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譯文

佛又對阿難描繪道:“那無量佛的極樂淨土上,沒有大海,卻處處佈滿泉池,泉水潺潺,源遠流長,水深從十由句、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成千上百由旬不等。池水澄清純潔,具有八種功德。無數棵鬱鬱蔥蔥的梅檀香樹以及各種吉祥果樹夾生在泉水兩岸,在那裡,花果飄香,沿水流芳,光明燦爛。如果那裡的眾生要淌水過泉,或沐浴泉水,這裡的泉水能隨著眾生的不同心願而變化著水位、水溫 和流速,或者齊足,或者至腰,乃至要深達頭頂:或者水暖,或者水冷,或者急流或者慢淌,眾生享受智慧之水的無限樂趣。在寶物徹成的泉池中,全是一片蓮花亭亭生長,如果他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這極樂世界,就是在蓮花中結跏趺坐,自然化生。

“另外,蓮花池中,微波蕩漾,會演布出種種妙法音聲,如佛法僧聲、止息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大慈大悲聲、喜捨聲、灌頂授記聲等等,眾生聽到這種種聲音,便心無妄念,清淨光明,頓然契合種種音聲中的妙法,沒有什麼執著分別,繼而善根成熟,智慧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永不退失。即便有不願聽這些音聲的人,也隨其心願,能夠像住入寂定一般,什麼也聽不到。

“又阿難,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裡的諸菩薩,假如在早晨起來要供養諸佛,想起香花等供養之物時,種種花香、瓔珞、幢幡、網蓋以及各種伎樂,會應念而來。不僅如此,那些香花還會在廣闊的天空結成大蓋,直徑有的十由旬,有的成百上千由旬,繼而廣覆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以後,這些菩薩還於早晨回到極樂國土。如果心念需要飲食、湯藥、衣服、臥具等東西的時候,也會應念而至。其實,極樂世界的諸菩薩,他們所需之食並非實物,他們以心意行食,身心清淨柔教,見到色聞到香,但又不執著於任何美味。那些飲食,在諸菩薩需要時就示現,食用完畢就化離而去。假使有的不願聞飲食之香之味,也可以應其心願,什麼也聞不到。如果心念需要摩尼寶珠等寶物來莊嚴修飾,或者需要宮殿樓閣、亭台房宇,這些都能應心念需要而自然出現,大小下一,高下不等,或者處在虛空,或者立於平地,或者座落在寶樹旁,應有盡有,完滿具足。

“極樂佛國的諸菩薩和阿羅漢,也於極樂世界各修其道,各行法事。有的在地上講經誦經,有的在地上聽受佛經,有的在地上安靜地散步,或沈思修道,或坐禪修行;有的則在虛空中講經誦經,有的在虛空中聽受佛經,有的在虛空中往復散步,或者沈思修道,或者坐禪修習 。他們當中如果有人尚未證得須陀洹道果,經過不同形式的修習 ,則能獲得須陀洹道果;同樣,還沒有得斯陀含道果的,能證得斯陀含果:沒有證得阿那含果的,則能獲得阿那含果,尚未得阿羅漢果的,也能證得阿羅漢果,尚未達到阿惟越致的,就能達到阿惟越致境界。總之,他們能在極樂世界,自由 自在地修行其道,各自獲得各種道果。

原典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雖無大海,而有泉池處處交 流。其水深廣,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淨,具八功德1。又水兩岸,復有無數梅檀香樹2、吉祥果樹,華卉恆芳,光明照曜。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時,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頂者;或要冷者,溫 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令受禪定之樂。其寶池中,純是蓮華,有他方眾生來生其國者,即於蓮華中自然化生,結跏跌坐。

“又於水中,出種種聲,佛法僧聲、止息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大慈大悲聲、喜捨聲、灌頂授記聲,眾生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與聲中所說法相應,無諸分別,成熟善根,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願聞聲者,即如定中,一無所聞。

“復次阿難,彼國菩薩,或於晨朝欲供諸佛,思香華等,作是念時,華香、瓔珞、幢幡、網蓋及諸伎樂,隨意即至。其所散華,即於空中結成華蓋,或十由旬,或數十百千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已,即於晨朝還到本國。若思飲食、湯藥、衣服、臥具等,亦復如是。此諸菩薩所需之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身心柔教,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其香味或有不欲聞者,即無所聞。又復思念摩尼寶3等莊嚴,及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隨意所現,無不具足。

“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4者、思道者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經誦經者,有在虛空受經聽經者,有在虛空經行者、思道者及坐禪者。中有未得須陀洹5道者,則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6道者,則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7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8道者,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9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

註釋

1八功德:指泉池水具有八種功德:一是澄淨,二是清冷,三是甘美,四是輕教,五是潤澤,六是安和,七是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是飲後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參見《稱讚淨土經》)

2柄檀香樹:《本草綱目》稱此為白檀、檀香。屬檀香科。該樹為常綠喬木,干高數丈,木質芳香,可供雕刻;把根研為粉末,可做檀香,或者製作香油。葉長約五厘米,呈槍鋒狀對生。果實呈球形,有蠶豆一般大,熟時呈黑色,果核堅硬。

3摩尼寶:是珠玉的總稱。摩尼意譯為珠、寶珠。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以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的功效,所以也稱之為如意珠、如意寶、如意摩尼、摩尼寶、無價寶珠等。千手觀音的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則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可自然發出光熱照明,月精摩尼可給人清涼,除人惱熱。

4經行: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復迴旋地行走。通常在吃飯後、疲倦時,或者坐禪昏沈瞌睡的時候,即起而經行,作一種調劑身心的安靜散步。

5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最初的聖果。又稱初果,即斷盡“見惑”的聖者所得的果位。全稱須陀般那,舊譯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譯作預流。入流,就是初入聖者之流,逆流指斷三界之見惑後,方違逆生死之流,預流就是初證聖果者,預入聖道的法流的意思。

6斯陀含:意譯為一來、往來,是沙門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又分為斯陀含向與斯陀捨果,就是進入預流果(初果)的聖者進一步斷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稱為斯陀合向,或一來果向;要進一步斷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還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後,不再受生,稱為斯陀含果,或一來果。

7阿那含:略稱阿含,意譯為不還、不來、不來相。是聲聞四果中的第三聖果。進入阿那含果的聖者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此階位的聖者中,如果九品之惑全部斷盡,則稱阿那含果;如果斷除七品或八品,則稱阿那含向;如果斷除七、八品,而所餘的一、二品還須對治成無漏之根,須進一步受生至欲界,稱為一向。另外,在阿那含果中,又有五種不還、七種不還、九種不還的差別。

8阿羅漢:是聲聞四果之一,也是如來十號之一。意譯為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覺、真人。是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全智,而能受世間供養的聖者。該果位通於大、小二乘,但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而言。就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9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毘跋致。譯為不退、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載,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無量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