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而不婬,哀而不傷
【原文】
子曰:「《關雎》1,樂而不婬2,哀而不傷。」
【註釋】
1《關雎》:《詩經》的第一篇,寫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憂思,並想像追求到以後的快樂。2婬:不局限於現代僅指性行為的狹義,而取廣義的解釋,即過度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感。」
【讀解】
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講求適度的「中和之美」,再進一步深究,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來評價美與藝術,處理情感與理性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於後世的「道學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樂」與「哀」的合法地位,只不過要求「樂」與「哀」都不過分,都有所節制罷了。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過把癮舊死」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樂而不婬,哀而不傷」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