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賈而沽,不藏於櫝

待賈而沽,不藏於櫝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3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註釋】

1韞(yun)櫝(du):藏在匣子裡、韞,藏;櫝,匣子。2賈(gu):商人。3沽:賣。

【譯文】

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孔子說:「賣出去吧!賣出去吧!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

【讀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當子貢一說到有美玉在這裡時,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設比,於是作出了「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上問題。

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麼「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麼」求善賈而沽」。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這兩個選擇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述而》的「行藏」問題。孔子在這裡的回答是傾向於「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賣出去吧,賣出去吧!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於說的是「我待賈者也」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裡面的微妙區別,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位罷了。讀書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係,絕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簡而言之,讀書人可以做官,但卻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後世有些人那樣,一到「換屆」的時候,東奔西跑利用一切關係和紐帶,削塵腦袋往上鑽,千方百計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碼也要保住現有官位不變。

以「毛遂自薦」的觀點來看,「待賈而沽」而不「求善賈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況,如果人人都待賈而沽,那我們今天那些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不就都白打了嗎?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