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一精一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han)(de)(zhī)(hou),比(bǐ)(yu)(chi)(zǐ)
(du)(chong)(bu)(shi),猛(měng)(shou)(bu)(ju)
(jue)(niǎo)(bu)(bo)
(gǔ)(ruo)(jīn)(rou)(er)(wo)(gu)
(wei)(zhī)(pin)(mǔ)(zhī)(he)(er)(quan)(zuo)
一精一(jīng)(zhī)(zhi)(yě)。終(zhōng)(ri)(hao)(er)(bu)(a)
(he)(zhī)(zhi)(yě)。知(zhī)(he)(yuē)(chang)
(zhī)(chang)(yuē)(ming)。益(yi)(shēng)(yuē)(xiang)
(xīn)使(shǐ)(qi)(yuē)(qiang)
(wu)(zhuang)(ze)(lǎo),謂(wei)(zhī)(bu)(dao)
(bu)(dao)(zǎo)(yǐ)/p>

[譯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深厚之人,就像是剛出生的小孩天真無邪。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毒蟲不會去蜇他,猛獸不會去傷害他,飛禽鳥獸不回去搏擊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一精一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卻能夠緊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一愛之事但卻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一精一氣充足的緣故。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終日哭號而不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才能「」,「」=「和諧、隨和、柔和。。」,「」=「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了,才算是「」,「」=「明白明瞭、明是非,正知正見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愛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去使「身之氣」也就是逞強。「」=「心意、可以說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慮。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發展的過於強壯就要面臨衰老,且離「」越來越遠,不合「」必早亡。

[長篇大論]

羅漢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氣十分炎熱。大家都覺得口渴難耐,佛陀看看頭上的太一陽一,對弟子羅漢說,前邊有一條小河,你去取些水來,大家就在這裡等待,暫時都不要走了。

弟子羅漢提著裝水的皮囊來到了小河邊,由於天氣炎熱,一條小河已經被蒸發得成了一條小溪。而路人都來這裡取水,車馬還從小溪中穿梭而過,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濁。

羅漢無奈,只好提著皮囊回到佛陀的身邊,告訴大家那水已經很髒,無法將它取回來解渴做飯。建議佛陀帶領大家繼續前行,去找另一條河水。

佛陀看看頭上的太一陽一,再看看疲憊不堪的眾人,對羅漢說,你還去那裡取些水來吧,上午我們就走到這裡,吃了飯我們再趕行程。

羅漢心想,再去也是浪費時間,但佛陀已經下了指令,他只好提著皮囊再次來到溪邊。溪水依然污濁不堪,上面還漂著一些枯枝爛葉,還是無法食用。這一次,羅漢不敢空手回去,便從小溪裡取了半袋泥水回來。佛陀看了污濁的泥水,對羅漢說,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沒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來給我看,而是應該等在那裡,等事情自己變化。

羅漢說,如果我們去尋找另一處水源,大概就不是這種情況。

佛陀說,不,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許另一條河水也是這樣,那你又該怎麼辦呢?現在你再回去,還是到那條河裡去取水,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辦法,也是我們做事的一貫道理。

羅漢很是犯難,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師讓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麼辦法,使那溪水變得清澈純淨,我將按照大師的指點去做。

佛陀說:你什麼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裡就行,否則你將會使溪水變得更為混濁,如果所有人都不進入那條水域,溪水早就有了變化。現在你要做的是只需要等在那裡,等它自己變化就行。

羅漢第三次返回溪邊,這時流動的溪水已經帶走了枯葉,水裡的泥沙也漸漸沉澱了下去。只一會兒工夫,整條小溪便變得清澈明亮,一塵不染,純淨之至了。面對這樣的情景,羅漢先是驚訝,接著就笑了起來,快樂地取回水來。

佛陀說,今天我還沒有向大家講法開示,羅漢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開示吧。

佛陀說,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什麼事物是恆常不變的。只要你看透了這一點,你就會懂得耐心地等待,什麼變化都有可能發生。所以,作為人,我們沒有必要讓煩惱長久地停留在我們的內心。

如果煩惱過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擾動,而並非煩惱本身不走。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