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關挾王

蛇蠍之女

說服楚懷王的女人,不是別人,正是他最寵愛的妃子——鄭袖。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出豪傑、出偉人、出英雄、出戰將、出詩人、出思想傢的時期,這也是一個“出女子”的時代。

褒姒、西施、息偽、南子、蔡姬、趙威後、李嫣、陶嬰、齊薑、羋八子、趙姬、季羋畀我……這一個個永載史冊的女子,都將在這個時代留下自己的印跡,並永遠留在歷史書裡。

在這些女子中,如果比美貌、智慧、霸氣、勇氣,鄭袖可能自慚形穢。但若比女人的“妒忌”心理,鄭袖卻是春秋戰國第一人,即使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她也絕對是奪冠的有力人選。

根據《戰國策·卷十七·楚策四》記載:

魏國為瞭討好楚國,就將一個美女送給楚懷王,楚懷王也非常喜歡這個美女。結果,鄭袖一看他們這麼親熱,心想這不對呀,這個魏國美女對我是一個威脅,我必須除之而後快。於是,鄭袖就設計瞭一個圈套,用來陷害這個魏美人。

為瞭讓敵人放松警惕,鄭袖表面上很愛護這個魏美人,挑最好的衣服給她穿,挑最好的房子給她住,挑最好的奴隸、丫鬟給她使喚,還一口一個“妹妹”的,那真是親密得不得瞭。

結果,楚懷王一看,瞧瞧,我老婆多大氣,根本不吃醋,不妒忌,這才是“中國好媳婦”,這才是孤的好女人。

從此以後,楚懷王非常信任鄭袖,認為她是一個有“優良品質”的女子瞭。那位魏美人也非常信任鄭袖,鄭袖說什麼,她就信什麼,根本不加防范,也沒有絲毫的懷疑。

至此,鄭袖清楚地知道,害人的時機,終於到瞭。

有一天,鄭袖對這個魏美人說道:

“大王喜歡你,寵著你,愛著你,但是,大王卻討厭你的鼻子,認為你的鼻子不好看。所以,你以後見到大王,一定要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樣大王就會長久寵愛你瞭。”

對於這位姐姐的“肺腑之言”,魏美人言聽計從,以後每次見到楚懷王時,她真的開始捂鼻子瞭。

看見魏美人老捂鼻子後,楚懷王就納悶瞭,說這是什麼情況?我的美人生病瞭?怎麼老捂鼻子呀?不行,我得問問鄭袖去,問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聽完楚懷王的問題後,鄭袖回答道:

“大王呀,您不問,我都不知道怎麼說呀。我已經忍瞭好久瞭!您知道嗎?魏美人之所以捂鼻子,是因為他嫌您身上有味,不知道是狐臭,還是汗臭啥的,反正她受不瞭,所以她才捂鼻子。”

一聽這話,楚懷王當時就怒瞭,說好你個魏美人,我對你這麼好,你卻背後這麼誹謗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來人,把魏美人的鼻子給我割瞭!

就這樣,魏美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她的鼻子就稀裡糊塗地沒瞭。從此之後,鄭袖就獨占專寵瞭。

大傢看看,這是一個多麼歹毒的女人,害起人來,簡直就是蕎麥地裡捉王八——十拿九穩,一抓一個準。

當然瞭,這種嫉妒成性的女人,正是羋太後需要的“合作夥伴”。

於是,羋太後不惜重金,買通瞭楚國後宮的官員,並通過這些官員之口,告訴瞭鄭袖一個“可靠”的消息:

如今,羋太後親自挑選瞭十幾個美女,外加數百個擅長歌舞的女子,準備把她們一起送給楚王,以完成這次盟約。

這一下子,鄭袖再也坐不住瞭,這次陰險狡詐、工於心計的女子,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瞭。

“大王,您還是去武關,去參加這個會盟吧……”

如今,我們看史書,總是評價一個人辦事情:如暴風驟雨一般,快速而嚴謹地完工。殊不知,最猛的風,不是暴風,而是“枕頭風”;最狠的雨,也不是暴雨,而是“梨花帶淚”。

“溫柔細語”外加“柔情帶淚”,再絕情的男人也沒招呀。於是,為瞭那個“千金難買美人笑”的誓言,楚懷王毅然決然地說道:

“隻要你能高興,讓我幹什麼都行。我馬上去會見秦王,明天一早就動身。”

至此,搞定。

就這樣,在這些人的慫恿下,楚懷王終於走上瞭這條“陽關大路”。可惜的是,這註定將是一條有去無回的不歸路……

楚國的未來

史料記載,楚懷王出發那天,悲憤的屈原流著眼淚,拽住車輛勸阻,哭喊著請楚懷王不要去。結果,還沒等楚懷王說話,公子蘭、鄭袖這幫人,他們就把屈原推搡到瞭一邊,可憐的楚懷王隻能在一頭霧水中,踏上瞭這條不歸路。

