信。

對比在咸陽殿的那番“胡言亂語”,羋太後的這封書信,堪稱完美無缺,她的用詞不僅準確,而且態度極其誠懇,並在三個方面下足瞭功夫。

哪三個方面?套近乎,拉關系,給利益。

先說第一點,套近乎。

羋太後告訴這位楚懷王,之前坑你的人,他們都是秦人,我跟他們不一樣,我是楚人呀。咱姐倆百年前就是本傢親戚,一筆寫不出兩個“羋”字來,你不信我,你信誰呀?所以,甭跟那個毫無血緣關系的齊國結盟,跟“本傢親戚”的秦國結盟,這才百利而無一害呀。

再說第二點,拉關系。

有句俗語說得好:“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在這封書信裡,羋太後告訴楚懷王,咱倆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張儀。即使這個人是秦國的宰相,他也是我的“敵人”。

原來,羋太後是秦惠文王的妃子,天天錦衣玉食、前呼後擁的,身子嬌貴得很。羋太後最得寵時,那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呼百應,何等風光!然而,等張儀當上宰相後,她的好日子就徹底到頭瞭。

張儀執掌朝政後,他就一直攛掇秦惠文王要舍得“孩子”,這樣才能套著“狼”。

“大王,您不是要取得天下嗎?那就得讓公子們做出犧牲,讓他們去各國當人質,這樣才能表明秦國對諸侯的誠意。用這些公子當誘餌,去麻痹這些諸侯王,才能讓他們乖乖地到咱們的碗裡來。”

“張儀所言極是,就這麼幹!”

於是,秦惠文王下令,把自己的公子送到各個國傢,去那裡當人質,如果公子年齡太小,母親也跟著一塊去。

就這樣,在這種背景下,羋太後隻能不甘心地帶著年幼的嬴稷,開始瞭一條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痛苦之旅。

要知道,戰國時期,為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都要互派公子為人質,簡稱為“質子”。

雖然從表面上講,為瞭推心置腹,質子的地位都特別尊貴。實際上,“質子”就是人質,一旦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質子就首先遭殃,不僅是招待方發泄的首選,還可能成為祭旗的對象,何況這還是一個今天歃血為盟,明天就兵臨城下的戰國時代。

可見,“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話一點沒錯,人生要想有“得”,那就必須得有“失”。但是,你考慮過“孩子”的心情嗎?你知道“孩子”面對豺狼時的恐懼嗎?

因此,隻要一想到這個張儀,在燕國當人質的羋太後就憤怒不已,她恨不得生吃瞭張儀的肉,喝幹他的血,把他大卸八塊、五馬分屍,把張儀的傢族連根拔起、株連九族才解恨。

得虧張儀死得早,他死於秦武王時期,要不然的話,上面那些血腥的場面,一定會變成現實。

就這樣,在訴說瞭自己的悲慘經歷後,羋太後告訴楚懷王,你被張儀坑過,我也被這廝害過,所以你的心情,我懂;我的心情,你也能懂。因此,咱倆還有什麼隔膜,同是天涯淪落人,咱們為什麼不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反而要兵戎相見呢?

您看,羋太後這張“同病相憐”的牌,打得真是高。

最後說第三點,給利益。

要說這個“利益”,羋太後是最懂的瞭,不就是討男人“歡心”嗎?在這個方面,羋太後要是敢說自己是第二,估計就沒有人敢說是第一瞭。

為瞭討楚懷王歡心,交好這個朋友,羋太後一共準備瞭三份厚禮。

第一份禮物,金銀。

史料記載,為瞭完成秦楚聯盟,羋太後送足瞭禮物,那都是一車一車地拉,為瞭完全“顯示”自己的誠意,這個女人根本不計較錢。

當然瞭,別看失去瞭這麼多金銀,羋太後卻一點也不心疼,因為對於她而言,她這不是在“贈送”,而是在“寄存”。早晚有一天,她要把這些金銀都拿回來,而且是“連本帶利”地拿回來。

第二份禮物,土地。

為瞭表示誠意,秦國將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歸還給瞭楚國。秦國這種“割地賠款”的事情,自商鞅變法以來,也算是頭一回瞭。

第三份禮物,婚姻。

除瞭給錢、給土地外,羋太後還送來瞭一份珍貴的禮物——聯姻。

羋太後告訴楚懷王,說咱倆關系這麼好,為什麼不聯姻呀?我的公主嫁給你兒子,我的王子娶你閨女,這樣一來的話,咱們結成“秦楚”之好。

假以時日,等公主生下兒子,這孩子肯定是我大秦的國王。到瞭那個時候,你就是我大秦的“姥爺”,這天下哪有“外孫”打“姥爺”的道理!這樣一來,這個天下,還不是咱兩國的囊中物瞭。

