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部分

問不孝有三

有同學問「不孝有三」是哪三樣的問題。我們古代重男輕女,但是中國上古男女還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後的事,所以在古書上女孩子也可以稱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謂「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性而言,「無後為大」,無後是第一不孝。第二不孝是「家貧親老不仕」,父母年紀大了,家庭生活貧寒,自己還裝清高,懶惰,這樣不做,那樣不做.不肯養父母,這是第二條不孝。第三不孝就是自己「曲意阿從(阿 拼音:ā;從 拼音:cong。阿從:阿附曲從),陷親不義」,父母教育你立身,自己站不起來,永遠靠父母生活。這是三樣不孝。

「無後為大」是第一條,其他兩條不講。那麼依據在哪裡呢?要看朱熹的「四書」註解。其中《孟子》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朱熹集注裡,也不是朱熹的見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見解。這個問題很麻煩,你幾乎把我考倒了。

不過,有些問題我不大同意,怎麼說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是不錯,因為民族主義,事關人類的衍生,這個暫時不管。有一條我非常反感,就是「家貧親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好像只有一條生路,只有做官。其實知識分子不一定要做官,做官、做皇帝是職業的不同,人生要有自己的事業,對社會國家有貢獻叫做事業,能夠創出事業來才是大孝子。這個觀念在哪裡呢?在《孝經》這一本書裡。《孝經》是中國文化十三經之一,是孔子傳道的學生曾子所著的。所以真正的大孝是大孝於天下,換句話說,對社會人類有貢獻就是大孝子,這是《孝經》裡頭的道理。

另外,一定要做官才叫孝子嗎?那是解釋錯誤,所以孟子也不引用。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教育犯一個錯誤,重男輕女,因為重男,每人都想生個兒子望子成龍,成龍的方法只有教育他讀書。讀書有什麼好呢?讀書可以做官。做官有什麼好呢?陞官可以發財。現在一直到選舉也是這個觀念。不過《朱子治家格言》裡說,「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這是我們小時候的一個基本教育。讀書人志在聖賢,不是詩作得好,文章寫得好;為官呢?心存君國。但是儘管從小那麼教,結果出來還不是想陞官,陞官以後想發財?所以,陞官發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我在講《孟子》的時候也提到過, 「不孝有三」之中這一條我是不大同意的。好啦!現在我們回過來看《列子》。

趙國領導人的憂患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謁之。襄子方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

注意啊!這一段是人生的哲學,也是天下國家大政治的哲學。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春秋戰國時是諸侯分治,等於現在歐洲一樣,一個縣就是一個國家,每個諸侯都是自稱國君的。趙國的諸侯趙襄子,派一個叫做新稚(稚 拼音:zhi, 古同「稚」)穆子的人出兵「攻翟(翟 拼音:di)」,翟國是一個小國家,結果趙國打了勝仗,佔據了「左人、中人」兩個翟國的地方。打了勝仗,侵略他國,佔有人家的土地,如果是拿破侖的話,馬上就要建立一個凱旋門了。可是中國文化不同,「使遽(遽 拼音:ju)人謁之」,戰敗的國家派「遽人」,就是外交官之流,來呈投降書,地方也獻給你,地圖也呈送上來。「趙襄子方食而有憂色」,他正在吃飯,看到敵人遞了降書,一點都沒有高興,反而很難過憂愁的樣子。你們注意呀!一個國家出兵打了勝仗,這個領袖不但沒有高興,而且連飯都吃不下,端著碗,筷子停下來,臉上很難過那個樣子。

「左右曰」,旁邊的參謀長啊、衛隊啊,站在那裡看到老闆這個樣子就問,「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出兵打敵人,一天就勝利了,佔據了兩個地方,任何人碰到這樣勝利的光榮都高興,可是你臉上不高興,為什麼?

趙襄子講話了。「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大江、大河水漲起來,勢力好大,按照宇宙的自然法則,不過三天這個水一定會退了。《老子》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颱風來,下大雨,不超過一天的。你看我們每次刮颱風,最多三四個鐘頭最大,過了這幾個鐘頭就慢慢地減弱了。《列子》、《莊子》都是道家的思想,發揮《老子》的道理。所以趙襄子也引用《老子》的思想,「飄風暴雨不終朝」,這個「暴(暴 拼音:bao)」字是「暴」字的古寫。突然來的幸福,突然來的機會,不會長久,不能再得。我們有一句俗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連著兩樣來的,壞事算不定兩三件一齊來,這是一個什麼道理?這是一個哲學大道理,這是宇宙的法則,這就要懂道家的道理了。

