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依自己的「感性」生活

思考07 工作要自己去爭取 把「想做的事」當成工作

工作要自己去爭取——這個簡單的理念是LINE株式會社的活躍人士共同的行動準則。

「我想做這個工作」「這個項目有我在會比較好」——如此這般,自己去爭取工作,然後一幹到底。不受限於部門或項目組劃定的界線,只要覺得某工作「似乎很有趣」「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就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去。這樣的人能夠不斷拓寬自身的發展前景。

我對他們的工作方式感到高興。因為,人要是覺得「工作是別人給予的」,就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了。與其一直忍耐著做不想做的事,還不如去做想做的事,我想這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而且,正因為是想做的事,人才會有幹勁,當然也容易出成果。因我的個人經歷,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我的職業生涯始於挫折。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了日本電視放送網。從孩提時代起就熱衷音樂的我,一直希望做與音樂節目製作相關的工作,哪知卻被分配到了計算機系統部門。由於做的儘是幕後工作,有半年時間我一直在鬧情緒,心想:怎麼就我這麼倒霉呢?

可是,意志再消沉也沒用。於是,我改變主意,心想「既然干了,就干個徹底吧」,正式學起了計算機。但即便如此,我也感覺不到快樂。等我的工作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各種各樣的人都來找我辦事。結果,調往音樂節目製作部門變得越發困難了。

轉機突然降臨。

恰好就在那時,互聯網登場了。我覺得這東西「很厲害」,如果把電視和網絡融合在一起,就能做一些比現在更有趣的事。抱著這個想法,我拋棄了「被動」的工作方式,決定一邊做好計算機系統的工作,一邊任意地創造一些可對互聯網加以利用的工作。

最先做的一件事是建了個面向公司內部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當時我根本沒取得上司的許可,不過「喜好新事物」的製片人倒是常來找我,一會兒問:「這個能實現嗎?」一會兒說:「來幫我點忙吧!」

我曾和後進公司的員工一起策劃過智力競賽節目。具體方案是:把電腦發給出席節目的嘉賓,請他們當場回答問題,然後讓藝人猜測他們的回答。為了對系統進行操作,我也在節目中出場了,結果被上司諷刺說:「你幹嗎自說自話地做這些事?」

不久,我的互聯網商務之夢不斷地膨脹。然而,越是出成果上司就越是不放人。我始終沒法擺脫計算機系統方面的工作。「我要專心致志地搞互聯網!」有了這個想法後,我開始找下家,決定向日本電視放送網提出辭職。

當時,日本電視放送網還沒有過辭職的人,所以公司內部引起了一次小小的騷動。在預定離開公司的三天前,上層把我叫去,對我說:「反正你都想辭職了,就做你喜歡的事好了。」

原來,公司為了我竟然設立了一個網絡商務的專屬部門。我萬萬沒想到會是這樣,不由得大吃一驚。於是,我終於得到了「想做的工作」,開始了一段與如今的我緊密相連的職業生涯。

綜上所述,我十分確信:工作並非旁人給予之物,而是自己創造之物。

這才是工作的根本。走不出「被動」,就只會讓不喜歡的工作聚攏過來。主動出擊絕對好過被動等待。開始時,想做的事就算微不足道也沒關係,先做著試試,並為此而努力學習。一旦取得成果,就一定能得到你想做的工作。我想,你的人生也將因此得到拓展。

思考08 不追求「金錢」與「名譽」 總是置身於能實際感受到成長的場所

金錢與名譽對人類來說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但我認為,以此作為工作的動機反而是危險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一旦得到了金錢與名譽,就會想方設法去維持它們。其結果是,我們無法再進行新的挑戰,並停止了自身的成長。我覺得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曾經有一件事令我十分害怕。

那時我還在日本電視放送網工作。當時,僅因為我拿著驚人的高薪在日本電視放送網上班,周圍人就對我百般奉承。然而,放眼環顧整個社會,我深切地認識到自己有多少實力。相比自身真正的市場價值,我當時的薪水和地位都過高了。我不禁害怕起來:再這樣下去我就完了。