至此,在羋太後這三種方面、三種禮物的誘惑下,楚懷王立刻就“暈菜”瞭。這個利欲熏心的傢夥馬上接受瞭秦國的厚禮,並再次背信棄義,徹底“拋棄”齊國瞭。

至此,屈原費盡千辛萬苦,談成的“齊楚聯盟”的合約,就這樣變成瞭一張廢紙,再也不復存在瞭。

如此“和親”

楚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應秦國的邀請,在今天的新野縣境內,楚懷王與秦昭襄王、羋太後等人,舉行瞭一次重要的會談,史稱“黃棘會盟”。

史料記載,這次秦楚舉行的這個會談,是在一個熱情洋溢的氣氛中進行的,雙方回顧瞭多年來的傳統友誼(如果有的話),並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如何統一天下)交換瞭意見。

最後,在這次會談後,秦楚雙方簽訂瞭一份“互幫互助、互不侵犯”的盟書,這兩國之間的關系,也終於達到瞭“沸點”。

當然瞭,這兩國之間的關系達到瞭“沸點”,對於其他國傢而言,那就是“冰點”瞭。

可不是嗎?你們兩個最強的國傢結盟瞭,這就是“壟斷經營”天下瞭,還讓我們怎麼玩!

第二年,也就是楚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為瞭破壞這個“秦楚聯盟”,也為瞭報被楚王再三戲耍之仇,由齊威王帶頭,他率領韓國、魏國,共同討伐楚國。

一下子面對三國聯軍,楚國哪裡打得過。楚懷王完全慌瞭手腳,他隻能派人向那個“親傢”,也就是秦國求救瞭。

殊不知,但凡涉及“親情”問題,秦國絕不含糊;同樣的道理,涉及國傢利益的問題,秦國也絕不含糊——你們打吧,我先看熱鬧。

史料記載,收到楚懷王的求救信後,羋太後立刻點將出征,她命令白起率五萬大軍援楚。結果,到瞭楚國邊境後,秦軍就不走瞭,他們天天在這裡“旅遊、散心”,不管楚國如何喊“救命”,白起就跟得瞭“白內障”一樣,他連前進一步的意思也沒有。

當然瞭,白起不出兵,他的理由也合情合理:請假、生病、裝瘋、賣傻、馬瘦、天熱、多雨、難行……總有一款適合你!

這一下子,面對三國的大兵壓境,秦國的無動於衷,楚懷王氣得咬牙切齒,但為瞭解這個燃眉之急,楚懷王一咬牙,一跺腳,就將楚國太子熊橫送到瞭秦國當人質,用太子來換取秦國出兵。

“先收貨,再付款”,這是秦國的一貫作風。在收到這個“貨物”後,羋太後這才命令白起進軍,而看見秦軍來援後,三國聯軍自知難以取勝,就各自退兵回國瞭。

諸侯休戰後,秦國也沒有送回楚國太子,而是繼續將其扣留,以此來控制、要挾楚懷王,讓楚國不敢對自己產生異心。

可見,羋太後以前對楚國的各種示好,無非就是想麻痹、穩住這個楚國,讓其不能與其他諸侯國聯盟,共同對付自己罷瞭。而一旦楚國被孤立瞭出來,他就是秦國砧板上的一條魚,還不想怎麼剁,就怎麼剁!

當然瞭,在剁這條魚之前,羋太後還需要解決一個難題,她需要一個“冠冕堂皇、合情合理”的理由,這樣才能達到自己“師出有名”的目的。

準備揍人

雖然在揍人的過程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從實際操作上講,理由雖然不是“必需”的,但卻是“必要”的。師出有名,才能無往而不利,這絕對是一句大實話。有,總比沒有強!

那麼,這個理由是什麼呢?

誰知,就在羋太後苦思冥想,苦苦尋找這個“理由”時,她最需要的這個“理由”,竟然不請自來,從天而降瞭!

縱觀史書,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如果要成就一件好事,一個人是辦不瞭的;但是,如果要辦砸一件事,一個人足矣。

楚國太子熊橫,就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簡單來說吧,對於熊橫而言,他是一個含著金勺長大,無比驕傲、自豪的富二代。熊橫出生後,他就該得到權、錢、財,美味佳肴、豪車駿馬、如花美眷,這些也必須有。然而,現在倒好,為瞭國傢的利益,熊橫要背井離鄉地來到秦國,提心吊膽地過日子,還要天天唯命是從、仰人鼻息。

這落差,是不是也忒大瞭點!

