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八:毋任情

西晉名士王戎的幼兒夭折,王名士整日哀痛欲絕。他朋友山簡來探望,王戎仍是悲傷不已。

山簡就安慰他:「您失去的不過是一個還不懂事、還沒有感情的小東西,何必悲傷到這種程度呢?」

王戎抽泣著講道:「聖人寄心大道,沒有感情的困擾;最駑下的人渾渾噩噩過日子,根本想不到人間還有感情這回事;只有你我這樣的中庸之輩,才是情之所聚、情感豐富的人啊!」

山簡大為欽佩而感動,也開始為王戎喪子而悲痛。

兩人號啕大哭,如喪考妣。第二天,王戎和山簡就都病了。

王戎從情感的角度把人分為三等:太上忘情,其次任情,最下不及情。他說自己處於任情層面。

那麼,王陽明是如何看待這種事的呢?

異曲同工的故事發生在王陽明的弟子陸澄身上。陸澄兒子病危,他卻遠在千里之外,所以心情極度憂悶,整日以淚洗面。

王陽明就對陸澄說:「這正是你學心學的最佳時候啊。」

陸澄一震:「我都這樣了,怎麼還有心情學心學?」

王陽明說:「如果在這時不用功,平時講的那些有什麼用處?父親愛兒子,乃人之常情,不過天理也有個『度』,過了就不好。人都有七情六慾,有人認為,七情六慾應該盡量發洩才算是人,就如父母去世,做兒子的豈不想哭死?可是,古話說了:不能過分悲傷而失去了本性(毀不滅性)。本性的存在靠什麼?自然是我們的身體。」

和王戎的見解大不同,王陽明認為,人的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老天給我們這種感情時,不是讓我們來揮霍、放縱它的。流露情感時要適度、適可而止。

如果無法做到適度和適可而止,那就是任情。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王陽明和弟子們談起自己的年輕時代。這種談心是平靜溫和的,他說:「現在想來,我真是很不喜歡年輕時候的自己。」

弟子們說:「老師何出此言。您年輕時在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大家有目共睹。」

王陽明笑道:「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未看到我的心。表面看,我在任俠、騎射、佛道、辭章上專心致志,深入其中,出乎其外,成績不凡。但我狂熱的內心只專注於這些事情的本身,未專注天理。這就比如你做一件事只是為了賺錢,做事只是手段,賺錢才是目的,這就反了。」

弟子們正要作恍然大悟狀,王陽明又說:「這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太放任和遷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狂熱地迷戀事物本身,而不注意事物背後的天理,結果到頭一場空。」

弟子們頻頻點頭:「做人就該節制自己的情緒,無論遇到什麼事,以喜怒哀樂應對時,都應適中。」

毋任情,還應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王陽明在《與王純甫》的文章中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人難免會遭遇挫折、屈辱,甚至是巨大變故。當此時,能平靜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致良知了,也是毋任情了。

為什麼不能徹底放任自己的情感?心學的道理是,情感不適度地發洩是對情感和精力的分散和浪費,而心學的基本要求是,人應該約束自己的情緒,以養精蓄銳,讓情緒免於分散和浪費,從而獲得情感所產生的質量和敏銳。

我們都知道,特別理性的人只是因為他能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合理表露會讓他擁有人生的質量和敏銳度,使其變得更為理性;感性的人則任由情感氾濫,當真正需要約束感情時,他發現自己已無法控制它們了。

人不能控制過度的情緒,就最終會成為情緒的奴隸,為其所驅使。

凡是得意時就喜不自禁,失意時就怒氣衝天,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何曾自己做主?牛馬被人用繩子穿過鼻孔,人拉著,要走就得走,要止就得止。被情緒所主宰,太可悲了。

當氾濫的情緒主宰你之後,你根本關注不了當下,分不清對錯的念頭,一事難成。

不要放縱自己的情感,還表現在千萬別不近人情。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最有實力的晉文公的臣子。晉文公還未稱霸時,因為宮廷鬥爭的原因被迫出逃。

