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之『國光計劃』:美國為何力阻蔣反攻?

草山賓館這塊方寸之地,也是蔣介石宣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四年成功」,擘畫「反攻復國」大計之所在,盼在有生之年,帶領他帶來台灣的子弟兵「打回大陸去」;1962年更是蔣介石最可能發動反攻的一年,台灣部隊枕戈待旦,就等蔣介石一聲令下,台海幾乎一觸即發。但就在草山官邸,美國「駐台大使」與蔣介石大吵了一架,把底牌掀了出來:美國無意支持蔣介石反攻,揭開了國王的新衣。

其實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即規劃派遣部隊協助作戰,卻被杜魯門多次駁回。蔣介石除抱怨各項軍援項目與數量未準時入賬,也曾在日記中自陳,不用幻想美國支援反攻,美國的政策與承諾更不能信賴,如果自己在沒有實力的狀況下跟美國合作,「只有被其陷害與犧牲而已」。

倒是蔣介石知悉杜魯門有意在朝鮮戰爭中動用原子彈的構想,不但反對,並在日記中寫到,美國這種想法不能生效,並「應打破之」。蔣介石類似的想法並不讓人意外,根據陶涵所著《蔣經國傳》,艾森豪威爾上台後為求盡速結束朝鮮戰爭,於1953年通過蔣介石等渠道向北京示警,如戰事仍不停止,他將動用核武並把戰火延伸到中國境內。陶涵推測,蔣經國可能經由香港渠道,把信息傳遞給周恩來。

隨著艾森豪威爾上台,杜魯門台灣海峽中立化政策被打破,美國「放蔣出籠」,第七艦隊宣佈持續防範解放軍對台澎攻擊,但不再干涉蔣介石對大陸沿海用兵。不過艾森豪威爾私下通過藍欽取得蔣介石承諾,若事先未與美國協商,蔣介石不會出動軍隊攻打大陸。至於蔣介石也開始擘畫反攻計劃,並經藍欽傳話,希望通過三到六年準備,由美國協助訓練60個師的軍隊,但未獲艾森豪威爾正面回應。

◆蔣介石在山間小路散步。

1955年,蔣介石展開更具體的反攻計劃,初期由胡璉負責,鎖定福建與廣東登陸作戰。之後更由陳誠督導「中興計劃室」,自1957年開始,研究以金馬為陣地,於廈門與福州兩地登陸進行自主反攻。不過美方依舊認為太過冒險,會遭國際質疑美方發動侵略,因此多有干涉,甚至杜勒斯還對葉公超抱怨,在美國不支持的情況下反攻只是自殺行為,蔣介石卻年復一年地侈談,不但是「騙人」,更只會讓民眾失去信心。

「國府」此時已與美方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規定台海任何軍事行動須雙方有一致意見方能發動,加上「八二三」炮戰爆發,大陸方面實力今非昔比,蔣介石轉而期待美國支持聯手反攻。只是美方消極以對,讓蔣介石極為不滿,「國府」前「駐美大使」沈劍虹〔沈劍虹(1908年7月2日-2007年7月12日),上海人,燕京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研究院就讀。1948年12月,奉派前往香港設立行政院新聞局辦事處,後離開公職先後7年。1956年經陶希聖介紹,出任「總統府秘書」,為蔣介石翻譯《蘇俄在中國》一書為英文。歷任「新聞局長」「駐澳洲大使」「外交部次長」等職,1971年出任「駐美大使」。他也成為「中華民國」最後一位「駐美大使」,回台後任「國策顧問」,並於2007年病逝台北。〕並稱蔣介石曾於1959年在草山行館會見「駐華大使」莊萊德時,要求美方支持反攻未果,氣得蔣介石不悅地當場拂袖而去〔當時蔣介石的反攻方案之一,是希望發動約300人規模的「國府」大型空降部隊登陸,目標鎖定在雲貴兩省的9個地點,無須美方兵力支援,相關用兵機密計劃並於1960年2月間被中情局獲悉。雖然美方直斥這幾乎是自殺式行為,同時也無法接受「國府」另提二三十人規模游擊隊登陸計劃,但蔣經國方面稱片面行動也在所不惜,因此蔣美關係一度陷入緊張。肯尼迪最後只能同意小規模的游擊隊刺探計劃,卻意外遭蔣介石以不具實質效果而拒絕,因此並未落實。〕。

但蔣介石已不願再等待,雖然知道美國因素是反攻的要件,但他已轉向先由國民黨軍登陸並發展根據地,再迫使美國參戰。至於反攻突破口除了東南登陸戰外,蔣介石也希望藉著滇緬游擊武力同步夾攻。是以蔣介石於1961年4月間即背著美國,制定以自主反攻為主軸的「國光計劃」。但為了掩護,蔣介石也提出與美國聯合反攻的「巨光計劃」,成立聯戰演習計劃作業室,以美軍正統兩棲登陸方式為主軸,號稱所有資料與討論完全對美軍公開,試探美方動向。

當時蔣介石還在涵碧樓召見彭孟緝等高級將領,強調一旦開打,美國初期雖不支持,但解放軍轟炸台灣有現實困難,有蘇聯反對,美國也勢必為防衛台灣地區而有動作,不至於袖手。他也說,「過去在台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絕回不去了」。

