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成了國際博弈焦點,一個中國成為蔣氏必持之決心

至於金門一舉躍上世界舞台,主要還是與中國、中國台灣地區、美國間錯綜複雜的博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艾森豪威爾主政後,對是否協防金馬等島嶼一直態度猶疑,1954年,大陸方面面對台灣地區和美國洽談簽署「防禦條約」,突然高唱「解放台灣」,更質疑美國「佔領台灣」,把問題攤上檯面,「九三」炮戰的發生,更讓美國國務院對是否要持續協防金馬外島的策略產生懷疑。

國民黨的盤算是希望藉著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提升「國府」的盟友地位,提供較穩固的防衛安全保障,並化解聯合國內「兩個中國」或台灣地區應由盟軍托管的負面衝擊。

但是美國雖同意簽署條約,卻強調條約須是防衛性質,並技巧性地沒有把金馬等外島是否在協防範圍寫進去,明定共同防禦範圍,也就是特別保護區僅限台灣和澎湖,其言下之意更是暗示,「國民黨政府」不再主張自己是全中國的合法政府,而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更因為催生「防禦條約」,美國終於獲得蔣介石同意,非經美國許可不會採取重大軍事行動、不能隨意移防大量部隊到外島,換言之,美國就是在提防國共內戰將美國拖下水。為此,艾森豪威爾更強調,外島對國民黨軍隊士氣維持固然重要,但不構成美國介入重大全面戰爭的理由。他甚至正式照會蔣介石,把大批軍隊集中在離島上是一項軍事錯誤。

緊接著1955年大陸方面攻陷一江山,把矛頭指向浙江外海的大陳島,試探意圖明顯,除了國民黨立即向美國要求援助,並把第七艦隊駛近大陳島之外,美軍則研判金馬可能是大陸方面接下來的直接目標,因此當美國發現核戰構想完全無法獲得國內輿論支持,同時為止戰須出動第七艦隊屏障台海後,反而把艦隊巡邏範圍調整至遠離大陳島,並建議蔣介石盡速自大陳島撤軍,不該固守沒有戰略重要性的岩石小島。

在這波攻勢中,美方內部正反意見拉鋸,導致協防與否決策反覆,也始終無法擺脫蔣介石牽制。為免風險,美國除了決定勸說蔣介石撤出大陳島,也承諾暫時協防金馬,但不對外公佈,同時美方可片面改變。這立刻引發國民黨高度質疑,一再希望艾森豪威爾公開宣示防衛金馬承諾。

原來此時美國部分人士又把腦筋動到「兩個中國」上,如意算盤是要求國民黨清空金馬,把軍隊撤回台灣本島,希望借金馬中立化並交聯合國托管,防範戰火因前線無軍事價值的離島直接摩擦而擴大。更有媒體報道美國可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把「國府」代表逐出聯合國,讓蔣介石勃然大怒。另外,英國企圖與美國聯手,促使中共接受台灣與大陸分離,蔣介石退出離島的態度,更讓蔣介石高度擔憂,英美極可能在大陳島風波中,再度犧牲國民黨,如此發展「極度危險」。

蔣介石一方面收回原先默許自大陳島撤軍的承諾,並痛斥美國協防金馬態度猶疑,他更在於2月3日主動召開國際記者會強調,大陸、台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容許任何人割裂,「兩個中國」的說法「荒謬絕倫」。蔣介石甚至說,「在四千餘年的中國歷史上,雖間有賣國賊勾結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統一」。

次日,蔣介石再度宣示,「台灣和大陸本是一體,骨肉相連,休戚與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他的強硬態度終於讓美國企圖操作的「兩個中國」暫時吃了閉門羹。但蔣介石仍在日記中痛批,「由於上月初美國壓力與卑鄙之言行,令人寒心,更覺來日大難之無疆,使余益感背盟違約,尤為其國便飯中之便飯,不足為奇,而一切盟約諾言皆為犧牲弱小之工具,根本沒有信守之意義」。

憤憤不平的蔣介石還寫道,「中美盟約其在簽約之日已存心欺妄之心,已十足表示無遺,余昔以為美比俄為有誠可信,而今乃知其為一丘之貉,或反不如俄對共匪具有若干誠意耳,能不痛心乎哉」!

只是面對美國施壓,開出二擇一條件,不是放棄大陳島、美國基於默契協防金門,否則就是坐視大陳島到金門逐一失陷。蔣介石雖在日記中抱怨,「愛克完全陷於和平共存之妥協政策,且主張我放棄大陳,其怯懦與幼稚愚拙極矣」,但人在屋簷下,也只能被迫會同第七艦隊撤離大陳島上萬軍民。美國也始終沒有在願意協防金馬的態度上鬆口。

至此,國民黨浙江沿海島嶼全數被解放,僅剩孤懸福建外海的金門、馬祖,在毛澤東拍板下,大陸方面並未立即揮軍金馬,戰火稍歇。但英國等美國盟邦仍不斷施壓,希望艾森豪威爾不要再堅持幫蔣介石防守金馬等中國沿海島嶼,以免與中共直接衝突,爆發世界戰爭或核戰。

在西方盟邦壓力下,艾森豪威爾態度也轉趨保守,認為雖然為了顧全蔣介石面子,無法勉強「國府」放棄金馬,但推動蔣介石從金馬撤軍或裁減部隊似乎對台海安全更有保障,這也成了美國希望突破的下個目標。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