正因為如此,我才越發投入到工作中去,想在互聯網產業的世界裡提升自己的價值。於是,日本電視放送網為我組建了互聯網產業的專屬部門,幹勁十足的我則在大學研究生院取得MBA資格,著手推動了一項又一項利用網絡的新型商務。

但是,公司內部的阻力很大,我怎麼也無法如己所願地開展工作。不管怎麼說,電視台的正業是播放節目。在某種意義上,我力圖推行的互聯網產業對從事播放工作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妨礙。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再次決定辭職。這是在我33歲的時候。

說完全沒猶豫過,那是撒謊。如果留下來,既可保證將來的生活,也能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我也覺得放棄這一切有點可惜。

不過,當時我又想到:抓住那些東西不放手,放棄想做的事,這種生活,這種就像在動物園被飼養的日子,我可不想過。

只要在籠中照飼養員說的去做,就能每天按時得到餵食。這或許是非常安全而輕鬆的人生,但無法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當動物被放歸熱帶大草原時,卻難以再靠自己的力量獲取食物,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決定離開動物園。

我轉職來到了索尼。雖然年收入減半,但我並不在意。當時,索尼公司的志向是通過網絡把電視設備與音樂、電影等資源連接起來,而這正是我想做的事。

然而,在那裡我也遇到了公司內部的阻撓。現有部門表現出強烈的抗拒,說:「為什麼一定要把電視連入網絡呢?」當時,公司恰好成立了一個構建寬帶服務的聯營企業,我便加入進去,總算是成功培育出一項年銷售額達數十億日元的事業。不料,就在這時,總公司竟派來數名即將退休的人員。我想更自由地工作,便決定把這個微小的成功也拋棄掉。

於是,我再度轉職,這次進的是Hangame·Japan株式會社。36歲,普通員工,年收入再次減半。由於這是一家毫無知名度的「風險公司」,還有幾個熟人因此而離開了我。但是,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充分發揮自身力量的場所。

這就是我所走過的職業道路。

追求「想做的事」,一路努力而來;感到能提高自身價值時,甚至可以拋棄「金錢」和「名譽」,一路轉職而來。此外,當我把自己逼入必須從零開始創出業績的境地時,自身能力就得到了發揮;當我打開局面、渡過難關時,便實實在在地感到自己有了驚人的成長。

人類是脆弱的生物。一旦得到了金錢與名譽,就會心滿意足,很難再提升自己,繼續成長,然後就會緊抓著高於自身市場價值的金錢與名譽不放。然而,其結果就是成了被社會淘汰的人。正因為如此,我才強行將自己置身於嚴酷的場所。因為我覺得,人類能成長成「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天更為強大」的樣子,才是幸福的。

思考09 工作辛勞是理所當然的 知道取得成果時的「幸福」,這才是職業人

「享受工作吧!」

有時我會聽到這樣的話。

但是我無法對此產生共鳴。當然,工作是有趣的。因為有趣,所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享受工作吧」這句話所含有的微妙語義與我的感受大相逕庭。因為工作是嚴酷的。

不貫徹到底的做事態度不可能給用戶帶來喜悅。為了提供與用戶需求分毫不差的服務,必須保持神經的高度緊張;為了打造高質量的產品,也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而且還不允許失敗。身心都暴露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這才是工作。工作辛勞是理所當然的。

倒不如說,我們應承受這份辛勞,淡然地面對每天的工作。然後度過這艱苦的歲月,切身地體會到取得成果時的「幸福」感。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職業人吧。

至今我成功地體驗過好幾次「幸福」的瞬間。我也常會想起剛進Hangame·Japan株式會社沒多久時的一件事。

Hangame·Japan株式會社創立於2000年。當時,面向個人計算機的在線服務「Hangame」在韓國已擁有多達1000萬的用戶,創立這個公司就是為了在日本開展此項服務。

