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金門炮戰』前迅速返台

大陳島撤退後,英國等主張對台強硬國家的壓力有增無減,甚至直指蔣介石派兵駐守這些外島是「佔領中國領土」,甚至可能引發世界大戰,讓艾森豪威爾頗為頭痛。〔雖然艾森豪威爾曾致函丘吉爾等人,說明美方不願意為金馬而與中共開戰,但美國也無法迫使蔣介石退出金馬,以免打擊國民黨軍隊士氣,並危及美國防衛台灣地區目標。但事實上,當時美國的確數度要求蔣介石解決外島問題,放棄在金馬部署重兵,以尋求台海停火,杜勒斯更曾為此訪問台灣地區,也未能獲得蔣介石同意。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首任來台的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就強力主張把外島部隊編整進台灣軍事單位,但蔣介石戒慎恐懼,認為是美國分化手段,想借此把軍政大權交給孫立人,因此很早就被打了回票。〕因此在赫魯曉夫拋出和平共存新路線,中共高層又在萬隆會議提出和平解放訴求,讓金馬離島一觸即發氛圍暫時緩和之際,美方決定利用時間盡速解決金馬問題,擺脫燙手山芋。

◆金門炮戰中國民黨所使用的美式巨炮

1958 年8 月23 日,解放軍突然炮擊金門,到10 月5 日,短短64 天時間裡,解放軍共向金門及其周邊島嶼發射炮彈45 萬發。國民黨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陸軍上將胡璉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其後國民黨軍獲得美國援助的八英吋口徑榴彈炮,反擊位於廈門的解放軍。後來解放軍放棄封鎖,宣佈改採「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弱攻勢。這種單打雙不打的狀態直到1979年才結束。

1955年4月間,美國派出與蔣介石私交甚篤的雷福德與助理國務卿勞伯遜,希望以美軍負責封鎖中國沿海400英里區域、安放水雷,以及在台部署核武器等措施作為條件,說服蔣介石同意從金馬撤軍。

據說蔣介石以惱怒且「極為難看」的臉色,強調不戰而放棄外島將會失去中國人民的尊敬,堅拒美方「無意義」的要求。他甚至不客氣地說,之所以對這個近乎可誘發中美開戰的提議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對美國沒信心,更不覺得美國在戰爭關頭還會持續此一措施。他在日記中更直斥美國人的做法「完全為詐欺之談」,是想騙他放棄外島。

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在乎金馬,系因維持台澎金馬體系,形同向全世界宣示國民黨雖遷居台灣,仍堅守「一中原則」,以全中國為疆域,國民黨治台並非「台獨」或「一中一台」。因此蔣介石無意坐視緊張緩和,反而持續增加金門駐軍,1958年8月初,蔣介石更宣稱掌握解放軍向福建集中信息,研判將發起大規模攻擊,金門兵力約增一倍,近台灣駐軍的一半。事實上,毛澤東也的確從8月開始規劃大規模炮轟金門攻勢,不過美國最初還是抱怨蔣介石又在過度渲染、過度反應。

8月20日,蔣介石乘艦抵馬祖、烏丘後,轉往金門巡視防務。8月22日,蔣介石親自召集金門團長以上軍官舉行戰備會議,強調「國家興亡在此一戰,覆巢之下無完卵,人人為求生存而求勝,為保國衛鄉而戰」,他也直指防衛陣地缺點,要求駐軍盡速遷移司令部。〔其實為加強金門防務,島上軍事設施均已地下化;同時1958年8月初,除解放軍大量向福建集中的信息,加上來自福建的大陸電台廣播再三宣稱「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台灣」,因此台灣「國防部」宣佈台澎金馬進入緊急備戰,非戰鬥人員停止進出外島;實施夜間燈光管制、戒嚴。時任陸軍第9師師長、戍守第一線小金門的郝柏村日後回憶時也說,蔣介石早料定炮戰會發生,所以20日巡視大小金門,就是要確定做好必要準備。〕當天蔣介石曾赴高登島、烈嶼巡視,甚至還步上古寧頭遠眺廈門很長時間。

