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
戰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師伐齊,破之,泯王出奔於莒。燕軍聞齊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將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欲與燕將分齊地,乃執王數其罪而誅之。復堅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數月不下。樂毅並圍之,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田單為將軍。頃之,〔燕〕昭王薨,惠王立,為太子時與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乃使騎劫代毅。毅遂奔趙,燕將士由是不和。單乃詐以卒為神師而祀之,列火牛陣,大破燕軍;復齊七十餘城,迎襄王自莒入臨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應當密切注視和利用敵國君臣關係中的矛盾,適時派遣間諜去離間他們。倘若敵國君臣之間相互猜忌不協,我便乘隙以精銳部隊進攻它,必定能夠實現戰勝敵人的目的。誠如兵法所說:「對內部親密團結的敵人,要用離間計去破壞他們。」戰國時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燕軍及秦、魏、韓、趙等多國軍隊進攻齊國,攻破齊都臨淄,齊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軍獲悉齊泯王在莒城後,立即調集兵力合圍莒城。此時,楚國將領淖齒率軍援救齊國,因此而被齊湣王任為國相。淖齒打算與燕將樂毅平分齊國土地,於是抓住齊湣王在歷數其罪狀後便把他殺掉了。但齊國將士仍然堅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軍進攻,致使燕軍幾年沒能攻克二城。燕將樂毅只好率軍繼續圍城。這時由於即墨守城將領戰死,該城軍民共同推舉田單為將軍。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時曾與樂毅發生過矛盾。田單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派人到燕國施以離間之計,揚言說:「樂毅因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殺頭而想聯合各國軍隊稱王於齊國,只是齊國人心尚未歸附,所以他便暫緩進攻即墨以等待齊人歸順。現在,齊國人唯一擔心的,是怕燕國派遣其他將領來代替樂毅,那時即墨將會變成一座殘破城邑了。」燕惠王聽到這個謠言後竟信以為真,於是便派遣騎劫取代了樂毅。樂毅無奈便逃往趙國,燕國將士從此產生不和。其後,田單找來一個士卒詐稱是神師出世佐助他作戰,並採用「火牛陣法」,大敗燕軍,收復齊國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都城臨淄。
【賞析】
本篇以《離戰》為題,乃取「離間」之義,旨在闡述如何採用離間之計以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它主張,在對敵作戰中,應該隨時注意捕捉和利用敵國君臣之間的裂痕,派遣間諜進行離間,擴大和加深敵人內部矛盾,然後以精銳部隊乘隙攻擊之,就能達成戰勝敵人的企圖。篇中所引「親而離之」,系孫子所論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對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分化它。以離間為策略手段來破壞敵人的內部團結,目的在於為我戰勝敵人創造可乘之機和有利條件。因而,離間之計,在古代作戰中是常被兵家所採用的一種克敵制勝的有效方法,此計施於昏君庸主與賢相良將之間,尤為見效。戰國末期,齊將田單在即墨保衛戰中打敗燕軍,便是巧妙運用離間之計而獲勝的成功戰例。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奉命率領燕、秦、魏、韓、趙等多國部隊進攻齊國,在順利攻克齊都臨淄,迫使齊oe⊥跆油?斐嗆螅?茁恃嗍Α岸?茨?保??妒芳恰鑭寫?罰?巒??5筆保?鑭?謁?頻H渭茨?*軍守將,他乘燕昭王已死、惠王新立之機,利用燕惠王對樂毅久攻即墨未克的不滿和懷疑,派人入燕製造謠言,說樂毅對新王有夙怨,怕殺不敢歸國;說樂毅名為攻齊,實欲控制軍隊在齊國為王,所以故意緩攻即墨;又說齊人最怕燕國另派主將來,等等。燕惠王本來久與樂毅有矛盾,聽此謠言後便信以為真,立即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無奈,遂投奔趙國。樂毅本是令齊人生畏的燕國名將,他為謠言所中傷而被撤職,不僅使齊將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而且還使燕軍將士憤怨不平,加深了燕軍內部矛盾,削弱了部隊戰鬥力。這就為齊軍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後,田單根據騎劫放鬆警惕和燕軍士氣低落的實際情況,乘夜暗以「火牛陣」向燕軍實施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打破了燕軍的圍攻,取得了反攻初戰的關鍵性勝利。在此基礎上,田單抓緊戰機,變反攻為進攻,適時組織戰略追擊,終於取得了大敗燕軍,使「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