在線遊戲離不開大流量通信,所以寬帶建設滯後的日本幾乎不存在同樣的服務。換句話說,日本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而我們給這個市場帶來了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依靠免費提供遊戲增加用戶,通過在遊戲內收取低額費用,以實現網絡免費服務的收益化。

我進公司是在株式會社創立的3年後。當時,公司雖然已擁有100多萬用戶,但離實現收益化還十分遙遠。要使這個商業模式取得成功,唯有增加用戶。於是,我便開始四處奔走,招攬用戶。

這時,電視給了我一個啟發:免費遊戲與觀眾可免費收看的電視不是很相似嗎?最有氛圍的電視節目要數現場直播。我想,既然如此,那就辦個現場活動好了,然後通過網絡視頻直播,讓來不了現場的人也能在網上參與活動,這樣的話氣氛應該會很熱烈……

於是,我們每週都搞活動,也向用戶公開了「攬客目標」,請求他們帶朋友過來。用戶們能和朋友們一起瘋鬧,想必也很開心吧。他們幫了我們不少忙,簡直就像合作夥伴一樣。

如此這般,靠著口耳相傳,來參加活動的人像滾雪球似的不斷增加。最初辦活動時,網站的同時訪問人數有幾千人,後來增加到了1萬、5萬……當我們集滿了夢寐以求的10萬人時,甚至有用戶在留言板上說:「我在電腦前哭了。」

對此我也滿心歡喜。

因為我為了這一瞬間一直在拚命努力。這是一家創辦沒多久的「風險公司」,人手不足。區區幾個人,從遊戲開發到宣傳、營銷,什麼都得干,而且每週還要搞活動,所以大家每天都在雜居樓的某個樓層過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省下來工作,覺得「好苦啊」,也是經常的事。然而,正因為如此,得到回報時才會感到「幸福」。上述經歷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反覆經歷著這樣的體驗,我在想,這「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我的結論如下: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可,所以當他通過工作取悅了世人,就會感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得到了承認,這就是「幸福」。為了這「幸福」,可以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認為這才像職業人的樣子。

思考10 依自己的「感性」生活 不迎合公司和上司

LINE株式會社裡有很多「厲害角色」。

這些「厲害角色」在不斷地創造爆品。

我觀察至今,注意到他們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所有人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在追求自己覺得「好」、覺得「有趣」的事。他們不「放棄」,不「忍耐」。也許可以說,他們是在憑本心生活。我想,也正是因此,他們才能保有孩提時代的靈性吧。

我認為,要「做好工作」,這一點必不可少。

做得出好遊戲的人都喜歡遊戲,做得出好軟件的人都喜歡軟件。玩遍各種遊戲,左一個右一個下載心裡在意的軟件試用。不喜歡的話,是無法做到這個地步的。也正是因此,他們才會明白這些東西的「好壞」,明白好東西好在哪裡,壞東西壞在何處,感性也隨之不斷地得到磨煉。

這些人磨煉技藝的慾望比別人強一倍。他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所以半瓶子晃蕩的技術無法令他們滿足。所以,無須旁人多言他們也會努力。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

那就是「理解用戶的感受」。人們玩熱門遊戲時會覺得「有趣」,而這份感受與其他用戶的「有趣」感受是相互重合的。因為大家都是人。所以,如果我們一邊遙想用戶的感受,一邊追求自身對「有趣」的感性,那麼,產品自然會趨向於使用戶感到愉悅。

在採納企劃時,我重視的是提案者是否將個人的「真情實感」注入到企劃內。即使亮出再多的市場調研資料和銷售數據,即使再三說明「這裡有很大的市場」,我不認為光憑這些就真的能創造出「好東西」。

當然,光依賴感性恐怕也只會做出自命不凡的東西。所以,通過客觀數據進行邏輯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僅憑這個就能做出爆品的話,誰都不用苦惱了。「這個有趣!」「這個必須要有!」——製作方諸如此類的真情實感是不可或缺的。

