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沒頭沒腦的一句話(1)

第一道詔書是改封詔書,將夏侯渝封爵裡的「遠」字改為「肅」字,也就是說,從今往後,遠王就成了肅王。

遠這個封號,原先在本朝是絕無僅有的,顧名思義,夏侯渝從魏國遠道而來,千里迢迢歸國,皇帝就賜了個遠字,可想而知當初有多隨意。

肅就不一樣了,剛德克就、執心決斷曰肅,這個封號在一定程度上,是表明了皇帝對夏侯渝渤州之行的肯定,那些聽得出弦外之音的聰明人,自然就不敢再嘰嘰歪歪,上疏彈劾了。

夏侯渝出身再低,畢竟也是皇子,放眼齊國這些成年的皇子,唯獨夏侯渝的封號最是寒酸,難免讓人覺得皇帝厚此薄彼,對夏侯渝不是很看重,這次改封,也算是彌補了。

第二道詔書,則是任命夏侯渝為柴州刺史。

柴州在齊國北面,因常年與回鶻交火,而處於最前線的位置,還曾經被回鶻人攻佔過。別人當刺史,就算地處偏遠苦寒,起碼還是貨真價實的一方長官,去柴州當刺史,則等於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隨時有掉下去的風險。每年吏曹門庭若市,官員們踏破門檻打通關節想往上走,就是柴州和彭州這種直面回鶻人的地方無人問津,朝廷倒貼都未必有人想去。

如果說前面那一道詔書,眾人還驚喜交加的話,等第二道詔書一出來,所有人看夏侯渝的目光,就不是賀喜,而是同情了,王府上下更是大驚失色,半點喜色都沒有了。

夏侯渝捧著詔書微微苦笑,幾乎要以為自己方才在宮裡頭是不是哪句話說得不妥,將皇帝大大給得罪了。

帝心難測這句話,此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他婉拒參與伐魏戰爭,皇帝就直接將他踢到柴州去直面回鶻人,夏侯渝簡直不知道自己是應該慶幸好,還是應該為自己抹一把辛酸淚好。

「第三道詔書呢?」他咳嗽幾聲,感覺從宮裡回來之後,頭暈好像又加重了。

宣詔的官員笑道:「第三道詔書,原是有兩份,陛下不讓馬上宣讀,說是要等宮裡頭來人,才決定讀哪一份。」

旁人聽得莫名其妙,詔書還有兩個版本,哪裡見過這樣的奇事?

上官和忍不住上前詢問:「敢問這兩份詔書分別說的是什麼內容?」

因方纔已經收過沉甸甸的錢袋,夏侯渝又剛剛改封,官員也未敢過於拿大,便笑道:「陛下有命,不可說,還請不要讓下官為難。」

夏侯渝卻隱隱有所預料:「你不能說,我不為難你,你將詔書給我,我自己看便行了。」

那官員面露難色,管家張芹及時又將一個精緻繡袋塞過去。

對方這才將詔書遞給夏侯渝,還再三交代:「殿下看看也就罷了,還請不要聲張。」

夏侯渝哪裡顧得上回答,他發現這所謂的「第三道詔書」,其實是有兩道,也就是對方說的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與他無關,與顧香生有關,是將顧香生的「濟寧伯」,晉封為「濟寧侯」。

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順序,伯爵為正四品上,略低於侯爵,當初顧香生他們這幫從邵州來的人裡頭,只有徐澈一人被封為侯,但這也是應當的,因為從名義上來說,徐澈本來就是眾人之首。

但現在無端端的,卻又有一道晉封的詔書,這未免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不過皇帝要封賞,用不著他自己想理由,底下的人總會將詔書寫得漂漂亮亮,上面洋洋灑灑一大堆溢美之詞,將顧香生誇得天下無雙,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其實什麼有用的內容都沒有,儘是些浮華修飾。

夏侯渝眉頭微蹙,想不通皇帝為何忽然會想起要晉封顧香生。

他又拿起另外一道詔書,不看倒還好,一看之下,面色微變,連帶著呼吸也為之一滯。

上官和與黃珍見他臉色不對,也都湊過來看。

只見上面寫著:

維承光三十二年五月廿五日,皇帝遣使持節冊命曰:於戲!惟爾濟寧伯顧香生,地胄清華,志懷高遠,地宅南交,心懸北闕,文教聿宣,聲績備舉。式遵典禮,作儷大藩,是用命爾為肅王妃。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上官和與黃珍登時傻了眼,面面相覷。

自家郎君傾心顧氏,他們自然是知道的,先時還幫郎君謀劃過要如何才能讓皇帝同意他抱得美人歸,只沒想到這好事會來得如此之快,皇帝竟連冊文都準備好了。

黃珍細心一些,他甚至還注意到這道冊文與以往不同的一些細節。

論理說,這種冊封王妃妃嬪一類的詔書,格式都大同小異,無非是換個人名,像冊封王妃,人名後面跟著的一般就是「質性柔順,訓彰禮教,譽表幽閒」之類的詞句,用來形容該女子閨德出眾云云。

然而在冊封肅王妃的這道詔書上,卻出現了一般只會用在男性功臣上的遣詞造句,譬如「文教聿宣,聲績備舉」。這樣的字眼,從前是絕對不可能用在女子身上的。

正因為顧香生的爵位不同以往,所以詔書自然也特殊一些,不能按照慣例來,擬詔的官員也算是費盡心思不遺餘力了。

一道冊封詔書,一道賜婚詔書,看得黃珍有些糊塗。

夏侯渝卻有些明白了,他抬起頭問:「陛下是否召了濟寧伯進宮?」

奉詔官員點點頭:「正是。」

皇帝的意思是,這第三道詔書,最終以哪一道為準,取決的是顧香生入宮面聖的結果。

夏侯渝不由苦笑。

他覺得皇帝的思路真是完完全全異於常人,以他不算蠢笨的腦子,尚且猜不透這位老爹的下一步,如此看來,他大哥會被耍得團團轉還不入皇帝法眼,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官員見夏侯渝的面色有些不好,便道:「殿下不如先去歇息,待宮中來人,下官再請殿下過來也不遲。」

《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