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自謙才能自信:《書正憲扇·乙酉》

原文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為臣而傲,必不能忠。像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結果了一生,做個極惡大罪的人,更無解救得處。汝曹為學,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傲」之反為「謙」,「謙」字便是對症之藥。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

故為子而謙,斯能孝;為弟而謙,斯能弟;為臣而謙,斯能忠。堯舜之聖,只是謙到至誠處,便是允恭克讓,溫恭允塞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魯之簡哉!

譯文

今人有一大毛病,就是傲慢。千百種罪惡,歸根結底,都源於傲慢。傲慢的人就會自以為是,自命不凡,不肯屈下於人。所以,做兒子的傲慢,必不能孝順父母;做弟弟的傲慢,必不能對哥哥尊敬;做臣子的傲慢,肯定不能忠誠君主。舜的弟弟象對舜的不仁、堯的兒子丹朱品行不好,都是「傲」搗的鬼,一生就這樣完結,成了個臭名昭著的人,根本沒有藥方可以解救。你在學習之前,只有把傲慢除掉,才能進步可言。傲慢的反義詞是謙讓,謙讓就是對症的藥方。當然,謙讓可不僅僅是外貌謙卑,必須是心中恭敬,只有心上謙遜,禮節上的謙卑才會感人至深。要經常見到自己的不是,真誠惻怛地虛心接受別人的優點。

所以,做兒子的能謙讓,就能對父母孝順;做弟弟的能謙讓,就能對哥哥敬愛;做臣子的能謙讓,就能對君主忠誠。堯舜所以為聖人,只不過是把謙讓用到極致,這極致就是誠實、恭敬又能夠謙讓,溫和、恭遜而稱職。你要自我勉勵,恭敬如一,千萬不可像東周時期趙簡子的兒子伯魯一樣(趙簡子給他一竹簡,上面刻著教訓之言,幾天後再問他,他竟然丟了)。

評析

人皆有良知,人皆可成聖人,從這點而言,人人平等。傲,就是忘記了這點,他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這是良知不明的典型表現。

良知若不明,無論扮演哪種身份,都不會合格。做兒子,不會孝順;做弟弟,不會敬愛;做臣子,不會忠誠。

王陽明把這套大道理專心致志地說給義子王正憲聽,只是希望他能不傲而自謙。人的良知有大小,但很少有人能把良知擴充到底,一個很重大的原因是,我們會經常產生傲心,自以為別人不如己,自以為自己永遠比別人強。這種念頭只要稍一發動,就是傲心,就是惡。

很多人都認為,陽明心學是要人自信的學問,其實,陽明心學同樣讓人自謙。這二者是互相聯繫,互為一體,如同知行合一的本體。

若要進入自信之境,非自謙不可,唯自謙才能充實擴張自己的良知;若要自謙,非自信不可,只有自信,堅信自己良知擁有偉大的力量,才能虛心求教,成就自己。

王陽明曾說,良知雖不由聞見所得,但必須要到聞見中去,因為只有在聞見中,你才知道自己的良知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光明。外來的聞見就是我們自謙的目標,對天地萬物有所敬畏,才可學到天地萬物的真諦。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