「日中不須臾」,太陽當頂的時候,只有幾秒鐘就要下坡了,這也是人生的境界。所以一個人得意的時候要留意了,不可以引滿,佛家就叫做無常,不永恆,把握不住。佛家只講個大原則,《列子》這裡說得非常深刻,很現實。趙襄子懂得這個哲學的道理,這個領導人在歷史上很了不起。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趙襄子自己說我們趙家德行不夠,對全國的老百姓沒有大的功德,貢獻的力量積得不厚。所以我們曉得,佛家講功德,世法也講功德。「一朝而兩城下」,現在戰爭勝利,一天之內佔領人家的土地,「亡其及我哉」,我在還可以,我的兒孫會以為是勝利的光輝。他說趙國馬上就要亡國了,你們不要只看到勝利,勝利之後保持不住,就會像太陽一樣下去了,所以他說我難過,這不是好事。這是趙襄子說的,也是政治歷史人生大哲學。等於你們年輕人,十七八歲,年輕力壯還不努力,過了二十歲太陽就開始下坡了,「日中不須臾」啊!就過去了。

孔子談憂患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孔子聽到人家講趙襄子說的這番話,就說趙國後代還會好。「夫憂者所以為昌也」,一個人隨時有憂患意識就有前途。如果忘記了憂患而傲慢自大,自以為了不起,這個人非失敗不可。越覺得自己不夠的人,越是會成功的,所以憂患就是最後成功的條件,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孟子也講過,一個國家,「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沒有敵人,也沒有外面的力量來威脅你,這個國家看起來很太平,其實危險極了,是亡國的象徵。太平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一旦有事發生,毫無抗拒之力,自然就亡了。

所以政治的道理,自古以來有文治者必有武備,文武兩個不能缺一。顯明老法師,也是我的師兄,他到印度去一趟,最近回來說,師兄,印度你不必去。我說我早知道,印度這個國家,幾千年來沒有起來,因為它欠缺治國之道。而中國的儒家、道家,這方面非常完備,所以幾千年來這個民族國家雖然遭遇許多災難,終未倒下,因為有兩大巨流文化之故。印度人自己文字、歷史都沒有,十七世紀以後才靠英國人整理,靠不住的。大部分印度原始的文字歷史,宋朝以後都在我們《大藏經》裡,他們不採用,為什麼呢?就是所謂治國之道的原理有所欠缺。

所以孔子講「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你們青年人海天都在煩惱中,前途無「亮」,沒有亮光,怎麼辦?就煩啊!因為煩就曉得努力啊!就要去找這一個亮光,當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沒有憂患,不去找這一點亮光,就完了,所以「憂者所以為昌也」。

「喜者所以為亡也」,自己認為一切很滿意了,高興了,這是滅亡的一個先兆。所以一個人很得志,自己認為了不起了,那當然是滅亡,那不必問了。等於西方基督教的話,「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這也是真理啊!要毀滅一個人就使他先瘋狂。中國文化只講一句儒家的道理,「天將厚其福而報之」,也就是因果的道理。所以世界上有些壞人比一般人發財,運氣更好,因為上天要使他報應快一點,所以多給他一點福報,故意給他增加很好的機會,使他昏了頭,他把福報享完了,報應就快了,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又說「勝非難者也」,他說像趙襄子這樣出兵侵略人家,一天當中打了勝仗,不困難,英雄事業,大英雄可以做到。「持之其難者也」,打了勝仗以後,保持這個成果是最大的困難。所以你看,像我們今天中午,同學們在準備漢唐的資料,唐代的唐太宗,當了皇帝統一了中國,有句名言「為君難」,當皇帝不容易啊!為臣也不易啊!當人家好的幹部很難。所以說,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啊!父親創業,發了財,到孫子手裡就開始要敗了,有些到兒子手裡就敗家了,所以守成也難。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賢明的領導人知道,把勝利的果實如何好好在憂患中保持,使他的財富可以延伸到後代。「齊楚吳越皆嘗勝矣」,他說你看我們歷史上的經驗,春秋的時候,齊國、楚國、吳國、越國都成了霸主,在幾十年當中都領導了一個國家,都是絕對的英雄霸主,結果呢?齊國在哪裡?齊桓公的功業在哪裡?楚國的後代怎麼樣?越王勾踐又怎麼樣?吳王夫差又怎麼樣?「然卒取亡焉」,都完了。什麼道理?「不達乎持勝也」,因為他們不懂政治大哲學的修養。換句話說,不懂聖帝明王之道,不懂領導的哲學。領導的最高哲學是道德,不是靠權謀。所以「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只有得道的領導人,才能保持這個勝利的果實,因為能謙虛,知憂患,才能永遠保持下去。

