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風一來,平靜的水面就起波浪,所以叫“風波”,這是講動態。一句話說出來,一句話說不對了,人與人之間就挑出問題來。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世界的戰爭就是因為一句話,或者做領袖的講一聲,打呀!大戰就打起來了。講話特別要注意,一句話是兩面刃,害自己也害人家,你以為自己會玩嘴巴,你倒霉統統是自己玩嘴巴玩出來的。莊子明白告訴你:“言者,風波也。”不要說犯了口禍下地獄,下地獄誰看見了?你下了地獄我又看不見,你又不發個無線電來?當時就可以看到,話講得不對馬上就起風波,不要等到下地獄。儒家道家佛家都現身說法,所以口業之重要。人的行為,這一個是事實。事實的結果,對與不對,馬上可以結帳的。一個行動錯誤了,這個事實很危險的。所以要懂得《易經》的道理,《易經》講人生的境界,只有四樣:“吉凶悔吝,生乎動者”。只講一句話就是動,做一件事一個行為就是動,動的裡頭,四分之三都是倒霉,四分之一勉勉強強是好。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大家注意,這是莊子的格言。一個人說話,對方聽了為什麼發脾氣?本來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靜的,因為某一句話不對了,“忿設無由”,心裡的憤怒就沒有理由,沒有來由地被挑動了。為什麼被挑動了呢?“巧言偏辭”。那個講話,有時候偏激,引起了別人的憤怒。別人討厭你是怎麼來的?你不要怪人家,反省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巧言偏辭”引起的。“偏”就是過分。過分的恭維不對,過分的批評也不對。智能高的人不喜歡聽“巧言”,你要耍些花樣,恭維太過了,他一聽就知道假話;你說不喜歡恭維我就罵,不應該罵的也罵,好不好?也太過了,所以一個人不要玩巧。

青年同學記住了,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實人。我常常說,你們不要玩手段啊,幾百年來,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玩聰明,玩手段,玩花樣的,一個高過一個,哪一個都不笨,連小孩都不笨,聰明手段都比我們高明。將來這個世界上全人類都太聰明,太高明,都會玩手段了。但是最後成功的人,因為老實,就成功了。尤其是我,就喜歡那個笨笨的老實人,你說他笨,我就是喜歡他的笨。我們太聰明了,自己唯一的缺點是太不老實了。我們同時也想想,問問自己,你喜不喜歡老實人?嘿,每一個人都喜歡老實人,可見老實人一定成功。這是真理。所以頭腦聰明的人,自己要反省了,要清醒了。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這就叫我們不要殺生喲。那些雞阿牛阿豬啊,被殺的時候,不管什麼聲音地拚命亂叫,它也不管這是不是音樂。等於我們人一樣,被人欺負要被打死的時候,媽啊!娘啊!救命啊!什麼怪聲音都出來了。殺生時,任何一個生物,被欺凌到死的時候都非常憤怒,你要曉得,一憤怒那個血都會變成藍色了,當時馬上把血抽出來一化驗,血裡頭就有毒。所以發憤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人平常討厭人家恨人家,就是心裡毒的習氣很重。所以,“貪嗔癡”稱為三毒。“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最後死的時候,那一個“心厲”,那一念,變成厲鬼,凶極了。

為什麼講這一段?一個人,你無禮地逼迫欺負弱小的人,那個受欺負的人,雖然沒有辦法抵抗,這條生命已經交給你要死,但是臨死的時候,要發嗔恨心,嗔恨心一發起來,有沒有鬼?就有鬼!變成厲鬼,要你的命。同學們就要問了,到底有沒有鬼啊?你研究孔子寫的《春秋》,看一看《左傳》,裡面記載鬼神的事好多好多埃曹操這些大奸大惡的人,臨死的時候,看到以前被他殺的人來索他的命,都求饒了。這是真的哦!鬼神之事就是這樣,你以為偷巧害了別人啊,臨死的時候,“並生心厲”。所以人不會給人家騙的,最笨的人不過被你騙了一輩子,到了斷氣的時候,他忽然聰明了,“哎呀,我上了當。”這個時候,一念之間“並生心厲”,因果報應就這樣建立了。

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一個人的心理,不要刻保歷史上有許多領袖,譬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但是老實講,崇禎是亡國之君,為什麼?刻薄,多疑。一個當領袖的,刻薄多疑就完了。所以刻薄多疑太過了的人,有不值一談的那種怪心理就起來了,就變成了心理變態。學佛、修道、學宗教的人就是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也嚴格,都犯了“克核太至”這個毛病因此,宗教心理病是很難醫的,在西方醫學裡頭,宗教心理病幾乎沒有辦法治療。研究心理學的人,或者研究心理行為的人,或者有研究心理醫學的人,千萬注意。“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甚至於你自己都還莫名其妙地心理變態起來。

