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後得及其它
【原文】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2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註釋】
1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惡,錯誤。2其:這裡代指自己。
【譯文】
樊遲陪孔子在舞零台下遊覽,說:「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錯誤,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做事後收穫,這不是提高品德了嗎?多檢查自己的過錯,少怪罪別人,不就能夠消除錯誤了嗎?由於一時的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連累到父母,這不是迷惑嗎?」
【讀解】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子張也曾經向孔子請教過「崇德,辨惑」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這裡樊遲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卻是另外一番話了。這又一次使我們看到,孔子在任何問題上都是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裡,當樊遲問仁時,孔子已經回答過:「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這裡樊遲問怎樣提高品德時,孔子又回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事後得也就是先難後獲,都是有耕耘才會有收穫的意思。看起來,樊遲多少有一點坐享其成的懶漢思想罷,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兩個問題上回答同一個意思,一再叮嚀告誡。
關於樊遲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個是改正缺點錯誤的問題。孔子開的是老處方,也就是開展自我批評,要求「過則勿憚改」。(《學而》)或者如《衛靈公》篇所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總之是多檢查自己,少怪罪別人。如我們。頭語所說:「會怪的怪自己,不會怪的怪別人。」
還有一個是辨別迷惑、糊塗的問題。當子張提出同一問題時孔子舉出的是一本愛恨生死的糊塗帳。這一次回答樊遲,孔子舉出的卻是亡命徒的問題。為了一點小事,一時憤怒到極點,完全不考慮後果,動輒拚命,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結果不僅使自己性命難保,還連累到父母、妻子和兒女。這樣的人不是最迷惑、最糊塗的了嗎?
遺憾的是,這種最迷惑、最糊塗的人在我們今天的時代也還不少。他們不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而且還有火藥槍甚至最新式最先進的手槍在握,動輒弄出人命來,危害社會治安。文明進化到令天,而迷惑、糊塗者依然如故,這怎不令人遺憾呢?
其實,不僅是這一個問題,就是自我批評的問題,先事後得的問題,也都是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處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對樊遲說的幾點道理,也很值得我們深思而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