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之教
【原文】
孺悲1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2出戶,取瑟而歌,使 之間之。
【註釋】
1孺悲:魯國人。2將命者:傳命的人。
【譯文】
孺悲想拜見孔子,孔子以生病為由加以推辭。傳命的人岡燦 房門,孔子便取下瑟來一邊彈一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讀解】
據《札記,雜記》記載,魯哀公曾經派孺悲去孔子那兒學關 子士的喪禮。這裡的一段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見孔子時的情景吧。
孔子為什麼不願意見孺悲呢?既然不願意見叉為什麼要讓他 聽到自己彈瑟唱歌,使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故意不願意見他 呢?這些似乎都是一個謎,使人難以理解。
朱嘉認為,總是孺悲在什麼地方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才裝 病不願意見他,同時又故意讓他知道自己不是生病,而是不願意 見他。
這樣的看法,不是把聖人的心胸看得太狹窄了嗎?
倒是程頤的看法比較獨到,認為孔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謂 「不屑之教誨,所以深教之也。」(見朱嘉《論語集注》卷丸)
原來,在《盂子·告子下》裡,盂子說:「教亦多術矣。予不 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意思是說:教育也有多種多 樣的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
那麼,孔子之所以不見孺悲而叉故意讓他知道自己不願意見 他,是不是正好採用的這種「不屑之教」呢?
「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看來,聖人真要不講話,也不必 改開什麼聾啞學校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