不過晚間10點,蔣介石無預警地下令所屬即刻搭機返台,匆忙到隨扈許多隨身設備還留在金門。最後在一路低空飛行後,蔣介石趕回日月潭涵碧樓暫歇,稍後返抵台北。

沒想到第二天傍晚,解放軍福州司令員葉飛於8月23日下午6點30分炮襲金門,第一波預估落彈4萬餘發,金門死傷440餘人。硝煙和火海中,所有通信線路和電線全被打斷,各指揮所失去聯繫;炮火直中金防部,國民黨駐軍損失慘重,也就是馳名的「金門炮戰」。

當時金門司令部為迎接「國防部長」俞大維〔俞大維(1897年-1993年),浙江紹興人,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知名學者,彈道學專家,曾任「國府交通部部長」,1954年出任「國防部長」,任內發生「八二三」炮戰,1965年初,因病辭職,由蔣經國接任,轉任「總統府資政」,1993年病逝台北。子俞揚和,娶蔣經國女兒蔣孝章為妻。〕訪視而召開的高層會議已散會,但包括抗日名將、「陸軍副司令」吉星文〔吉星文(1908年-1958年8月23日),河南周口扶溝人。曾參與西北軍長城抗戰立下戰功。1937年七七事變,指揮軍隊在盧溝橋開出對日抗戰第一槍。1949年隨部隊撤退至台灣。1958年晉陞中將,任金門防衛副司令。「八二三」炮戰遭解放軍炮火擊中,失血過多致死。〕、「海軍副司令」趙家驤、「空軍副司令」章傑,因在「司令部」旁水上餐廳用餐,均遭炮火直擊身亡。俞大維與金防部司令胡璉、參謀長劉明奎等人均遭炮擊波及而受傷。

大陸方面炮火鎖定精確,金門招待所幾乎全毀。

密集炮火威脅下,一部宣稱攜帶重要公文的PC艦抵達金門,駐軍等到艦上人員冒險登陸後才發覺,竟然是蔣經國攜命代表蔣介石督陣,宣示國民黨一定會與金門共存亡,在最激烈的44天炮戰期間,蔣經國先後9次造訪金門,更曾赴金門與守軍共度中秋,同時冒著炮火,登上滿是彈坑的小金門視察,成為戰地傳奇之一。

當時為預防戰事全面爆發,「國府」重要軍政機關立刻從台北市區遷往三峽、新店、烏來及大溪等地。至於美國也是態度強硬,除警告中共如欲奪取金門,美國將視為威脅舉動。艾森豪威爾更緊急調派海空軍增強台海巡防,包括停泊地中海的第六艦隊半數艦隻調往台海增援後,使美國兵力達到15000人之多,艾森豪威爾並指示,在對蔣介石保密的情況下,如金門遭到嚴重威脅,並把戰爭帶往台灣與澎湖時,美軍除可能轟炸解放軍基地,也要有動用核武的準備。〔當時艾森豪威爾批准尚未面世的「屠牛士」地對地飛彈進駐台灣地區,由於能搭載核彈頭,因此威脅性相當高,不過「八二三」炮戰強度降低後,加上肯尼迪上台,隨即將這批飛彈撤離台灣。〕

金門被解放軍炮火封鎖了十天,國民黨只能靠空投補給,直到9月3日解放軍才暫停炮擊。蔣介石在這段時間內緊急向美告急,要求美方部署兵力防衛金馬,並同意台灣空軍轟炸中共海空基地與炮兵陣地,同時將新型武器移防前線。杜勒斯除在9月4日宣示保障金馬安全與防衛台灣已有關聯性後,美國第七艦隊也自9月7日起,護航台灣海軍運補金門料羅灣,但解放軍隨即重啟炮火,在美方無意回擊情況下,國民黨部隊只能靠美艦護航到金門外海,再讓登陸艇航往灘頭搶灘因應。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