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 第46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46集

唸唸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史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唸唸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你讀到這段會有個疑問:「見性?明明六祖大師說:什麼叫摩訶?就是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自性無形無相,那怎麼見?」其性本空,就是空性。「您意思就是說唸唸見空囉?」不是,唸唸見性就是唸唸不執著,知道與空相應就是唸唸不執著,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就是個開悟的人。所以,自己有沒有悟不要問別人,你檢測一下就知道了,執著就是不悟,真的可以不執著,那見性與否你自己知道,這樣才可以〔常行平直〕,〔平〕是心中平,〔直〕是行直,平直是《六祖壇經》很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平行直。平直,很多人解釋為正直,這樣不對,正直這個概念很抽像,就是說:「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不對我就跟你說不對。」行直的意思就是他不執著,這樣他才能夠心平靜。能唸唸見性,常行平直,就是個開悟的人,他一定當下就是極樂,所以這一段就是自心淨土。你不要學人家亂說:「心淨即佛土淨,又何必往生極樂世界呢?」這個理論是對,但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講這話很好笑,因為你不是那樣的人,你為什麼不承認?對於佛法,你不要辯,你是什麼人你自己也知道,如果連自己都在騙自己,你學什麼佛法?!心淨即佛土淨?那我現在把你丟在冰天雪地,看你怎麼生活?但是不管冰天雪地或是岩漿中就是有其他的生物,而我們幾乎只能夠在我們這個緯度生活。比如說我們生活在亞熱帶,如果你到比較寒冷的地方,譬如東北長白山上,馬上就覺得身心不舒服,沒有辦法適應。所以你能夠騙自己嗎?你說得口沫橫飛,把境界說得那麼高,其實卻做不到,你不覺得這樣很可憐嗎?當別人在跟你高談闊論,他談的理論也許對,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你要願意去學習,才能真正受益。比如你現在心不淨,但是你願意念佛,總比心不淨又不願意念佛的人好。我不是叫你只念佛,不求突破,你念佛跟開悟沒有牴觸,你還是要邁向開悟嘛!阿彌陀佛的聖誕是哪一天?哪一本經典有記載?後人就是以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為阿彌陀佛的聖誕,因為大家公認他就是阿彌陀佛化身而來的,永明禪師講這句話很多人都誤會他在宣揚淨土,貶低禪。

他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有的人就誤會永明禪師,他既然叫永明禪師,那他是學禪還是學淨?你不要被幾個名詞弄糊塗了,那是永明禪師要教你禪你不懂,所以他就教你淨。永明禪師把兩個合起來講,「有禪」就是指開悟的人,禪師是指開悟的人,我們一般稱師父只能夠稱為法師,而且古代的人活著一定不會自稱禪師,禪師是往生了之後皇帝追封的。「有淨土」,開悟的人也念佛,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一般就解釋成了禪淨雙修。「猶如戴角虎」,所有的動物當中,老虎可以說是相當地兇猛,三界就像個牢籠,老虎有能力跳脫牢籠,虎代表開悟的人,猶如老虎有角,就是比一般的老虎更厲害,這個角就是淨土的意思,就是他不但開悟,又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層次就更高。「現世為人師」,那你說他要教禪還是教淨?看根器嘛8來生作佛祖」,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必然成佛嘛!這就跟你講得很清楚,禪跟淨不相妨礙。

【史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你要好好地讀這句話,不然你會誤會。表面上六祖說你不需要往生極樂,但他並沒有說你不可以去,〔不斷十惡之心〕,阿彌陀佛怎麼會來接引你呢?!很多念佛的人〔不斷十惡之心〕,用什麼理由來講「我要帶業往生」?這是對佛法的誤解。帶業往生是阿彌陀佛慈悲才跟你說,是帶舊業,因為你以前不知道,不懂,多生累劫就造那麼多業了;如果現在你繼續造惡業,要死時才念佛,那一定念到地獄去。所以要〔斷十惡之心〕,你不要投機取巧,也不要拿淨土的經典來說:「可以帶業往生啊9帶舊業,不是帶新業,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你們身邊有念佛的同參道友,一定要勸人家,一般人嘴巴能夠認同,潛意識不能夠改變。你也知道跟人家說:「凡事要平常心。」你這一輩子什麼時候平常過?所以才跟你講,你要〔行十善〕,縱使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也可以得人身。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這叫開悟。開悟的人心淨即佛土淨,他現在縱使活在娑婆世界,他的心還是清清淨淨,所以娑婆世界同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願意往生,發願去,他也可以去。有人問我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我說有,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像老莊的寓言故事。讀過《法華經》的,知道有個《化城喻品》,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化城,化城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要去爬山,但沒有辦法一口氣爬到山頂,中間有個涼亭讓你休息,那個涼亭就叫做化城。藕益大師為了向人家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他有一個外號,叫西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