原本跟隨晉文公的一大批臣僚全作鳥獸散,跟隨晉文公的只有介子推幾人。尤以介子推最忠心耿耿。

某次,晉文公在逃亡路上餓得暈死過去。介子推一咬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又尋了點野菜,做成了肉湯,給晉文公吃。

晉文公開始時神志不清,喝了幾口湯後,悠悠醒轉,一見湯裡有肉,哇呀一聲怪叫,撲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介子推的一條大腿肉吃掉了。

吃完後,晉文公一面打飽嗝一面疑惑起來,他問:「這是什麼肉?」

有人回答:「人肉。」

晉文公大吃一驚:「你們殺人了?」

介子推一撩褲子,露出血淋淋的大腿:「主公放心吃,這是俺的腿肉。」

晉文公由吃驚變成了大驚駭,半天才反應過來,急忙指天發誓道:「若是以後俺發達了,一定要報答介子推的大恩。」

時光一走就是十九年,晉文公輾轉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封賞了從前和自己共過患難的所有人,除了介子推。

某日,晉文公大宴群臣,有人趁機把露出的大腿踩到桌子上,像是挑逗晉文公。晉文公皺眉,這人就抽出一把刀,在大腿上割了一塊肉下來,齜牙咧嘴地獻給晉文公,說:「主公,可曾記得否?」

晉文公回首往事,「哎呀」一聲:「我想到了,介子推,當時他的肉裡還有野菜,你這沒有。」

眾臣「哇啦哇啦」嚷開了。大家都想,這主公真不怎樣,當初介子推割肉給您吃,現在,你竟然拿這件事開玩笑。

宴會一散,割肉的人實在忍無可忍,硬闖晉文公臥室,大腿鮮血直流。

「您不能這樣對待介子推。」

晉文公想了想,問他:「疼嗎?」

「不疼,哎喲,哎喲。」

晉文公坐正了,一本正經地說道:「你以為我真健忘嗎?我當然記得介子推割肉救活我的事。可你想過沒有,把自己的肉割了,面不紅,心不跳。他對自己都這麼狠,對別人呢?這就叫不近人情,冷血動物,我怎敢用這種人?」

戰國初期,魏文侯要進攻中山國。大將樂羊毛遂自薦。

魏文侯說:「不可,你兒子就在中山國做官,萬一他們拿你兒子要挾你,你肯定無功而返。」

樂羊立下軍令狀,不滅中山誓不還。

樂羊帶著千軍萬馬,去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實在抵抗不住了,就把他兒子拖到城牆上,威脅樂羊,再不撤兵,就把他兒子剁碎包包子。

樂羊的進攻更猛了。

中山國真就把樂羊的兒子剁碎包了許多包子,扔到城牆下。樂羊撿起包子,命令:「給我吃!」

中山國一看:「這是畜生啊,還是投降吧。」

於是,樂羊凱旋。

第二天,魏文侯就讓樂羊退休了。

有人為樂羊憤憤不平,魏文侯解釋道:「這小子連自己的兒子都吃,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有人對王陽明說:「萬物一體之仁,就該一股腦地鋪過去,對天地萬物同樣的好。」

王陽明搖頭道:「你這又是說閒話了。仁,要有厚薄的。譬如讓你選擇砍掉身上的胳膊和腦袋,你一定選胳膊。並非是我們不愛惜胳膊,而是比之於腦袋,胳膊就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也可以打個比方,親人和一個陌生人掉井裡,你最先救的應該是親人,而不是陌生人。如果反了,就是不近人情。介子推割自己的肉,樂羊吃自己的兒子,這都是不近人情。

所謂不近人情,就是我們良知不認可的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能輕易損害?親情乃天地第一情,怎能隨意割捨?

凡是不近人情的人,縱然做出再大的功業,也是陽明心學認為的最大的惡人。

人類歷史上,很多人看上去都大公無私,做下了大義滅親的事。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和親人,都毫不客氣地損壞,他對待別人,能仁慈到哪裡去?

這也是另外一種任情,比極度悲傷可怕一萬倍。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