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四章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第二卷 第四章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這個時候,心裡懷著無比的悲天憫人的情懷,為了能夠真正地引導阿難以及在座的大眾,就用他那好像大海潮音一樣,在場人人都能清晰聽到並理解的聲音說:“各位,我常常在給你們講法的時候說:所謂的色、所謂的心,這些可以被觀察攀援的事物,包括作為心所使的一切所有因緣法,全部都是自心所顯現;包括你們的身心在內,全部都是你們自己本來清淨、玄妙真實、明瞭自心之中所顯現出來的事物。”

佛的這一段話當中,我們有必要澄清幾個概念:一是色,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對色的描述可以包括大小、形狀、方位、動靜、顏色等各個方面。在佛教中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於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於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顏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眾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捨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在這裡的色,就包含了所有的上述色的概念在內;

二是心,因為後面還有心所的概念,因此,這裡的心專門指的是心的最主要的思想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心王;

三是心所,則指的是在心王這個主要作用下,所有層面和範圍的思想作用,在佛教中有五十一心所之說,在這裡我們就不詳細搞那些名詞了。

只要我們把握住一點:所有這些有形相的色塵,和沒有形相的歸屬於思想意識層面的心意識,全部都是在我們的觀察和分析之下,才被我們認為存在的。就好像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的一樣,只要沒有被我們感知、觀察、分析的,我們都會認為不存在,在我們的世界中,任何我們認為存在的事物,全部都是被我們通過各種方式觀察、認知、分析過了的,哪怕僅僅是聽說,也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感知範圍了。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的觀點就是:一切事物,包括我們所認為的這個自己,全部都是自己真心所顯現出來的,萬法唯心造。是這麼個意思。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意思被大家理解成為了:一切東西都是真心造出來的。因此才會有人反駁佛教的觀點說:那你給我用你的真心,馬上造一朵花出來給我看看,你造得出來,我才承認佛教的觀點,你造不出來,那你佛教的觀點就是錯的,是糊弄人的。

所以也才有了所謂的唯心論和唯物論之說的爭執:說唯心論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吹出來的,不見地上人在跑,只見天上牛在飛。這豈不是對唯心一說的唯心解釋麼!

現在,我在這裡再次和大家講明:佛教的唯心說,其實正是非常準確和科學的論斷,在沒有能觀察者對被觀察對像進行觀察之前,任何結論都不會出現,只有觀察之後,才會在能觀察者所歸納出來的世界結論中佔有一席之地。

和佛教的這個觀點基本上一致的,就是現代科學歷史上那個非常有名的詭辯:把一個貓,放到一個隔離的空間中,給這個貓注射了一種毒藥後,所有人都撤離那個隔離的空間,假如說毒藥的作用時間是5分鐘,問:5分鐘之後,這個貓是活著的,還是已經死了?

按照我們的常識推算,這個貓在注射了毒藥之後,5分鐘肯定死了,連看都不用看;可是按照科學的原則,貓是不是死了,不能單靠推理來決定,而是應該親自看了之後才能決定,因此在沒有親自到那個隔離的空間去檢測貓的生命特徵之前,哪怕已經過了十分鐘,都不能說那個貓已經死了。

這個科學的說法,和此處佛教的說法,是不是一樣的呢?大家仔細想想看。

同樣的道理,盲人摸象的故事,同樣說明了即使大家都去觀察同樣的一個事物,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依照的標準不同,結論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所以說,只要你還在被因緣所生的各種條件所影響,你就一定不會產生最完美最精確的世界認知,甚至對你自己的認知,也會是不全面的。

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變,你則因對世界的觀察而輪迴。

佛很慈悲地接著分析:“為什麼我要說你們都已經忘記和丟棄了自己本來圓滿清淨明瞭珍貴的真性呢?就是因為,你們在本來明瞭清晰的情況下,本來是一面非常清澈的鏡子的情況下,把真性中原本就不存在任何事物的本質,把鏡子原本沒有任何影像的本質,認成了空,認成了毫不明瞭的空;然後就在這個並不存在的所謂的光明的境界中,認為這種不光明的境界,就是晦暗;從而把這個印象中的晦暗,認為是真正存在的色相;在種種色相的混雜之下,產生了更多的種種妄想;而後再由這些妄想,給自己造做出來了色身;從此之後,就把各種因緣匯聚所生成的幻相,當成了真實的存在,而在內動搖不定、唸唸不息,在外則為了這個色身,不停的處處奔走,不斷地朝外放散;終日忙忙碌碌,混混擾擾,並且把這個迷惑不定的混擾之相,錯誤地認成了真正的自己,認為那就是自己的真心;並且在迷亂之中產生了自心的認知之後,就更加地對這個幻化的色身產生越加堅固的執著心;因此也就從根本上,把‘所有色身內外的臟腑思想和山河大地,本來全部都是自己真性中的產物而已,本來全部都是那個鏡子中所顯現出來的影像而已’,忘失得乾乾淨淨。”