我們注意剛才的兩段故事,一個是白公的,如此之失敗,一個是趙襄子的,如此之成功,都是對照的啊!國家天下大事,個人的修養,人生的大事、事業都在其中。以禪宗來講都是話頭,這些故事你要去參。相對的又有另一個故事,這是故事的總論。

以強示弱而勝的人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孔子之勁」,這個是《列子》提出來的。歷史上的教主與聖人,文字都好,譬如釋迦牟尼叫做釋迦文佛,既然叫他文佛,那必定是懂學問的,釋迦牟尼佛十幾歲時,世間學問統統學完了,所以稱為釋迦文佛。孔子是文宣公啊!也叫文宣王,歷史上的每一個教主都是文武俱全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可以一隻手抓起大象,把它丟出城外;拉弓射箭,可以射穿九重金鼓,文治武功都到了家。孔子也一樣,我們都曉得孔子文好,但是孔子的勁,就是力氣,「能拓國門之關」,城門的鐵閘子下來,他一隻手可以撐住。他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力氣大的,「而不肯以力聞」,但他絕不表演武功,不肯以力大示人。

第二個是墨子。中國春秋戰國以後,是孔、墨、道三家的文化,唐宋以後則是儒、釋、道三家。墨子是墨翟,「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這本書,是諸子百家之一,墨子是真講人類平等的,是救世主義,「摩頂放踵而利天下」,所以後世有人研究墨子,很有趣,寫墨子是印度過來的一個和尚。「摩頂放踵」,頭頂光光的,剃了光頭;放踵是不穿鞋子,光腳的,做利天下之事,隨身拿個雨傘就走了。還有一個人寫論文,說墨子是回教徒;另有一個人研究墨子,說他又黑又醜,是西伯利亞放逐的一個罪人,所以研究墨子的人很多,很好玩。墨子尚賢,尚同,尚平等。

公輸般,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大工程師、科學家,什麼戰爭武器他都可以發明。墨子對他說,不要挑動國際戰爭,挑起了戰爭,要死多少人啊!墨子說我一個人來,你把所有的武器拿出來打我。公輸般把所有的武器都使出來,墨子都可以防守而不失敗,最後公輸般輸了。他說我還有一樣武器,拿出來你絕對守不住。墨子說我知道,你是想把我殺掉,我告訴你,我的弟子遍天下,就算你現在把我殺了,天下還有千千萬萬個墨子。

所以中國的幫會可以說是由墨子開始的,他每派的領袖叫鉅子,鉅子就是巨頭,墨子的弟子們各領導一方。我們現在稱工商界領導人為鉅子,就是根據墨子這個歷史來的。墨子有個弟子是秦國的鉅子,就是墨家幫會的分支派,我們講青洪幫的堂主,也就是小說上寫的堂主。當時墨子在秦國的鉅子有一個兒子犯法了,秦國的君王知道他是墨子的某一個鉅子的兒子,就特赦了他,只不過鉅子最後仍照國法處理。所以墨子的那個組織很了不起,嚴重得很,那個時候國際上都怕他。

所以「公輸般服」,當時國際上唯一的武器專家公輸般,服了。根據另一個考證,以前木工的工程師所拜的魯班祖師,就是公輸般。

墨子的用兵也是第一等的,軍事最高明,但是墨子「而不肯以兵知」,不願意以軍事出名。你要曉得,軍事上打勝仗是很難的,但是比起打敗仗還算容易,最難是打敗仗。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打六次敗仗,古今一般批評認為他政治可以,用兵非其所長。其實錯了,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用兵,六次都是完美的撤退,沒有損失一兵一物。善於打勝仗固然難,善於打敗仗更難。諸葛亮善於撤退,後面敵人不敢追來,他是歷史上第一人。所以研究歷史的人不懂軍事,批評諸葛亮不長於軍事,是錯誤的。諸葛亮軍事的高明等於墨子一樣,很內行而不願意在軍事上出名。這一段舉了兩個大人物,一個孔子,一個墨子,這兩個都是教主。

