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兩岸交流第一線涵碧樓(之二):密使曹聚仁密訪蔣氏父子,帶周恩來親筆信會晤

或許涵碧樓兼有天、地、人、富、貴的完美格局,讓篤信風水的蔣介石更鍾情此處,因此蔣介石和宋美齡來台後幾乎每年都要來這裡一兩次度假,徜徉在山水之間,不看公文,只約見黨政要員,除了休養生息,也在思考政務。

此後,蔣介石侍衛室人員在台成立的「勵志社」總社出面,向台灣省林務局承租涵碧樓所在南投魚池鄉水社段土地,取得使用權,當地除行館功能外,也成了蔣介石招待重要外賓或處理政務的招待所。數十年間,日月潭與涵碧樓風華達於極致。

難以想像,幽靜的涵碧樓竟風雲際會地一度成為兩岸破冰的橋樑。1965年7月20日,在兩岸穿梭多年的左派文人曹聚仁[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浙江蘭溪墩頭鎮蔣畈村人。中國「左派」作家,與魯迅關係密切。1921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曾任教於上海多所大學,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20世紀30年代後期,蔣經國出任江西贛南地區專員,曹聚仁則在贛南辦報,蔣對曹執禮頗恭,曹聚仁還寫過一本《蔣經國傳》。1950年後任香港《星島日報》編輯,兼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香港特約記者,熱衷政治,甚至前往台灣遊說「兩蔣」易幟。1972年7月23日病逝於澳門鏡湖醫院。],秘密造訪台灣,直達涵碧樓與蔣氏父子會晤,帶來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所寫的親筆信,以及毛澤東寫給蔣介石的一首《臨江仙》詞。信中重申和平統一祖國構想,毛澤東強調,只要台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均按蔣介石意見處理,並提出四項具體建議,即所謂的「一綱四目」。曹聚仁稍後也傳達了時稱「六項協議」的談判條款草案。

只是「文化大革命」爆發,打斷國共兩黨聯繫,讓兩岸在內戰後正式互動成了泡影。直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國共談判成為事實,步上歷史的軌道,驀然回首,已是40年前往事。

◆涵碧樓現址

新建涵碧樓的同時,建起了一座涵碧樓紀念館,其中展示相關歷史、文案。雖為建築,它古樸的風格,褐紅的外觀,尖頂的造型還是讓我們不難看出刻意恢復原貌的用意。園中粗壯遒勁或傾倒的大樹,訴說著這片區域綿延流長的歷史。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