【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這句話並不是說沒有開悟不能夠去,不悟的人常常不斷地造惡業,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就很渺茫。這一句就是連接前面的「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不是說你不開悟,就不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檻沒有這麼高,如果有這麼高,那你念佛跟學禪就是一樣了。你只要願意持戒、修善、念佛,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品位還是中品。下品指的就是他雖然行善,但還是造惡,或他修十善,但是沒有那麼純。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講的就是六根。你的身體就像一座〔城〕,〔眼耳鼻舌〕就是四個門,再加上外面一個大門,就是五個〔門〕,〔意〕是在裡面。六根的意有兩種解釋,有形的指大腦,無形的指意識。

【心是地,性是王;】講身、心、性。身就是相,〔心〕就是用,〔性〕是體,身心性就是體相用。你只要懂這三個字,你就會修行。為什麼把心譬喻作地?城一定要蓋在地上。城蓋起來一定要有個王,所以〔性是王〕。哪個最大?一定是王。身心性最重要的莫過於性,所以你一定要見性。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這就是跟往生有關係的問題。〔性〕,沒有學佛的人謂之靈魂,但事實上,講靈性比較適當,靈性比較符合佛法。但是,沒有學佛的人講靈魂,我們也知道他在講什麼。靈魂跟靈性怎麼區別?靈性指的是佛性,靈魂就是你執著有個生命,在佛法的名詞叫做阿賴耶識。開悟見性的人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知道「諸法無我」,所以他再也不執著。生命的本體是個很抽像的概念,你不可以執著。當他不執著的時候,阿賴耶識在佛法的名詞就叫如來藏,你就把靈魂變成靈性。重要不是跟他爭辯有沒有,而是執不執著,爭辯有沒有都沒有意義,反正你就是活著,只是執不執著。為什麼?你說沒有,你就活得比較快樂嗎?你說有,你就活得比較有尊嚴嗎?那你問:「怎麼樣才能夠受益?」我不跟你講有,不跟你講沒有,心不執著我最受益,修行就是要這樣,不需要跟你辯老半天,也不需要跟你玩文字遊戲。也就是說:「我對我的身體不執著,我對我內心的感受不執著,我對我生命的本體也不執著。」你就開悟了。

〔性在身心存〕,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靈性,或一般人講的靈魂、神識,他在,我們的身體不會毀壞。一個往生的人為什麼最好四十八小時不要動?指的是他雖然往生了,但是他的神識不見得離開,所以不要動。只有兩種人沒有中陰身,走了就馬上走了,一種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還有一種是走了就墮地獄,他坐的是光速的噴射機。六祖談這一段就是談身心性三個是不可以分離的,它們一分離就會毀壞。

【佛向性中作,】就是說你想要成佛,想要明心見性,就要從你的自性下手。你會問:「那念佛的人可以明心見性嗎?」這句話跟問「坐禪的人可以明心見性嗎?」是一樣的。你不可以講:「坐禪的人才有機會明心見性。」當你念佛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明心見性。曾經有人問:「念佛如何解脫?」我就問他:「坐禪如何解脫?」我們念得不夠好,但是觀念要正確,觀念假設沒有建立,真的相當危險。二十一世紀就是心靈的世紀,沒有跟上修行和心靈,就跟不上時代,所以很多人來修行。但是他不知道怎麼修行,就亂跑道場,如果他因緣比較差,他第一次跑的道場是那個樣子,他可能從此就認為修行是那個樣子。要跑道場之前,我奉勸你先把幾本書看一看,不然就要看你的因緣了,你還是要好好地看經典。

【莫向身外求。】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不可以離開自心和自性,念佛還是念心。我再強調,念佛要注重念佛的品質,而不是念佛的次數。我最近已經將門檻降低了,我過去跟學生講「你念佛每天至少要念三千句。」我現在說「一千句就好。」你不要小看這一千句,這要念一個小時,持之以恆就不得了。什麼叫品質呢?誠,誠於中,中就是內在,敬,就是敬於外,念佛的人一定是對人恭敬的人。我們要很誠心,不是只有念佛,你要每件事情都很誠心地做,不然就不要做。你上班或做家事,都要誠心誠意地做。要麼就做,要麼就不要做,或想清楚再做。「我這一輩子都沒有想清楚過9那你這一輩子都處在地獄!為什麼?很苦,不清不楚最痛苦。這個誠不是只有念佛才誠,而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誠心誠意。敬,不是禮敬阿彌陀佛或諸佛時才恭敬,而是禮敬所有的人。這兩個字做到了,你一定成佛。這樣念佛一個小時,如果再有時間就是早晚各一千句。念完之後你要看經典你再看,你要打坐再打坐。我們山上共修就是一個小時念佛,一個小時靜坐,這樣才能夠內外調伏,這樣的效果你自己回家試試看,很有品質,很棒。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