你們修道、學佛、出家的同學,看起來像個修行人,嚴重地告訴你們,平常我不大講,你們會發現自己常常有一種“克核太至”的心理。你看歷史上真成功的人,都有豪俠之氣。就現在的歷史,中東的薩達特這個領袖死了,我就覺得他很可愛,他的可愛就不是“克核太至”,他有流氓氣,所謂流氓氣就是俠氣。你看他講話笨笨的,但是,說了就算數的,那不是假裝的,他可愛在這裡。宗教家,宋明理學家,儒家的人,最容易犯“克核太至”這個毛病因此你們注意了,做人,是要學儒家的原理,不能學宋明理學家的態度,那都是神經病學佛也是一樣,要知道修戒行,但是戒行是要求自己不能“克核太至”,更不能要求人家“克核太至”。所以往往拿戒行要求人家,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早就自己不對了,已經進入變態心理狀況還不知道,就完了。真的,一點都不欺騙你們哦,我現在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是我不是佛,這是我今天講的很坦然的老實話。在大雄寶殿,佛那個氣度多光華啊,你再看看佛的一生,哪裡像你們這樣小家子氣!

所以我們讀歷史常常發現,歷代秦漢唐宋元明清,有些皇帝那真不是個東西,犯了“克核太至”的毛病,毛澤東也犯了這個毛病這三個月以內,我從夜裡一二點鐘開始,到三四點鐘,一夜不過用二個鐘頭,把《二十五史》重讀了一遍。但是以我頭髮白了,也快要入土之人看來,有時候禁不住感歎,替有些皇帝,有些古人著急:“怎麼那麼笨啦,不要那樣就好了嘛!」結果歷史上,他還是那麼做了。那真是“讀史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啊!實際上讀歷史、演兵書而流淚,不是替古人擔憂哦,往往會替未來的人擔憂,讀歷史讀通了的人會替未來擔憂。所以《莊子》這一段文章,又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同學們說寫論文找不到題目,其實太多了,從中國文化的垃圾裡頭都可以抓出來好題目。

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

作人做事的道理,尤其做官的,做負責人的,連我們這裡王班長都要注意,“無遷令,”這個“遷令”什麼意思呢?《論語》上有一句話叫做“不遷怒”,孔子講顏回最好的修養就是“不遷怒,無二過”,怎麼叫“遷怒”?譬如他正在不高興中,你來跟他講話,嘿,活該你倒霉,“討厭,你走開一點好不好。”他本來討厭的是別人,並不是討厭你。結果他“遷怒”到了你的身上。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乃至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霉,這是時機不對。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所以,能夠做到“不遷怒”很難。“無二過”,犯了一次錯誤,第二次決不再犯,所謂懺悔者,就是“不二過”。不像有的同學錯了,“哎呀,老師,我懺悔了。”明天又不對,“老師,我又懺悔了。”他永遠在懺悔中,那還叫懺悔?那是悔在懺你了。我們常常看到辦事的,做公務員的“遷令”。譬如我發現有跟我做事的同學,我說:“請你幫我把下面那一本書拿上來。”結果他到了下面對另一人說,“某某人,老師叫你把那本書拿上去。”這就叫“遷令”,已經不對了。做人要“不遷令”。

“無勸成,”不要勉強人家的成功。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這就是“過度益也。”過度地要求是不行的。學宗教的人,往往對自己很慈悲,對別人卻過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變成刻薄了。像我們有個佛家師父一樣,為了讓弟子過午不食,到晚上連鍋巴都鎖在櫃子裡了。我就講他,“你這樣不對了,萬一有人餓得胃出血怎麼辦呢?”那就要放鬆一點,裝著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做事作人不能“遷令”,自己當主管不能“勸成”,這是兩點不能犯的錯誤。不然的話,做事情就非常危險了。我們不曉得這是莊子說的話,還是孔子說的話,無法考證究竟是哪個說的了。“美成在久,”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好事不在忙。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時做得到的。壞的事情卻容易成就,一成就了以往,來不及改正。所以作人處事要慎重地考慮。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這個故事講到這裡,孔子把最後的結論告訴葉公子高。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質的世界當中,“乘物以游心”,抱一種超然物外遊戲人間的心理,就是現在講的一種比喻,“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遊戲人間不是吊兒郎當,是自己心境非常輕鬆,做人非常本份,該做就做了。也就是佛學說的解脫,不被物質所累。那麼既然做了一個人,對於人世之間人道之間,“托不得已以養中”。孔子前面講天下有兩大戒,一個是命,這個命不是八字的命,是天命。一個是義,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如理而為,如實而為。就是說,人生有它的價值,為了國家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說的為救人救世,明知道這條命要賠進去,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文天祥被殺頭等等,他們認為很坦然,是“托不得已”,是命之所在,義之所在,不得已而為之。“以養中”這個“中”,就是內心的道,自己修的道。所以誠心修道的人,不一定打坐,他掌握了為人處世之間的原則,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上面兩個故事,莊子都是以孔子的嘴巴來講的,一個是孔子答覆顏回,一個是孔子答覆葉公子高。第三個故事又來了,轉了一個方向。

《莊子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