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彌勒菩薩向佛問道:“世尊,在那極樂世界,為什麼有些只能在地面上的宮殿房舍活動,而不能隨意遊行於虛空,獲得神通,自在無礙?”佛回答道:“那些人是處在極樂世界的化設城邑地帶的眾生,這些人由於在世時尚未完全了悟最高佛智,只是相信罪福報應,修行善根,願往生極樂淨土。這些人在臨終之際,只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邊界地區的七寶化城中,城邑方圓各二千里,城中也像在位於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忉利天一樣,有房舍住宅、寶樹寶池,具足種種供養。城邑中的眾生,五百年內不能遊走行進於虛空不能親自見佛聽教。這就像在轉輪聖王的國土上一般,如果諸位小王子獲罪,跟轉輪聖王一樣,但就是得用金鎖鎖住雙腳,不讓這些王子亂動,你說他們樂意待在那兒嗎?”
彌勒“當然不樂意,他們肯定會想盡方法出來。”
佛接著對彌勒說:“處在化城裹的諸位眾生也是同樣的心情啊!這又恰似現世的芸芸眾生母腹中尚未出世之前,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也聽汪以的情形。那些化城中的眾生,雖處在華胎,但因為不能見佛聽法,所以他們的情形與現世眾生在母胎中的情形一樣。這都是由於前世所造作之業決定的,在過去世中,他們所修的善根,沒有能完全絕妄離相,還是有所分別、有所執著,沒有能證得最上佛智的。他們以為往生極樂佛國,只是修行簡單的福樂果報,這樣,因果相感,就往生到化城裹,在那兒雖然因福德而招感人天樂果,但卻苦於不能見佛聞法,不能因修習 智慧而招感最高覺悟。這些眾生在化城中只有作長久的懺悔自責,以求離開化城,才能最終詣無量壽佛土,供養佛並聽從佛的教化而開悟,開悟後,才能遊行於他方諸佛世界,繼續修行。”
佛說:“這樣的眾生”,雖然暫脫離了三界迷苦,但破邪見斷無明的信根慧根尚未完全增長,只能局限於世俗的聰明機智善辯,對事相、情識有所分雖、有所執著,只迷戀人天福報的人,也許還會增加邪心罪業,這又怎麼能出離苦界,超脫生死輪迴呢?
“彌勒,你應當知道,現世眾生身處在五濁惡世上,勇猛策進,勤修善法一天一夜 ,就勝過在天上修行百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天上樂多苦少。在這個需要安忍的五濁惡世上,策進勤修十天十夜,就勝過在他方佛國的化城邊地修行千年,為什麼呢?同樣是因為他方佛國的化城邊地相對來說苦少樂多。”
彌勒菩薩向佛問道:“世尊,你說此土和他方佛土有多少菩薩能夠往生極樂淨土?”佛回答道:“彌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經曾供養無量壽佛,廣種善德,所以應當往生極樂淨土。那些修習 小寶德、修行十信的小行菩薩,能夠往生的數目則不可計算。”
原典
“世尊,雲何彼土眾生,亦有宮殿處地,不能遊行虛空,神通自在者耶?”佛言:“此乃彼國化城1邊地2眾生,由彼在世時,不了諸佛不思議智3、大乘廣智4、最上勝智5,但信罪福6,修習 善本,願生其國。此人命終時,生彼國邊界七寶城中,其城縱廣各二千里,城中亦有舍宅、寶樹、寶池供養,如第二忉利天。其人於其城中,凡五百歲,不能遊行虛空,不能見佛聞法。譬如轉輪聖王7,有七寶牢獄,若諸小王子得罪,幽此宮中,衣食供帳伎樂,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系其兩足,此諸王子寧樂處彼否?”
彌勒言:“不也,但以種種方便求出。”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又如此土眾生,處母胎中,尚未出胎,一切無所見聞,此等眾生,亦復如是。雖處華胎,而不能見佛聞法,與此土處胎無異。由其宿命,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視生佛國,如求人天福報,是故因果相感,生此化城,雖有餘樂,而以不見佛為苦。待彼眾生,久知悔責,求離彼處,乃能往詣無量壽佛所,供養聞法,既聞法開悟已,乃得遍至諸佛世界所,修其功德。此等眾生,暫離三界8輪迴,信慧9未全,尚復如是;況乃世智聰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但求人天福田,增益邪心,永在三界獄中,雲何得免輪迴、出離生死?
“彌勒當知,眾生在此五濁十惡世,精進一日一夜 ,勝在天上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天上多樂少苦故。在此忍界,精進十日十夜,勝在他方佛國邊地,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佛界邊地,多樂少苦故。”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有幾多菩薩,得生極樂世界?”佛言:“彌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那由他菩薩,已曾供養無量壽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其諸小行菩薩⑾,修習 小寶德,當來得往生者,不可勝計。”
註釋
1化城:指變化的城邑。《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有眾人將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以達寶處,疲極欲返,其導師為振奮眾人,以方便力,於道中三百由旬處化作一城,使他們得到蘇息,終能向寶處前進。
2邊地:此處指極樂淨土的邊緣地帶。
3不思議智:謂佛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為重、以長為短,反之亦可,故稱不思議智。
4大乘廣智:謂佛無所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
5最上勝智: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照萬法無與倫比,如法而照,其照無量。
6罪福:罪與福的並稱。五戒、十善等善業能招致樂報,稱為福、福德。反之,五逆、十惡等惡業能招苦報,則稱罪、罪惡。
7轉輪聖王:意思是旋轉輪寶(相當於戰車)的聖王。轉輪聖王是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此王即位,自天感得輪寶,擁有輪、象、馬、珠、女、居土、主兵臣等七寶,具足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等四德,統一四方,以正法御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
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於釋尊時代,諸經論常常將佛陀與輪王比擬,以輪王的七寶及其治化與佛的七覺支並舉。或者將佛陀說法稱作轉*輪。《法苑珠林》卷四十三,舉輪王有車輪王、財輪王、*輪王,阿育王為軍輪王、金輪、銀輪、銅輪、鐵輪四王為財輪王,如來為*輪王。另外,因輪王能飛行於空中,所以也稱之為“飛行皇帝”。
8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認為迷妄的有情眾生都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而存在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為具有食慾、婬欲等慾望 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包括:五道中的地獄、畜生、餓鬼、六欲天和人,以及他們所依存的場所(器世間),如人所居的四洲等。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為那些已經離開食、婬等慾望 的眾生所居住。色界沒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色界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色是變礙或示現的意思),一切都殊妙精好。因其還存在色質,所以稱色界。無色界,是只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的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所以稱無色界。佛教以“三界”為“迷界”,認為從中解脫達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
9信慧: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的信根與慧根。信可以破邪見,慧可以斷無明。
十五濁:又作五滓。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短的時代)中所起的五種滓濁。五濁是指:一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到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二見濁,指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煩惱濁,指眾生滋生各種愛慾,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四眾生濁,又作情濁,指眾生作惡多端,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濁,又作壽濁。往古時代,人壽八萬歲,現今惡業增加,所以壽命短促,百歲者很少。五濁之中,以劫濁為總,以其餘四濁為別。
⑾小行菩薩:十信菩薩為小行,小行菩薩是相對於修成不退轉位的大行菩薩而言的。十信足指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的十種心。這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這十信心是: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