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

上面講了“仁義”的最初思想,在現實中一個人既可能是上級,到另一地方可能變成下級,例如周公在周是臣,在魯是君。有時兒子可能是父親的上級,年小的是年 長的長輩等等,也就是上下級別、年齡長幼困難等導致狹義的“仁義”思想發展成廣義的思想,“仁”者仁愛、博愛,“義”者正義、正直之意,不再用於上下級關 系。在這兒小雅要抱怨孔子,為什麼不像老子一樣寫一本系統性的書,明確定義一下仁義禮呢,後人為此浪費多少口舌!

其實,孔子也是在不斷學習總結之中,孔子一身好學並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一直到70歲才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弟子也五花八門,有年長於孔子的,有官大於孔子的,有善於經商的、善於打仗的、善於外 交的、也有強盜小偷等,孔子教學也因人而異,同樣問仁而回答各異。

孔子非常注重禮儀,所作所為決不違反禮儀,這其中的原因可能許多人不知。禮儀非孔子首創,這是古已有之,夏朝商朝就已經有很多禮儀,周朝初期成王幼年繼 位,武庚串通管叔、蔡叔發動叛亂,被周公為首的人平息之後,周公便審時度勢,及時修訂了周朝一整套完整的禮儀,這套禮儀在其後數百年發揮了巨大作用。孔子 的思想體系是傚法三王之道,尤其是周公,所以孔子認為當前亂世之根源在於禮儀遭破壞,必須要恢復古禮。

小雅認為,法無常法,禮無常禮,孔子的思想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不根據當前形勢適時制定當時的禮制,則必然導致失敗。因為周公之禮,到孔子時已經歷時 500年左右,無論是生活方式、物質的豐富程序、思想行為與500年前相比已是大大不同。當孔子見季氏身為大臣卻用君主的排場時非常生氣,以至於“是可忍 孰不可忍”。孔子大可不必如此生氣,物質生活大大發展,禮儀必須隨之變化。

孔子為什麼要從政?推行仁義如果只限於老百姓,那是不成功的。仁義必定要上仁下義,如果國家政府對百姓沒有仁愛之心,百姓必然民不聊生,最後官逼民反,社 會動盪。當今社會也是一樣,政府讓百姓交許多稅,而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百姓必然痛恨政府,政府必然動用軍隊來鎮壓,千百年來無不如此。孔子當然看到這一 現象,所以孔子周遊列國,遍謁七十二君,目的是想從上層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

《儒家思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