始終在磨煉自身感性的「厲害角色」們,必然都會在企劃中注入這樣的真情實感。我想,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不斷地創造出爆品。

然而,我總覺得世間扼殺自身感性的年輕人正在增加,對此我深感憂慮。前些天,我還從某社長那兒聽說了一件事。

這位社長給應聘者做面試,結果所有人都說了一樣的話,社長覺得奇怪。某天當他看到自家公司的主頁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在複述主頁上的「公司方針」,卻裝作在講述「自己的夢想」。當時,社長表情陰沉,說了一句:「現在進入了一個可怕的時代,不是嗎?」

我對這句話深有同感。

想找到工作,想討上司歡心……為了這「眼前的成功」而扼殺自己的感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由於這「成功」沒有與自己的本心相重合,結果就變得十分淺薄。這樣是絕無可能「做好工作」的。

依自己的感性生活。

這是「做好工作」的絕對必要條件。

思考11 不察「顏」觀「色」 害怕客戶而非職場上的批評

不察言觀色。

這也是「厲害角色」們的共通之處。

認為上司的目標方向有誤,就毫不怯弱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有軟件工程師給圖案設計師提意見的,也有圖案設計師給軟件工程師提意見的。有時他們會不顧周圍的反對,製作自己有信心的產品。只要覺得「並非如此」,他們就會奮勇前進,而不是察言觀色。

打個足球上的比方,他們就像野性十足的前鋒。

一旦看清了球門方向,他們就會自己帶球射門。即便隊長在另一側示意「傳過來」也不管不顧。他們憑自己的頭腦把握比賽的整體節奏,用確信為最佳的方式謀求攻門得分。

因此,不怕被誤解地說一句,我感覺很多「厲害角色」都無法適應大型企業的氛圍。

在大型企業裡,無視上司的「示意」,憑自己的判斷「射門」後,結果會怎樣呢?射偏的話就不用說了,即使破門得分了,也會受到批評。「那傢伙總是擅自行動」「那傢伙很難派工作給他」……周圍的人群也會敏銳地覺察出異樣的氣氛,開始遠遠地觀望他們。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會改變比賽的方式。

因為他們害怕。

害怕什麼呢?

害怕用戶。

就算製造的產品只與用戶的要求偏差「1毫米」,用戶也不會接受。他們從骨子裡瞭解市場的嚴酷性。

所以,他們經過反覆思考,確信「用戶需要的是什麼」後,就絕不會再妥協。當然,他們會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產品形象,但不會做出迎合職場氛圍的含糊舉動。因為比起在職場上受到批評,他們更害怕偏離用戶的需求。

我覺得這才是職業人。

不是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做出卓越不凡的產品。要製造「好東西」,最忌諱的就是調整。「把A的點子和B的點子融合一下吧」,如此這般添上「這樣那樣」的功能,只會做出複雜而難用的東西;又或者「迎合上司口味」的話,就會搞出偏離重點的「四不像」。這樣又怎能抓住用戶的心呢?

為什麼會有調整?

因為職場上的察言觀色不幸成為工作的目的。這完全是本末倒置。公司並不是為了搞好員工關係而存在的。歸根結底,公司是生產場所,用來生產取悅用戶的商品。為此,我們不該害怕破壞職場的氛圍,不該害怕衝突。

總是對周圍顧慮重重、做事模稜兩可的人,或許工作也能幹得不壞,但絕無可能超越「不壞」的境界。想取得出類拔萃的成績,就絕不能察言觀色。只有純粹地追求用戶需求的人,才能創造出卓越不凡的東西。

思考12 不當「專家」 不做偏離本質的努力

我認為「專家」是當不得的。

當然,職場中人必須好好磨煉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但是,專家常常會迷失本質,說起來就和顛球高手一樣。顛球技巧本身當然很了不起,但比賽一旦開始,不能射門得分的話就毫無意義了。然而,專家有時卻會在比賽中顛起球來。