於是,這樣的日子過久瞭,熊橫自然會積攢一肚子怒火,且隨便被人一拱,就會引爆。

根據史料記載,在一次秦國的宴會中,熊橫跟幾個秦國大夫喝酒。咱們都知道,如果喝酒喝高瞭,就會開始吹牛,甚至胡說八道。如果一個酒桌上,有好幾個人都喜歡這口,那就會互相爭吵,甚至打起群架。

這不,當天的酒桌上,就有這麼一個不識時務的秦國大夫,他非要“欲與熊橫試比高”。結果,這麼一來二去,這二人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爭吵的情緒也越來越高,他們反目成仇,直接動起瞭手。

最後,這哥兒倆激鬥瞭幾個回合,秦國大夫技不如人,他被熊橫活活打死瞭。

看見這具冰冷的屍體後,熊橫這才如夢方醒,他也徹底慌瞭。要知道,別看這個人平常呼風喚雨、威風八面,其實他色厲內荏、外強中幹,就是孔子眼中那種“毫無擔當、鉆墻逾穴、偷雞摸狗”的小人。

最後,熊橫二話不說,他三十六計走為上,直接連夜逃跑瞭。

這一下子,事情徹底通天瞭。

要知道,雖然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但那也就是說說,大多數的時候,這類事情都被有權有勢的人平息瞭。當然瞭,要平息這件“殺人償命”的事情,決定權在秦,不在楚。如果秦國不依不饒的話,楚國還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那麼,秦國想平息這件事情嗎?

當然不想啦!

對於羋太後而言,這件事情叫什麼?這叫天降橫財!老娘正愁找不到借口收拾楚國呢。現在好瞭,楚國太子打死瞭咱們的人,而且打完瞭人還跑瞭,這小子太“過分”瞭,咱們正好以這個為借口,出兵攻打楚國。

根據《史記·楚世傢》記載:

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昧,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短短三年時間,楚國在秦國的“操縱”下,損失兩員大將、數萬士卒和九座城池。楚懷王也算是明白瞭,什麼兩傢結盟、永不侵犯,根本就是謊話。

這個世界上,能夠依靠的人,隻能是自己。

至此,楚懷王又變成瞭那個熱血青年瞭,他下令,派倒黴的太子橫入齊,去那裡當人質,然後聯合齊國,共同討伐暴秦!

這一下子,得知楚國送太子入齊的消息後,羋太後一琢磨:不行,不能讓楚國跟齊國聯盟。於是,羋太後又再次施展“拉”的手段,她軟磨硬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開始遊說楚懷王瞭。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羋太後給楚懷王寫瞭一封信,大意如下:

哎呀,老弟,咱們為什麼要打架呢?當年黃棘會盟時,咱倆的關系多好呀,這才剛過幾年,咱倆咋就鬧掰瞭呢?當年,我的那個“侄子”不懂事,他殺瞭我的人,還連夜逃跑瞭,哀傢實在氣不過,這才一時沖動,派兵入侵貴國。其實,小孩子不懂事,跟我承認一下錯誤,不就行瞭,咱們也不至於這麼死磕瞭。

您要知道“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如今,為瞭這個天下,咱倆可不能再打架瞭,哀傢願與大王在武關會晤,當面立約定,冰釋前嫌,這樣秦楚才能號令天下。這是哀傢最誠摯的願望,還望大王能答應我的請求,前來武關(今陜西商縣),咱們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此事。

可以想見,看完瞭這封信,楚懷王腦袋都大瞭。去吧,已經被秦人坑怕瞭,這要是一個“鴻門宴”,到時候咋辦?如果不去,就會惹惱秦王,無端招來戰禍,到時候又咋辦?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去,還是不去,這也是個問題。

我真的不想選呀!

最後,無計可施的楚懷王,隻能求救於大臣。屈原第一個說道:

“大王,絕不能去,秦人從來不講信義,咱們已經被欺騙多少回瞭,這次絕對不能再上當。”

屈原講完後,另一個叫昭雎的大臣也站起來說道:

“沒錯,大王您絕不能去,如今咱們已經跟齊國結盟瞭,犯不著再看秦國的臉色瞭,如果秦國要是敢來,我們就聯合齊國,再加上中原諸國,一起跟它死磕,看誰最終倒黴!”

史料記載,聽完屈原和昭雎的話,楚懷王認為有理,正當他微微點頭時,他的小兒子公子蘭卻站瞭起來,並大聲反駁道:

“父皇,您的兒媳婦是秦國人呀。秦楚兩國可是親傢,親傢約您見面,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而且,這次是秦國主動與我們和好、求我們同盟,這是化幹戈為玉帛的好事呀。您可千萬不能聽信屈原等人的話,耽誤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呀。”

公子蘭話音未落,屈原等人立刻反駁道:“無知小兒,你懂什麼,你這是在誤國!”

公子蘭反駁道:“呸!你們這幫廢物大臣,平時滔滔不絕,正經事情一個主意也沒有!如果父皇拒絕瞭秦王的要求,到時候惹惱瞭秦王,導致秦國兵臨城下,我看你們誰能去禦敵!”

這一下子,公子蘭的這番話,立刻讓滿朝文武“打”瞭起來,大傢各執己見,無法求同存異,隻能互相痛罵攻擊瞭。

看見滿朝文武分成兩派後,楚懷王更加難以決斷瞭,他隻能下令退朝,先休息一夜,明天再做決定。

而就在這一夜,一個女人的一番話,卻讓楚懷王徹底下定瞭決心,他決定去武關赴宴瞭。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女人?為什麼她的一番話,就能讓楚懷王下定決心呢?

《羋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