後面的事情,果然如屈原預料的那樣。

楚懷王一到武關,就被羋太後抓瞭起來,到瞭咸陽後,秦昭襄王逼迫他把“黔中之地”割給秦國,否則就把他永遠軟禁。

要知道,楚懷王雖然昏庸無德,但卻不是軟骨頭,這種原則性問題,他誓死不從。羋太後無奈,隻能先把他軟禁瞭起來。

公元前296年,被羋太後軟禁三年後,楚懷王在極度的悲憤中,鬱鬱而終,享年64歲。

楚懷王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被一塊石頭絆倒,這不是什麼難事;難的是,這哥兒們總是被相同的石頭絆倒,且一絆再絆,還絆出瞭“感覺”,絆出瞭自己的“品味”,不被絆一下,這輩子就沒法“活”瞭!

從這個方面看,楚懷王真是一個“極好”的豬頭也。

後來,楚懷王被軟禁期間,公子蘭準備謀朝篡位,廢除太子橫,自己當皇帝。結果,在屈原等一批大臣的反對下,公子蘭的陰謀最終破產。屈原從齊國接回瞭楚國太子,擁立熊橫登基,這就是楚襄王。

事實證明,屈原擁立太子橫這件事情,是他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個決定。

作為楚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楚襄王登基後,他立刻采取“親秦政策”。為瞭表示誠意,他還將自己的太子送到秦國當人質。

外交上,送走自己的孩子,內政方面,楚襄王也絕不含糊。那些剛正不阿,反對親秦的大臣,一個都不能重用;反之,那些阿諛奉承,親秦友好的大臣,全部升官發財。

在這個政策下,耿直的屈原不被重用,意圖謀反的公子蘭卻當上瞭大官,他還取代瞭屈原的位置,當上瞭新的令尹(相當於宰相)。

至此,楚國誕生出瞭這麼一位“傑出”的君主。人們仿佛看見,那個昔日強大的楚國,正在急速地走向衰落,十個屈原也拉不回來呀。

為瞭富國強兵,改變楚國的現狀,頑固的屈原接連上書,他提出各種改革圖強的辦法。但是,他的這些建議,全都落在瞭公子蘭的手裡;他的那些治國大計,不但沒有實施,反而招來瞭公子蘭等人更大的仇恨。

為瞭把屈原驅逐出朝廷,公子蘭等人就給屈原捏造瞭很多罪名,說他自恃清高、目中無人、禍亂朝綱、誹謗君主等等。

面對這些“罪證”,那位自認為“英明神武”的楚襄王,居然連調查都省瞭,他直接撤瞭屈原三閭大夫的職位,把他流放到長江南面的蠻荒之地,並且放下狠話:

“不經允許,不得回國。”

至此,屈原的仕途,就算是徹底完瞭,他的那些拯救國傢的宏偉計劃,也隻能成為自己的“夢想”瞭。

何為夢想,隻能夢,不能想……

信仰的力量

流放中的屈原,時刻惦記著楚國的安危,他多麼希望楚襄王能夠回心轉意,把他召回祖國,讓自己拯救國傢的命運呀。結果,除瞭各種失望、傷心和悲痛外,屈原什麼都沒有得到。

後來,為瞭堅持自己的理想,貫徹自己的信念,屈原寫下瞭《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無數輝煌無邊、膾炙人口的詩句。

可惜的是,這些輝煌的詩句,可以改變人們的心靈世界,但無法改變這個醜陋的現實世界。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國都“郢都”,焚燒“夷陵”楚王宗廟,楚襄王被迫遷都到壽春城。

聽到這一消息後,屈原悲痛欲絕,為瞭不看見自己祖國亡國,在這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懷抱一塊大石頭,跳進瞭汨羅江,享年六十二歲。

一代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就這樣鬱鬱而終。

如今,我們一提到屈原,就會想到這位千古忠臣,想到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想到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以及那個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其實,屈原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這些。屈原真正留給我們的東西,是他的信仰,一種足以改天換地的“信仰”。

由於屈原當過三閭大夫,即掌管楚國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宗族事務官。所以楚國人民相信,在屈原的帶領下,楚國王族一定可以復興,楚國也一定可以繁榮昌盛。

因此,從屈原死的那天開始,楚國就誕生瞭一句名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後來,在秦國的不斷攻擊下,這句話的解釋,也發生瞭變化,變成瞭:“即使楚國就剩下三戶人傢,滅掉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人”。

再後來,即使有這種信仰,楚國還是滅亡瞭,它成瞭秦國的一個郡。而這句話,也就成瞭秦國人茶餘飯後的一項消遣。

但是,永遠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不管何時、何地,隻要還有擁有這種信仰的人,總有一天,他們一定能夠改天換地,徹底改變這個世界。

公元前206年,伴隨著阿房宮的熊熊烈火,屈原死後的誓言,終於兌現。

滅亡秦國的那兩位英雄,劉邦、項羽,皆是楚國人。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羋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