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

本篇論古聖賢和記載曾子言行的內容較多,涉及到政治、德行、學問等各方面的問題。全篇原文共21章,本書選12章。

棄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2,民無得3而稱焉。」

【註釋】

1泰伯:也寫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長子。他的兩個弟弟依次為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為姬昌。傳說周太土預見到姬昌有聖德,就想打破長子繼承王位的慣例.把君位通過季歷傳給姬昌。泰伯為實現父親的意願,他與仲雍一起出走到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自號為勾吳,立為吳泰伯,成為後來吳國的始祖。周太王死後,季歷繼承王位,後來傳給姬昌,便是周文王。2三以天下讓:指;泰伯出走一間天下;太王死後不回來奔喪,以便讓季歷繼承王位二間天下;季歷死後也不回來,以便讓姬昌繼承王位三讓天下。3無得:同「無能」無法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具備至高無上的品德了。三次讓出天下,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讚美他。」

【讀解】

「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在歷史上並沒有幾個。相反,比比皆是的倒是爭權奪位,為天下大權而殺人放火,爭城掠地,勾心鬥角骨肉相殘。直到現代社會,莫說讓出整個天下,就是讓出一個單位的領導權來,也會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寧死也不情願的。

有什麼辦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權力就是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很多人眼裡,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沒有了權就沒有了一切。所以有「權、權、權,命相連」的說法。

這些看法,這些說法,大概在孔子的時代就已經不新鮮了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把三讓天下作為至高無上的品德歌頌呢?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