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61章 三寶

61章  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聖人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寶。此三寶,皆體道而得,為人生之至寶,當終生持而不失。慈,即仁慈。愛人之心,惻隱之心,皆慈之德。儉,即節約。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自我而不放縱一欲|望,順乎道義而有所節制,乃儉之德。不敢為天下先,即以禮為德。守靜謙下,進退有節,不鋒芒畢露,不以自我為主宰,乃禮之德。老子三寶,實為儒家仁、義、禮三德,只是道家三寶是順其自然合乎客觀規律的。儒家三寶雖不乏客觀成分,但是卻有著太多的主觀規定性*。通觀下文,老子是從用兵的角度來論述三寶的。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慈,可以使士兵勇一猛;儉,必然兵足將廣;不敢為天下先,則因禮賢下士,懂得用兵之道而成為軍隊的首長。慈是強調仁愛之心,知愛則知恨,愛得真切則恨得深切,恨深則勇往直前。儉是強調用兵須小心謹慎,恪守道義,切莫乘一時之勇,以犧牲為代價,懂得愛兵才懂得用兵。不敢為天下先則強調在關鍵時刻應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倘若“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乃兵家之大忌,完全違背了作戰規律,必敗無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仁慈之心指導戰爭,不以犧牲為代價,始終保持優勢兵力,這樣一來,戰則勝,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不是說上天可以伸出救援之手,而是說仁慈之德合乎天地之道,合道則勝,違道則敗。堅守仁慈之德,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武”、“不怒”,是慈德,不以感情用事。三國時許褚赤膊上陣遭箭穿,就是武、怒的結局。“不與”,是儉德,為勝敵的必要條件。“為之下”,是“不敢為天下先”,為謙下、守靜之德。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是用兵策略,可以確保慈、儉之德不失。“不爭之德”,是克制而不盲動,不爭一時之勇。不爭則守,守則敵動我靜,動則必耗其力,我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又以強大的兵力作後盾,自然可以取勝。這是最符合天地創始的規律的。配:相復合。古:天地之始。
用兵有言:br />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言:格言。為主:舉兵伐人,處於攻勢。為客:以靜制動,處於守勢。進寸:前進一寸。退尺:後退一尺。交戰的關鍵時刻,前進“一寸”則全軍覆沒,後退“一尺”則海闊天空。
凡用兵交戰,有進有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則“不武”、“不怒”,只為取得戰果;退則審時度勢,是為保存優勢兵力,決不作無謂的犧牲。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具體的運用。“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是用兵的具體指導思想。“行不行”,是我靜敵動,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攘無臂”,是說不要陷入敵人的包圍圈。臂:以臂環抱。“執無兵”,是說要有無兵的精神境界。“扔無敵”,是強調拋棄輕敵意識。無敵,即輕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輕敵思想是用兵的最大禍患。輕敵必驕,驕兵必敗,敗則喪我“三寶”。所以,兩軍相抗,兵力相當,有哀憫之心的一方取勝。哀者:以“三寶”為德的一方。
本章是老子的用兵之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是用兵者最根本的指導思想。以“三寶”為指導思想的是仁義之師、正義之師。自古正義戰勝邪惡,以爭、貪為目的的侵略戰爭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善為士者不武”以上為一章,至“是為配天古之極”為二章,“用兵有言”以下為第三章。此從魏源本。魏源:“章首我有三寶,章末幾喪我寶,首尾相應,詞旨顯然。”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