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裕仁行宮,阿里山神木陡增神奇

地處海拔2000米以上的阿里山,東南面與花蓮、高雄交接,東北角和南投、雲林為鄰,區內全是高山,據說早在5000多年前便有鄒族移徙至此。

1896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從玉裡翻越玉山,途經阿里山時,發現遍野原始檜木林,1899年2月,第四任日據「總督」兒玉源太郎派遣技師小池三九郎等人深入調查,決定採用美國式機械力運材方案開發,預估無盡藏的立木蓄積625萬立方米,成為阿里山檜木浩劫的開始。阿里山附近山頭也被稱為「兒玉山」。

1906年,日本人開始修築深林通往市區的阿里山鐵道,以配合日本「總督府」官營伐木事業;1912年12月正式通車,沿線景觀極為傲人。但在經濟上,台灣大批木材因此被日本殖民體系廉價地運往本土,飽受壓搾與剝削。總計1912年至1945年的34年間,伐木作業面積約為9773公頃,伐采立木蓄積約為3469930立方米,搬出材積約為1523484公頃,阿里山天然貴重木材幾乎被砍伐殆盡。

1920年,日本「總督府」為迎接裕仁,在祝山林道旁紅檜林內,離阿里山森林鐵路不遠處興建行館,離阿里山第二管制站約五分鐘步程。但裕仁並未親臨行館。之後行館作為日本皇族上山視察林業、遊憩的避暑行館,從1927年開始,陸續有朝香宮、久邇宮朝融王、梨本宮守正等皇族,以及川村、石塚等「總督」,都曾到此避暑,皇族久邇宮邦彥也於1935年在此下榻。

◆ 20 世紀20 年代明信片上的神木

阿里山神木,原本特指台灣阿里山上這棵樹齡達到3000 餘年的紅檜,由於在1906 年被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被日本人尊稱為「神木」。隨著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開通,這棵參天巨木成為聞名中外的台灣地標之一。(上圖)

阿里山行館系采平房建築,佔地約600平方米,整體風格為日洋合璧,木造紅瓦,造型大方,古色古香,地板維持挑高,以防止濕氣入侵。建材全採用阿里山紅檜建造,樑柱未使用任何鉚釘,而以木榫固定,具有相當的特色。四周森林茂密,加上房舍外有小巧的園林,不但隱秘,更頗有曲徑通幽的感覺,行館旁檜木群步道也讓人沁涼舒爽。

◆台大校史館珍藏的神木前留影

神木的高大雄偉令日本人瞠目結舌,喜好供神的日本人甚至在阿里山未設神社,直接用木柵將這個巨木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把神木作為祭祀的對象,彷彿天地神靈的現實化身,甚至還被寫進「台灣總督府」教科書,可見在日本人的心中,這棵巨木閃耀著神聖光輝。各界人士來到阿里山,必定遊覽和朝拜阿里山神木,這張留存在台大校史館的照片讓人們看見,浩浩蕩蕩幾十人排列在神木前合影,每個個體都顯得如此渺小和袖珍。(下圖)

至於同在阿里山鐵路沿線的神木更是非同小可,號稱3000年壽命,1906年才被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發現。當年阿里山神木枝葉繁茂,高40.9米,樹圍18米,直徑6.3米,最低枝幹距地表13.6米,所在位置海拔2182米;雄偉到日本人未設神社,用木柵團團圍住,掛上一堆粗稻草結成的「七五三繩」,直接將神木作為祭祀對象,還被寫入「台灣總督府」教科書,更是各界必來覽勝、參拜之地。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