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E2、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舍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舍居家時: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個清淨持戒的比丘。所以舍居家時,就是要出家,想要剃髮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要當願眾生,出家無礙:我出家,發願出家沒有障礙,沒有人來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發這種願: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隨心滿願,不會有障礙。心得解脫:我的心裡頭會得到解脫,心裡得到解脫就無掛礙,沒有掛礙就得到解脫了。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入僧伽藍: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場——寺院裡邊、伽藍裡邊,或者寂靜處,或者大眾修行的一個地方。這僧伽藍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這個法,演說種種,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眾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麼註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註解來背註解。那麼當初沒有註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於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為適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說種種,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無乖諍法:乖就是不對的。這個乖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諍是和人諍論,

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這是《金剛經》無諍三昧。你有所諍,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由何得三昧’,你怎麼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諍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諍論法。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 行善法

詣大小師:詣,是到那個地方;造詣,就是往那個地方去。往什麼地方去?大師,往大阿闍黎、大軌範師;小師,或者普通的法師,不夠大阿闍黎這個資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師,就是普通的。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要發什麼願?要巧事師長:巧事也就善事,善巧來侍奉師長。習 行善法:要習 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惡法。你修習 一切的善法,這就是聽善知識的教,不要聽惡知識的教。

什麼叫惡知識?譬如佛教裡都應該要持戒,那麼這個知識就說:‘哎!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隨便啦!你願意怎麼樣都可以,沒有關係。這個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說這是個什麼話!什麼叫末法?什麼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來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時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樣沒有正法;末法的時候,你若修行也一樣有正法。這是人為之,法沒有正法,沒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慚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誰是聖人啊?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聖人。哦!你要由聖人而成凡夫,本來出家做比丘了,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我是凡夫,犯戒沒關係。’這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這太可憐了!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命凡夫。

求謂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那麼想要出家,要求請出家:去訪求善知識。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找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識,就像方纔我說的這一位知識,他說:‘末法了,法沒有了,我們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囉!’你說這叫什麼話?所以我發願,我的願力:‘我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歡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於人,還是這句話,人為之啊!法無正末,人有精進和懶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請出家,這叫睜眼投胎。我們來的時候不知道找哪一個家庭是好,哪個家庭是壞,就像蒼蠅亂飛,飛得撞到無明網裡,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隨業受報。我們現在想要出家,睜著眼睛,要真真地訪求明眼善知識,跟著善知識來學習 佛法,才不會走錯路,這是很要緊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眼目,我們若遇不著善知識,就等於沒有眼睛一樣。所以求請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訪求善知識。不是說為了什麼出家?為一張飯票出家?什麼飯票?戒牒,受了戒,到各處都可以掛單。可是現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不同了,掛單不是像在中國那麼方便。但雖不是那麼方便,出家也哪個地方都可以住,這就有了飯票;不是這樣,不是為了飯票出家。

當願眾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轉的法門,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障礙:好像修行,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說:‘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聽不知多少人這麼說,很多很多人都說:‘唉!末法了,沒有法子修行囉!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這樣講的,所以我想起來對大家說說,切記不要被這種理論轉動。心無障礙,你一說末法不能修行,這就是心有障礙了;你心若無障礙,就不會這麼講話。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脫去俗服:就是剃髮染衣,剃除須發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捨諸罪軛: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捨了。軛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捨諸罪軛,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捨了它。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剃除鬚髮:你把頭髮剃去,胡 須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這時候你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永離煩惱:不但把頭髮剃去了,要把煩惱也剃去了,剃除鬚髮就是要剃除煩惱。究竟寂滅:常常得到寂滅之樂。寂滅就是真正的靜,清淨的快樂。你得到寂滅之樂,究竟寂滅,將來得到究竟的快樂。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後,有三衣缽具,常不離體,常不離開自己。不離開三衣,這是持戒。那麼穿袈裟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心要清淨,沒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淨。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稱金仙。所以往往人以為仙和佛距離很遠,實際上,佛經上也常常說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正出家時:前邊偈誦那是說,想要出家而還沒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時候,那麼現在這偈誦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經出家了。這時又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護一切:能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所依怙。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佛:這三皈依很要緊,〈大悲咒〉、〈楞嚴咒〉,其他種種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無盡三寶。〈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寶;〈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哆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這也是皈依十方無盡無盡的常住三寶。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你誦持〈楞嚴咒〉、〈大悲咒〉,一開始這麼說皈依十方無盡無盡三寶,這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那還是最後的,等這十方諸佛護念你之後,那八萬金剛藏菩薩常隨著你。所以我們天天在寺院裡頭要三皈依。這是很要緊的。

