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原文】
子曰:「質1勝文2則野,文勝質則史3。文質彬彬4,然後君子。」
【註釋】
1質:質樸。2文:文飾。3史:虛浮不實。4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讀解】
這段話可以從各種層次上來理解和發揮。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後。「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於發達後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獃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範疇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我們在這裡能夠討論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