在Hangame·Japan株式會社的時代,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當時,遊戲市場的主角正逐漸從電腦移向功能手機(featurephone)。與此同時,流行於電腦世界的是憑借計算機圖形技術製作出來的精美遊戲。但是,同樣的技術在功能手機上很難實現。因為數據量過大,而且在手機小小的屏幕上無法再現那樣的畫質,所以,我認為有必要開發面向功能手機的「小巧遊戲」。

一部分員工對此十分抗拒,他們說「這種東西算什麼遊戲」。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過去這些人靠製作精美的遊戲取得了實績,對他們來說,製作「小巧遊戲」就等同於否定過去的職業生涯。但是,我堅持認為這想法不對。因為我覺得他們偏離了本質。

遊戲究竟是什麼?

是玩。能讓人們玩得開心的遊戲就是好遊戲。如此看來,「美麗的圖畫」並非遊戲的本質,它只是遊戲的要素之一罷了。拘泥於圖畫,不去開發功能手機所需要的遊戲,簡直就是本末倒置。一旦忘了「本」,誰都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以前我在索尼工作時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進公司後,我被分配到一個新的事業部門。部門的任務是通過把電視或移動設備聯入網絡,創造出新的服務。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想做的事。我每天整理企劃書,反覆向電視事業部提出方案,卻怎麼也說不到一塊兒。

他們都是電視領域的超一流技術人員,卻一味地固執己見,說「為什麼一定要讓電視入網呢」「電視不是這樣的」。歸根結底,對他們來說,電視就是一種「通過電波接收影像的機制」。

可是,電視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電視的發明者並不是那麼想的。恐怕他們是想開發一種「把影像送往遠方的技術」,這也是全世界人類的需求,而當時能利用的技術只有電波。既然如此,那電波就只是手段,而非本質。接入網絡當能大大拓寬電視的發展前景。

然而,人常常會受到「現有之物」的影響。有了接收電波的電視,便誤以為這就是電視,然後開始偏離本質的努力。比如,提升畫質一直是電視行業長年以來的最大課題。於是,高清(Hi-Vision)電視應運而生,最近又出現了4K分辨率,其中大量地用到了最尖端的專業技術。但是,這真的是電視的本質嗎?這真的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嗎?

我一向重視這樣的提問:「這究竟是什麼?」

也許這樸素的提問容易被「專家」們瞧不起,但正是這樣的提問使我回歸了事物的本質。

思考13 從「一無所有」中得到鍛煉 正因為資源不足,人才要思考

「預算太少,做不出結果的。」

找這種借口的人,沒一個能幹好工作。我堅信,就算給了充足的預算,他也拿不出成果。

當然,幹事業離不開人力、物力、金錢等資源。而為現場的員工準備必需的資源則是經營管理層的責任。然而,每次都備好所有必需的資源是不可能的。資源總是稀缺的,這是商場的現實。

重要的是,身處此境的我們該如何絞盡腦汁拿出成果。而這反覆摸索的過程才能鍛煉出真正的工作能力。相比資源豐沛的環境,倒是「一無所有」的環境更能使我們成長。

切身地體會到這一點,是在我進入Hangame·Japan株式會社之後。

說不清是幸還是不幸,我是在大型企業開始職業生涯的。身處其中,往往認識不到,其實大企業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因此,工作也非常容易開展。比如說市場營銷這一塊,在日本電視放送網的時候,光是發佈一個公告,就會有大量媒體跟進報道。當時預算也充足,所以也很容易確保廣告位。

然而,我進公司時的Hangame·Japan株式會社沒法這麼操作。雖然想強化市場營銷,但苦於公司默默無名,即使發佈了公告也幾乎無人理睬。當然,我們也沒有投放廣告的預算。過去我所掌握的那套方法幾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管怎樣,現在只能先絞盡腦汁,揮灑汗水,積極地行動起來……