出家比丘都應該常常受持三皈、嚴淨毗尼的,所以說自皈依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我就願一切眾生,能紹隆佛種,就是令佛的種子繼續不斷,接接連連,很興隆的。我接接連連令佛種永遠都不斷,這叫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法:我皈依法,法猶如大海,所以我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深入到經藏的裡邊。智慧如海:智慧猶如海一樣,無量無邊的。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歸於僧:皈依僧的時候,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統理大眾:統理就是率領大眾。一切無礙:一切所修行沒有障礙。講到這兒,希望各位都一切無障礙。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受學戒時:也就是受戒的時候。在受戒時,也叫學戒的時候,因為我們受戒,應該把沙彌十戒、五十三條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還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應該讀熟能背得出,這才許可受戒,所以這叫受學戒時。在這個時候也應該發願,因願而起行。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善學於戒:善於學戒,會用這個戒,能明瞭戒法、戒相、戒體、戒行,深入戒律這個行門,瞭解戒律的意義。不作眾惡:怎麼叫善學於戒呢?就止惡防非,把一切的惡停止了,而奉行眾善。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闍黎教:闍黎就是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譯為‘軌範師’,又叫‘親教師’。那麼你受阿闍黎的教誨時,當願眾生:也發願,因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威儀:這個威儀在儒教裡也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佛教裡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什麼要具足威儀呢?因為你威儀若好,一切眾生就見而生信——見著你就會生一種信心。若威儀不好,譬如你做一個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隻猴子,甚至於——不是罵人——像隻兔子,那麼這樣就很難看的,沒有人相信。

我們必須要學馬勝比丘,走路目不斜視,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威儀嚴整。所以摩訶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一見到馬勝比丘,就發菩提心了,問他:‘你是個做什麼的?’那時候因為沒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都是外道,一見著馬勝比丘的威儀這麼好,就說:‘你一定有位好師父,你師父是哪一位啊?’馬勝比丘答道:‘我師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說佛,更不明白了,就問馬勝比丘,說:‘怎麼叫佛呢?’因為以前他沒有聽說過‘佛’字。馬勝比丘就說:‘佛——我的師父所講的道理,就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道理就是佛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啊!就歡喜得不得了:‘這個法說得真妙!這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師父。’那麼跟著馬勝比丘去見釋迦牟尼佛,於是就皈依三寶了。你看看!這就因為馬勝比丘的威儀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大外道都來皈依佛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說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儀。’那又錯了,你做居士,這是佛教的外護,你這外護要是行為好、威儀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一舉一動,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為眾人的一個法則,為眾人的一個榜樣。那麼不信佛的一看你,這麼樣‘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語,不欺騙人,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點虛偽,‘行必篤敬’,你的行為很誠實,很篤厚的。不是做一些個假面具、偽裝,不是‘老虎掛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這樣,那麼一般不信佛的人,見著你這麼好的行為,也就會生信心了,你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威儀也是很要緊的。所行真實:無論所行所做,什麼事情都要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這個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種名稱。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圓滿,人格非常地好,這叫和尚。所以到大叢林裡頭,只有一個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麼你受和尚教的時候,也要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得到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這個和尚是我們皈依的一個和尚。那麼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我做壞事也沒關係。不是這樣的,你要不造殺盜婬的惡,才能不墮三惡道;你若造殺盜婬的罪業,那三惡道的門一樣開著,很歡迎你。所以到無依處,你不要依賴,還要自強,不要犯戒,不要造罪業,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皈依三寶,這就永遠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就是受具足戒的時候。在這時候也要有一種觀想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具諸方便法門。本來方便法門是很多的,那麼總起來,有‘慈悲顧戀’,你用慈悲心顧戀一切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了知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門,善於用修行法門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欣佛妙智’,你心裡歡喜佛這種的妙智妙慧,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你因為教化眾生,‘不捨生死’,常常在生死裡頭來遊戲;可是雖然在生死,輪迴不能染污你,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熾然精進’,你在教化眾生的時間,時時都精進,時時都認真修行,這都是方便。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路’,歸元就是成佛。你無論修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門是很多的,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得最勝法:那麼具諸方便,你得到最勝、最殊勝、最妙的這個法門。

《華嚴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