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第十八集)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18
◎定慧一體第三
以下八章經是六祖一生所說的法要,可以說句句話都非常重要,這是由門人分類編輯而成的,與前面兩章性質稍有不同。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常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唸唸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唸唸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唸唸不祝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定慧一體」這一章,我們分成五個段落來介紹。第一段:解釋「定慧一體」。禪定是體,智慧是用。何謂「禪定」?大師在這章經中為我們說得很明白,「涉境不執著」,境就是境界,我們六根涉入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定,所謂寂而常照。可見,禪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一個死定,它的作用就叫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境俱空,照而常寂。體用不二,就叫做一體。
第二段:是講這一章經的宗旨,六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我此法門」這一句,就是指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相傳的這個法門,所謂禪宗的頓教。這一個法門,也就是祖祖相傳者,它是以定慧為根本;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定慧既然是一體,我們在修學時,當然就要注重定慧等學,這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偏重在定,也不可偏重在慧;禪家講,偏重在定,免不了枯寂;偏重在慧,往往落入顛狂,所謂是狂慧。到定慧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禪定,才能由定開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這才是禪宗頓教所講求的。六祖說:「心口俱善,內外一種,這就是定慧平等」。這一句是教導我們如何學定慧等學;換句話說,定慧等學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內心和我們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裡說的是一樁,心裡想的是另一樁,那就不是禪定。心裡想的、口裡說的、身體所行的,完全是一樣,這就叫定慧等學。這樁事情是要我們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爭執,就是迷惑顛倒。稍有一點爭執的心,這就是勝負的煩惱沒有斷,必然增長四相的執著,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講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體的修行要領,在中國南傳禪宗裡非常重要,特別重視「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麼?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這就叫三昧。六祖說:「於一切處所,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經來證明他所說是有根據的,《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綱領,若不能把握這個綱領,我們的修學是很難成就的。尤其對於「一行」,必須要有正確、清晰的瞭解,而後才有下手之處。
一般所犯的過失,所犯的錯誤,大師告訴我們,是迷著法相。對於法相認識不清楚,同時又執著,誤會了,以為是只要坐在那裡不動,盤腿面壁,心中不起念頭,這就叫做一行三昧。這是將一行三昧錯解了,這種見解,實在說等於無情的眾生。一塊石頭,它擺在那個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它在那裡不動,它也不打妄想;換句話說,這塊石頭就入了禪定?我們要想學佛、修禪定,修到最後就變成一塊石頭?所以,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是誤解一行三昧,這是障道的因緣。還有一種,譬如神秀大師他們所傳的,靜坐看心、觀靜,認為心要是不動不起,這就是禪定。這種觀念、這種修行法,在佛教裡相當普遍。六祖告訴我們,若我們對於這個方法執迷,到最後不但不能成就禪定,還免不了著魔。這樣輾轉的相教,當然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誤了一些好心學佛之人,豈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確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說:「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誠心。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境界,總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誠,同時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道應當要流通,佛祖為我們說「應用無礙」,如《華嚴經》所顯示,不但理事無礙,而且事事無礙,這是正確的。六祖又告訴我們:「定慧名是有二,體是一個。」一個就不能住,就不能執著。心如果住法,無論什麼法,只要你有執著,只要你心有所住,這就是自己纏縛了自己。《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這都是世尊教誡菩薩的名言。迷人漸漸能契入這個修行方法;覺悟的人,他就頓修,速度就來得快。只要識心達本,知道一切法原無差別,所謂聖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禪宗自從世尊傳於迦葉後,祖祖相傳本來的正教,我們一定要記注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條大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是大乘佛法三大綱領。能把握綱領,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決定不會錯誤。不但參禪如此,縱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離這三大綱領。離開這三大綱領,就不是佛法。
第一綱領是「無念為宗」。何謂「無念為宗」?六祖說:「於念離念。」這句話不太好懂。我們通常講「離念」,離念一定是無念,無念就沒有念了。「無念」沒有念,不是禪宗講的無念,禪宗講的是「念而無念」。可見,他是有念,有念而不執著,知道念的體相,這是離念。在相上講,他見聞覺知,六根照見六塵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塵境界,也不會因六塵境界而生起妄心。這個妄心,是唯識講的「心法」與「心所法」。說得再粗顯一點,就是不起心;八心王與五十一心所都不相應,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無」,是無任何的事情,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凡夫心裡面總有事,事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心裡面沒有事,諸位想想:心沒有事,身當然沒有事,境界也沒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淨。還有一個意思是「無二相」,以清淨心觀察世出世間,無非清淨,正是佛在大經所講:「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現前時就是無二相,萬法平等一如,我們在《華嚴》、《法華》都體會到這樣的境界。這是佛與大菩薩的真實境界,必須要到無念才能證得。這個境界中,決定沒有塵勞煩惱的念頭生起。這是「無」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換句話說,就是真如之用。這是說明「無念」是念而無念,無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見禪宗講「無念為宗」,並不是教你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誤會!它是教我們無心意識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無念為宗是如是講法。
第二綱領是「無相為體」。無相為體是說「於相離相」,這才是無相。「相」,是阿賴耶的本質相,在我們眼前,為我們六根所緣的本質境界。離什麼相?離妄相。這個道理在唯識說得非常透徹。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別,也不起妄念,這就叫「於相離相」。能做到於相離相,法體就清淨,這個時候清淨法身現前,正是所謂心清淨則身清淨,身清淨則境界清淨,境界清淨則國土清淨,所謂「心淨則土淨」。這對於修淨土的同修來說尤其重要,若修淨土決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亂,不懂得這個道理是無法起修。
第三綱領是「無住為本」。無住,佛在《金剛經》特別強調;而六祖也是在「無墜大徹大悟。何謂「無墜?六祖說:「於諸法上,要學著唸唸不祝唸唸之中,不思前境。」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們凡夫妄念紛飛,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這是錯誤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都是講求「無住為本」。這三大綱領,是祖祖相傳本來正教。
第五段:是講修學違背了三個綱領,有什麼樣的過失。第一,違背無念為宗,這是起心動念的過失。六祖說:假如我們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盡,實在講就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無想天是屬於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說:「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就是生到無想天,還是大錯。其次,這樣的人,他對於如來所說之法、祖師所說之法義,並不瞭解,也不認識;自己錯了,猶算罷了,還要勸別人,教導別人,又謗佛經,這個罪過就大了。造這種罪過,他自己還不曉得,這真正是非常的可憐!六祖說:在境界裡,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見、不正確的見解,一切妄念都會從此而生。這是起念的毛並過失。第二,講著相的過失。「諸法實相」是說一切法無相,如果我們在一切法分別執著,這就是取相。無相當中若是取相,還要執著相,這當然是大錯,與法性、實相相違背了。第三,講有住的過失。這是不瞭解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時常住在境緣上,於是起惑造業,輪迴不已。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生死輪迴。修行人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依舊是被業報纏縛,他不能見性,不能證得一心。可見,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