時序步入1962年,蔣介石決定發動「最後一搏」,反攻計劃箭在弦上。他不但在元旦文告上重申「今年」將「反攻大陸」,也直接通過CIA管道,與肯尼迪商談最後全盤規劃的時機是否成熟。

美方對蔣介石不斷的動作甚為頭痛,尤其紙包不住火,美方在台地區大批顧問團發現台灣軍隊空降團未依年度計劃演訓,國民黨又在沒有美軍顧問出席的情況下自行召開軍事會議,研商準備軍事反攻事宜,加上「國府」針對各項稅收與公用事業費開徵附加的「國防稅」,總金額高達新台幣20億元,並延長役期,種種跡象均引發美方高度關切。

為杜絕蔣介石單方面行動,美國政府除出動直升機偵察,跟蹤外島補運船隻,清點「國府」裝甲車數量,還曾派出車隊硬闖籌劃「國光計劃」的基地瞭解狀況。種種行為無視「國府」「主權」,讓蔣介石勃然大怒。事實上,「國府」將領對蔣介石的構想並非全然肯定,以陳誠為例,就因此與蔣介石發生很大分歧,甚至他的日記還記錄了一個夢境,夢見自己率領大軍反攻,登陸後激戰北上,卻陷入包圍,最後在急迫中驚醒。

即便如此,卻沒幾個人敢出頭反對,甚至有所遲疑者即遭撤職,使得反攻幾乎只能一路推到底,就連陳誠也表態,一旦號角響起,他仍要請命出征。蔣介石也強調,「等到美國人同意我們反攻,這是不可能的」,但如誘發炮戰,就能展開空軍反制與登陸作戰,到時「我反攻,是我們實行國家主權」。

美國此時轉趨強硬,公開質疑蔣介石違反美方同意才能反攻的協定,更認為無法勸阻蔣介石元旦文告重提「反攻大陸」的「大使」莊萊德失職,肯尼迪借任期已滿為由急電莊萊德返美,另派員要求蔣介石停止計劃。

但因研判年邁的蔣介石確有最後一搏的念頭,肯尼迪不得不改採拖延策略,改口願提供兩架C-123運輸機及小規模試探行動,同意空投數量也提高到200人,等於美方首度同意有保留的反攻。蔣介石則強調,台灣軍民已失去耐心,不採取行動可能會讓情勢失控。因此他先稱5月23日是最佳時機,繼而只願意推遲到10月1日發動。大陸方面也開始在福建沿海集結重兵〔與蔣介石關係甚佳的莊萊德,返美前拜會蔣介石,還是強調美方對大規模反攻的信心極低,只願忍受小規模刺探與情搜行動。不過蔣介石顯然不以為然,並稱將不會發生撼動效果。但莊萊德臨時返美,也讓蔣介石擔心美國對台政策已變。在密切磋商期間,蔣介石甚至一度稱病不出,美國人被迫只能找到陳誠,要求不得以任何言辭或行動給中共動武借口。但眼看解放軍正以最大規模集結兵力,肯尼迪通過外交渠道,向中國及蘇聯強調無意在當前狀況下支持蔣介石反攻,萬一發生,美國並將與攻擊切斷聯繫,以免造成誤判。〕。

1962年7月,諾曼底登陸戰役美國艦隊司令柯克受肯尼迪指派接替「駐台大使」,同時取代之前中情局穿梭於台灣地區和美國高層間的功能。柯克是兩棲登陸專家,此番來台原本還可能被外界誤解為美方態度鬆動,沒想到軍人出身的柯克立場強硬,堅持美方沒有義務支持台灣地區「反攻大陸」,同時沒有美國支持,反攻計劃絕對失敗,會嚴重影響區域穩定。

柯克的談話讓承諾「不會片面動武」的蔣介石勃然大怒,抱怨美國不顧台灣地區民心,宣稱不支持反攻就算了,還公開對大陸與蘇聯宣示美方立場。他也指出,比起美國希望的按兵不動,即使小規模空降部隊失敗,也對政府聲望比較有幫助。蔣經國也在會晤中抱怨,對美國毫無回應感到失望。

尤其柯克與蔣介石於9月6日在草山官邸的第三度會談,不但針鋒相對,更爆發激烈言語衝突,與先前美國政府希望盡量保持委婉立場、以免刺激蔣介石的作風大相逕庭。柯克直斥蔣介石,不該把美國協防台灣地區的義務當作空白支票,事實上,根據1954年的「防禦條約」,任何軍事行動均需美方同意,他更拒絕蔣介石關於轟炸機、登陸艇的要求,並詰問蔣介石,「中華民國」有什麼裝備打算「反攻大陸」?

蔣介石當場反擊,美國不斷限制「國府」反攻行動,是在羞辱「國府」,敵友不分,更在塑造一種跟中共逐漸交好,且對盟友掣肘的風氣。說到激動處,蔣介石甚至揚言美方的做法讓人質疑「防禦條約」有無存在必要?柯克則反問,蔣介石是否要片面違約、拒絕美援?蔣介石憤怒地留下一句「悉聽尊便」,隨即拂袖而去,從此不願再接見柯克,仍沿用既有軍方與CIA管道直達華府。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