佛為了幫助他們理解的更加明白,還用了一個比喻:“就好像那廣闊無比的大海,被你忘記的一乾二淨,反而抓住了偶爾出現的海面上的一個泡沫,全心全意地關注在上面,被那個形象、光色等迷惑了進去,還以為這就是大海的全部,還以為浪潮也不外乎如此而已,甚至還會因此而產生更多的妄想,比如說這個泡沫,是不是美人魚變化出來的呢?”

佛最後下了一個結論,說:“像你們這樣的在虛幻的迷境中,一再地越來越迷的眾生,和把我的手下垂的時候,就說是倒著的人,有什麼差別呢!依我看啊,像你們這樣顛倒不堪的眾生,實在是可憐啊!”

佛說的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啊!我們哪一個眾生,不是顛倒了又顛倒,混亂中更混亂的呢!比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拿一張白紙,就比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我們自己吧。然後,不知道哪個孩子,在這張紙上面,胡亂地畫了一些圖案,我們可能會看著這些圖案,會捉摸著到底像些什麼,如果看慣了玄幻小說的話,可能還會想著這些圖案是不是某種符號?是不是某種藏寶圖?然後為了加強我們的揣測,可能我們還會自己在上面加上幾筆,以便讓那個圖案更加看起來代表某種含義。

接下來,我們可能在不經意間,把那張紙折成了某種形狀,這下子我們就更加有了放飛麼夢想的機會了;或者我們把這張紙不小心捲成了一個杯子的形狀,然後我們往裡面倒了一些水,我們看見紙張上的圖案倒映在水中,一個更加虛幻但又吸引人的景象又會把我們帶的飛向外空。

然後我們就會有了結論:我的杯子中,又神奇的帶有圖案的水。這個水能夠如何如何,等等。

其實,如果把紙張打開的話,你會發現,水根本不會和紙融合在一起,圖案也不會和紙融合在一起,這個杯子的相狀,也會在你打開紙以後消失掉,其實說消失是不對的,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杯子存在,有的只是一張紙,只不過它現在又回到了原本的形狀而已。

這就是從最開始的清淨本來,出現了假我輪迴,最後又識透了這張紙的本質,回歸到白紙層面的過程。

當然,在你明白之後,只要你能夠把握住著永遠是一張白紙的基本信念,不論這張紙杯人如何圖畫、折疊、加東西,他永遠都不會變成不是紙,那你就可以自由了。

眾生輪迴和清淨解脫的意思,也不外乎就是如此。是不是很簡單呢?是不是很複雜呢?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個時候的阿難,處於半夢半醒之間,好像明白又好像糊塗,他深感佛的大恩大德,心情可以說是悲喜交集,流著淚對佛說:“想我阿難,雖然聽到佛苦口婆心地講解,雖然已經有些明白我自己的真心從來都是明明瞭了、本來圓滿、不生不滅的。但是,對於佛所說的法義,我認為我還是通過被佛所喝斥的虛幻的攀援心、思維心來認識的,好像我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地,但是我又不敢直接承當:難道這就是真正的我自己的本來、我自己的真面目嗎?希望佛能夠幫助我,解決我的猶豫和疑惑,讓我能夠真正步入無上清淨的菩提道路。”

大家是不是也很認可阿難的這番話呢?的確,當佛把這個佛教的大秘密,一點一點地透露出來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當下就相信,直接就承當的。難道我自己本來就一切圓滿,本來就沒有迷惑,本來就空明覺了的嗎?難道這就是佛教嗎?為什麼沒有那些神神鬼鬼、能夠唬人一愣一愣的那些呢?

即使有些人口頭上也承認:本來清淨,我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是也僅僅是流於口頭禪而已,並沒有從心底裡真正的相信這個真理,因此還在種種的迷惑之中飄轉著。

因此就讓我們看看,下面佛會怎麼樣去打消阿難的這個疑惑。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