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原文]

—————————原文版—————————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音版—————————

載(zǎi)營(ying)魄(po)抱(bao)一(yī),能(neng)無(wu)離(li)乎(hū)?
專(zhuān)氣(qi)致(zhi)柔(rou),能(neng)如(ru)嬰(yīng)兒(er)乎(hū)?
滌(di)除(chu)玄(xuan)覽(lǎn),能(neng)無(wu)疵(cī)乎(hū)?
愛(ai)民(min)治(zhi)國(guo),能(neng)無(wu)為(wei)乎(hū)?
天(tiān)門(men)開(kāi)闔(he),能(neng)為(wei)雌(ci)乎(hū)?
明(ming)白(bai)四(si)達(da),能(neng)無(wu)知(zhī)乎(hū)?
生(shēng)之(zhī)、畜(xu)之(zhī)、
生(shēng)而(er)不(bu)有(yǒu),為(wei)而(er)不(bu)恃(shi),
長(chang)而(er)不(bu)宰(zǎi),是(shi)謂(wei)玄(xuan)德(de).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恆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裡的「」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這裡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與「」能夠不分離麼? 「抱一」 這裡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裡的「」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這裡的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不是柔弱無力。太極拳以柔制剛,專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塊發揮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說當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達到嬰兒般,嬰兒能夠專氣,所以嬰兒特別柔,但是哭的時候聲音特別的洪亮,能夠吸引大人的注意。(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一陰一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慾」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面貫徹於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於人而不要持有恩。領一導一人 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面的做到這就是玄德,「」是玄妙的意思。這麼做也就是遵循「」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長篇大論]

老子要求我們修煉道德心境要達到:「堅忍不拔,持之以恆;致一陰一致一陽一,致柔致剛;滌除雜念,專心致志;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大智若愚,虛懷若谷;無知無慾,通達四方。」這是何等致高致遠的境界啊!

如果帝王能夠達到這種心境,老百姓就尊稱他們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吳三桂。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能對任何人求全責備,但是我們可以按照老子給我們指明的修煉心境的標準來修煉自己。修煉自己的心境,不僅可以使自己超凡脫俗,還可以改變命運。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之道

閱讀《曾國藩的家書》,這些寫給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兒子等人的家書,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處世、為政、治軍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修身養性,也是曾國藩頗加詳論的。

曾國藩的修身養性思想,來源於他所恪守的聖哲前賢的理論和典籍,也是他閱世日久積累的經驗。

如何修身養性?曾國藩提出了四點:一是「慎獨」,認識善惡,進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慾;二是「主靜則身強」,一個人無論內外,皆須莊重寧靜,對修身養性來說,就是這「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則人悅」,胸懷萬物,順應天地之理;四是,多一習一 於勤勞,少安逸享樂,因為勤勞使人長壽,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養性的另一途徑,是讀書養我浩然之氣。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這是人們普遍修身養性的經驗,是長壽的最好的秘訣之一。而要做到這精神的愉悅和滿足,當追求「以光輝燦爛的事物充滿人心的學問,如歷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國藩多次強調這種讀書對養心的作用。

他的兩個兒子紀澤、紀鴻體質薄弱,曾國藩勸他們多讀並多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豐腴的墨氣、堅韌的骨力,充實他們的生命氣質。他還希望他們在吟詩作字、陶冶性情時,學習 陶淵明、謝朓的沖淡之味、和諧之音、瀟灑胸襟……這也就是說,以文化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再經由精神影響人的物質世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曾國藩的中廳堂懸掛有八本堂匾,其跋云:「養生以少惱怒為本……」這種修身養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書中強調的,與兄弟說,與兒女說,可見曾國藩的重視程度。曾國藩的兒子紀澤患有肝郁之症,曾國藩在給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還說自己「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這應該是他多次勸告親屬注意懲忿(少惱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惱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態度,就是歷史上的「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這是一個需要汲取的教訓。所以,曾國藩告誡他們,要像佛家所說的那樣,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遏抑肝火,不使它過分熾烈,節制血氣,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體性命。這是養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們現代人的健康經驗:發怒傷害肝臟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與養心對立;所以,懲忿去怒,也就是為了養心,減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達沖淡、充滿虛明之氣……這對我們現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儘管曾國藩非常重視修身養性之道,但他對生命的健康長壽,卻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順其自然,人的「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這種達觀、沖淡之氣,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養性的人們所應具有的襟懷、器識?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個袁了凡先生,通過他一生修身養性改變命運的親身經歷,寫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訓》告誡後人。

了凡先生幼年喪父,依從母親的希望棄學從醫。有一次了凡採藥路過慈雲寺的時候,遇到一個鶴髮童顏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勸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並給了凡先生算命,說他能夠考上秀才的最高級別,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個縣令,沒有後代,只能活到53歲。br />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議開始棄醫求學,果然考取秀才,後來的經歷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開始相信命運了。既然命運都是天定不能改變了,還有什麼可奮鬥的?從此開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對坐一室,三晝夜不瞑目,沒有任何雜念。

雲谷禪師非常驚奇,問他:「靜坐三日,為什麼沒有任何雜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給他算命的事告訴了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說:「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沒有後代,這是人的命運,就叫做『天作孽』,這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你要修煉道德,多行善事,多積一陰一德,這些都是你自己所積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報的?」
了凡深受啟發,決定行善事三千件,記錄善事與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舉考試,孔先生算應該考第三名,結果考了第一名,命運已經開始改變了。公元1581年喜得貴子。公元1586年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改造命運的種種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