我進行了各種嘗試,比如徹底研究怎樣製作公告才能吸引媒體人的關注,向親友兜售服務、靠口碑推廣產品,等等。相比在日本電視放送網的時候,我所耗費的心血是巨大的,但就是在這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我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就說公告的製作方式吧,比如文案的寫法、公告正文的邏輯構成,等等,為了扣動人心,實則需要高深的技巧。只要能找到一句瞬間即可傳遞出產品魅力的話,對方的反應就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在一發公告便有媒體跟進的日本電視放送網,我可學不到這些知識。

不僅如此,上述經歷還鍛煉了我規劃新項目的能力。因為直擊人心的文案就是優質服務的理念本身。先想出文案,能讓很多人覺得「喔,這個好像挺有趣的」,然後反推著去設計服務內容。這樣做可顯著提高命中率。

從拜託做宣傳的親友那裡,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我能看到他們體驗服務時的真實反應,知道反響良好的服務與反饋遲緩的服務之間有何不同。這種切身感受的有無,將大大左右服務產品的開發能力。進行規劃或架設服務時,我眼前總會浮現出用戶的臉龐,我會問自己這樣能不能讓他們開心呢?一個人越是能在這時浮想起用戶的真實表情,就越能開發出擁有高需求的服務和產品。

如此這般,我從頭開始摸索有效的市場營銷方式,從中學到了本質性的技巧,也成功磨煉了自己的項目規劃能力。正是資源不足才使我擁有了力量。

所以我認為,置身於資源豐富的環境未必是值得高興的事。倒不如說,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人才能迅速成長。進而在反覆摸索的過程中,我們還能獲得一種確信——即使資源不足也能成功。而這種確信正是職場中人自信的源泉。

思考14 深思熟慮,直至握有「確信」 深思熟慮後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也沒關係,去挑戰吧!」

我們常能聽到這句話。但至今為止,面對自己的工作時,我從未想過「失敗也沒關係」。誠然,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恐懼失敗、不做任何挑戰。然而,話雖如此,我卻認為「失敗也沒關係」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想法。

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時,耗費的是寶貴的時間和金錢。而我們卻來一句「失敗也沒關係」,未免也太無禮了吧。更何況,項目還有投資人。我無法容忍一個職業人拿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工作。

LINE株式會社的「厲害角色」們面對工作時,也抱著同樣的理念。他們完全沒有「失敗也沒關係」之類的縱容,反倒對失敗十分苛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公司氛圍雖然自由,但也沒有絲毫空子可鑽,公司絕不允許員工態度散漫地對待工作。

當然,世上不存在約定好的成功。

任何事不去做一下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新產品從來就是一種賭博,「絕對會成功」是不可能的。對此我深有體會。正因為如此,為了成功我從不輕易妥協。我會努力進行各種嘗試,直到確信「絕對會成功」為止。這就是「厲害角色」們採取的共同態度。

所以,在做我自己領導的項目時,我會對規劃進行徹底敲打。

很多項目規劃都是從直覺開始的。「這個不是很有趣嗎?」「有了這個不就便利了嗎?」……缺少這種直覺的話,就策劃不出優秀的項目。

當然,光憑直覺也很危險。因為那可能只是一時衝動的產物,也可能是自以為高明的東西。而且,能對自己的直覺抱有確信的只有了不起的天才。除了天才,誰都會感到不安。所以我才要敲打,從各種角度挑刺。倘若經不起考驗,我就會退回這個規劃,並要求對方進一步在邏輯上深思熟慮。

通過市場調查把握用戶需求就不用說了,我們還要對位尋找相似產品,明確「這項規劃」試圖滿足的是哪種需求,弄清「這項規劃」現在為什麼是必要的。總之,我會讓員工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次次退回重做的情況也有,最終不被採用的規劃也多得是。但是,經過這樣的流程篩選後,直覺一旦得到了邏輯的支持,確信便應運而生,我們也就能明確地描繪出成功的前景了。只有在握有確信時,我才會發出執行規劃的指令。

