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師徒大鬥法 7.師徒大鬥法

實際上,吳坤修出局,是因為他說錯了話。

他主動請纓,願意赴湖南徵募新兵六千,曾國藩卻回答了句「新兵恐難得力」。曾國藩的這句話,被史家控訴為對吳坤修的無恥打壓。你說新兵恐難得力,可你弟弟曾國荃不是剛剛回老家徵募了一批湘勇嗎?最後獲得滬上騰飛時機的李鴻章,所率不也是新募之兵嗎?何以曾國荃可以,李鴻章可以,吳坤修就不可以?憑什麼呀?

實際上,曾國藩說的並非是應付之辭,而是實情。當時的情形,是以湖南為大後方,不停地募兵調勇以應對東南戰局。近十年來,湘湖子弟多在各地戰場上奔走廝殺,埋骨異鄉者不知凡幾。到了咸豐十一年的年底,湖南已經是元氣大傷,青黃不接了。

雖然青黃不接,但曾國荃終是湖南人,已經習慣統率湘勇。再者他是曾國藩的弟弟,當然要赴湖南募兵。可吳坤修居然也跟著軋鬧猛,這就有點不妥當了。

曾國藩正在考慮停止在湖南募兵,也就是說,他在考慮換個地方募兵。

換什麼地方好呢?

安徽,當然是安徽!安徽的淮上巨捻,是廣西天地會分崩之後唯余的尚武中心,不僅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捻子,同樣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團練,更多的介於二者之間,說捻子他是團練,說團練他是捻子的民間武裝。淮上是一座天然的兵營,豈有不去徵用,浪費之理?

早在投奔曾國藩幕府之前,李鴻章有過淮上六年的游擊戰經歷,與當地的地方武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吳坤修卻是江西人,如果不是選擇在江西募軍,與李鴻章相比,吳坤修就不具絲毫的優勢。

如果吳坤修是個有心人,能夠留意一下李鴻章是如何衝破曾國藩束縛的,肯定會大吃一驚。

話說李鴻章奔赴淮上之後,很快就拉回一支武裝,這就是日後的淮軍。曾國藩擔心這支軍隊缺乏實戰,又添補了些湘軍進去,替他拉皮條的韓正國,也被劃到了李鴻章的淮軍中,並很快在上海之戰中陣亡——韓正國的悲催結局告訴我們,拉皮條是沒有好下場的。

淮軍即成,曾國藩卻又猶豫了起來,他在淮軍行進的線路上繞來繞去,想把李鴻章的這支部隊拉到鎮江,似乎已經放棄了讓李鴻章奔赴上海的想法。李鴻章不動聲色,虛與委蛇,卻暗中準備對曾老師的必殺一招。

這個時機終於來了,那個來自上海、烈士情結嚴重的錢鼎銘突然出現,告訴曾國藩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他已經僱請了洋人的火輪船,要立即把淮軍用船載運,穿越被太平軍控制的長江,直抵上海。

當時曾國藩就毛了,感覺這裡邊明顯有問題,當即拒絕。可萬萬沒想到,錢鼎銘既然敢來,那就敢哭,他烈士情結再次發作,跪在曾國藩門外號啕不止,讓曾國藩說不出的難堪。

錢鼎銘這一手太狠了,一下子就置曾國藩於尷尬之地。人家接兵的火輪船都來了,你還不肯放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嘛。萬般無奈,曾國藩只好咬牙認慫,開門放人。李鴻章由此脫離了曾老師的控制,獲得了無盡寬廣的上升空間。

李鴻章亢奮不已地奔赴自己的主戰場,這邊曾國藩無所事事,坐看安徽戰局的最後收關,並很快接到了太平軍天才將領陳玉成的敗亡消息。

陳玉成,這位年輕的天才將領,是被曾國藩的一根筋活生生逼死的。曾國藩奪佔了陳玉成的老巢安慶,還住進了陳玉成的英王府。陳玉成在府中有一張巨大的石床,連這石床也被曾國藩給睡了。讓可憐的陳玉成無處可去,無路可走,甚至無床可睡。

早在安慶被曾國藩奪佔之初,陳玉成想逃奔襄陽,徵募新兵,整旗再戰。但他的部下人心散亂,明確拒絕這道命令。陳玉成無奈,只好順從眾人的意思,逃到了廬州。

可是多隆阿卻盯上了陳玉成,驍勇的馬隊追殺而來,耀武揚威地向陳玉成挑戰。陳玉成也不知是怎麼想的,不說快點逃,居然出來迎戰。可是久敗之軍,如何是馬隊的對手?是役陳玉成大敗,三千人被刈,另有四千人被多隆阿俘虜,經過思想教育後,釋放命其各自歸家。

陳玉成身邊最後的力量就此灰飛煙滅,只好率了零星可數的幾個親隨,投奔壽州的苗沛霖。

苗沛霖也是淮上響噹噹的巨捻,他不是名氣最大的,卻是最富洞察力的。早在咸豐帝死亡消息傳來時,苗沛霖即於蒙城設壇,大臨三日。手下捻子皆穿麻衣,為咸豐帝縞素發喪。喪禮結束後,苗沛霖發表講話稱:「天下已無主,亂世當自強。」遂宣佈蒙城獨立,建立天順王國,苗沛霖出任河北順天王。但當北京政變,兩宮奪政,苗沛霖立即察覺女主天下的時代到來,取消了獨立,並表態向朝廷效忠——慈禧太后的時代還遙遙未至,苗沛霖竟然敏感地察知,其洞察力確是驚人。

陳玉成早年與淮上巨捻結盟,和苗沛霖也相熟,他大概知道苗沛霖割疆自立的事情,但肯定不知道苗沛霖又取消獨立,投奔了勝保一事——知道他就不來了。

因為不知道此事,陳玉成末路之際投奔苗沛霖,被苗沛霖灌醉之後,一條索子捆了,送給了勝保。

一代名將被解送到勝保大營,勝保大喜,親自開庭審訊。陳玉成見到他,卻哈哈大笑起來,說:「勝保,我不認得你的臉,但我熟悉你的背影。在戰場上,你只要見到我就瘋了一樣的逃命,還有什麼臉審問我?」庭審現場,陳玉成一五一十地歷數勝保的敗績,讓勝保說不盡的難堪。

陳玉成被解送京師,行至河南延津,凌遲處死,時年二十六歲。

英王之死,導致太平軍迅速土崩瓦解,唯可支撐者,只有李秀成了。

《笨人的成聖之道: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