「故善持勝者」,所以他們兩位在文化上能夠影響千秋萬代,成為諸子百家之一的教主,因為他們都善於保持成功的果實。善於持勝是什麼原因呢?「以強為弱」,等於我們社會上有錢人裝窮,越有錢的人越裝窮。那些假裝自己很有錢,衣服又穿得闊氣,金手錶金戒指都戴上,反正身上戴的都是金子,一定是剛剛發一點財的人。老發財的人,他還深怕人家知道他有錢,衣服也穿破的,不過有一個道理,因為大家知道他有錢。過去我有一個有錢的朋友,他說,你猜我這一套衣服穿了多少年?我一看這個是舊料子嘛!他說四十年了,好舊啊!可是我今天出去,人家一看我的衣服說,你這個料子好貴的。我說嗯!嗯!很貴,很貴。這個衣服穿在我身上就貴,天下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注意啊!「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因為他謙虛,才能持勝。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於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幸與不幸的道理

另一件故事又來了,「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宋國有一個人,全家人做好事,不是偶爾這裡拿十塊錢,那裡拿一百塊,那不算。這家人做好事不止一代,做了三代。「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有一年這家出了怪事,黑牛生出一頭白小牛來,認為是反常不吉利。家裡有白狗啊,白貓啊,那就麻煩了;尤其全身都是紅色的馬,有個地方一片白,那不得了,是弔喪的馬。這家黑牛生白犢,害怕了,來問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不要害怕,等於你們學佛的做了一個怪夢,門上什麼影子掉下來,動不動就問,煩死了,是迷信。這一家人也迷信起來,就來問孔子。孔子說你不要迷信,大吉大利,是吉祥的,「以薦上帝」,最好你把這個小白牛殺掉,來祭拜一下天。

這家人聽了孔子的話當然照做了,「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可是過了一年,這家的父親莫名其妙眼睛瞎了。可見孔子的話不大靈光,好像孔子的密宗大概沒有學通一樣,這家的兒子起了懷疑。「其牛又復生白犢」,這個黑牛又生白牛了,「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這家的父親對孔子很有信心,派兒子再去問孔子。

兒子是年輕人,告訴父親,「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去年你問他,他說大吉大利,你看,你倒霉,眼睛都看不見了,你還要相信那個孔子,再去問他幹什麼?

「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父親說你這個孩子不要亂講,孔子是聖人,聖人的話先迕,迕是不對的,先看起來相反,最後有結果。「其事未究」,他說這個結果還不知道呀!不要認為我眼睛瞎了就不對,你姑且聽我的話,再去問孔子。「其子又復問孔子」,這個孩子不像現在的青年,現在的青年一氣就到咖啡店去了,再不然去看電影了,不理你。古代的教育不同,父親既然講了,只好又去問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好事,「復教以祭」,還是祭天。「其子歸致命」,這個兒子回來向父親報告,「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父親說,我們就照孔子的話去做。

「居一年」,再過一年,「其子又無故而肓」,兒子眼睛也瞎了,真倒霉,可見孔子的話不靈。「其後楚攻宋,圍其城」,後來楚國打宋國,把宋國的首都包圍起來,結果城裡吃的都沒有了,「民易子而食之」。歷史上經常有這種人吃人的時代,戰爭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幾個人都看到過,很多做父母的,自願自殺給兒女們吃。老百姓交換兒子,自己兒女親手殺不下去,這是歷史上戰爭的痛苦,所以世界上不能有戰爭。要如何做到昇平,大家要好好修行了。「析骸而炊之」,把死人的骨頭拿來當柴燒,歷史上太多了!有一本書專門集中這些資料,哪一年,哪一代,講起來很痛苦,看得人都不敢看了,人類原來是那麼殘忍,同野獸是一樣的。「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丁壯」,就是壯丁,十八歲稱丁,二十以後稱壯年,各種說法不同。少年都臨時被徵召,沒有受過軍訓就要做防禦戰,結果大半年輕人都被打死了。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這一家人因為父親和兒子的眼睛瞎了,不需要出來打仗。「及圍解,而疾俱復」,等到楚國的兵退了,宋國解圍之後,這父子兩人的眼睛又看見了,所以孔子的密宗還是學通了的,預言兌現,大吉利。

這一段故事的道理,就是禍福相倚,不一定的。這個是《老子》哲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候你發了財,很得意,這是好運氣了;但是因為你發了財,好運氣,會出別的不好的事情。有時候你說我現在很倒霉,到處都吃癟,算不定好運氣在後頭,所以禍福是相倚伏的。總而言之,正心、誠意、修身為本。

《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