當然,即便如此有時也會失敗。

這種時候也是沒辦法的。我從來不聽借口,因為這樣做毫無意義。相比之下,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這時,之前的邏輯思考就派上了用場,因為我們可以借此對失敗進行分析查證。

我們可以把產品開發比作釣魚。把船停在洋面上,身子轉個360度,思考哪裡會有魚群(需求),然後放下釣線。如果能碰上魚群,這個產品就算成功了。依賴直覺的產品開發就相當於胡亂放下釣線。這樣的話,失敗時根本就無法進行分析查證。

而所謂的有邏輯地開發產品就是建立假說:在這90度的範圍內應該有魚群吧。一旦有魚咬鉤的跡象,再考慮進一步縮小到45度的範圍即可。如此這般不斷縮小範圍,終有一天會成功。

在這裡,重要的是「假說的精度」,也即「深思熟慮,直至握有確信」。而接下來要做的則是加快這一循環的進程。人的成長速度就取決於此。

思考15 享受「不安」 未來不確定,所以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年輕時,我以為人生存在於一條「直行道」上。

只要從好大學畢業、進入好公司、認真工作,就能出人頭地、漲工資,孩子也會茁壯成長,然後迎來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以為世上有這樣一條「直行道」,這大概是因為我下意識地相信世人普遍都會相信的觀點,又有點害怕偏離這條「直行道」。

然而,我卻在半路上拋棄了這條「直行道」活到了現在。因為我想追尋自己喜歡的事度過人生。走在沒有路的道路上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為了能給這個世界提供一點價值,我日夜奮鬥,總算是成功地走到了今天。

如今我已確信,「甚至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實乃人之常態。

過去的我所描繪的「直行道」只是單純的幻想。倒不如說,沒覺得未來不明才是危險的。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我們必須始終繃緊神經,想著「天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只有這樣,感性才能不斷得到磨煉;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做好準備,以應對變化,當變化發生時便能迅速做出反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這種充滿野性的生命力。反之,相信「直行道」、期待有人告知未來會怎樣、不面對現實、迷迷糊糊地過日子才是最危險的。

說起來,人類就像是被拋進了這個世界。這裡不存在固定的道路。我認為人類是自由無羈的,一切都應該由自己來決定。做什麼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在什麼公司工作,要以什麼為重……我想,人生就是由這些選擇決定的。

當然,我時常會感到不安。

然而,這就是世界的現實,所以我們還不如去享受這個不安。我想,正是因為未來不明,所以其中才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而我們則可以拿自己賭一賭這個可能性。我認為,樹立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好事。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看到好的方面,積極向上地思考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吧。當然,在「未來不明」「變化劇烈」之中確實存在消極的一面。可是,「未來令人不安所以不去挑戰」「變化太快所以跟不上了」,又怎能創造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呢?倒不如想著「未來不明所以才有了各種可能性」「變化劇烈所以才有了機會」,積極向上地生活為好。

我的幸運就在於,LINE株式會社聚集的都是這樣的人。

我們一起經歷過盛衰榮辱。在Hangame·Japan株式會社的時代,我們曾大獲成功,奪取了日本在線遊戲業界的桂冠。但好景不長,一部分也是因為對功能手機問世這一變化應對有誤,致使公司後來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苦戰。當時的情況相當不如人意,我甚至還和部下一起放聲大哭過。

當時也有人離開了公司。不過,留下的全是徹頭徹尾的樂天派,反倒非常享受互聯網世界的劇變。因為他們知道,掀翻業界魁首的大潮不湧來,他們就將永遠處在最底層。大潮到來之際,就是機會來臨之時;大潮頻繁到來,就意味著無限多的機會。為了賭贏這些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磨煉自己。而我的身邊就只留下了這些人。

正因為如此,我的員工才能將智能手機的問世視為一次良機,果斷髮起挑戰,進而成功研發出了LINE。

未來不確定,所以才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認為,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就取決於他是否相信這句話。

《簡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