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

第一是前行引導,分為共同前行與不共前行。

這裡首先講共同前行。所謂的前行,就像起初要改良田地一樣,要想求得正行法,必須要憑借共同前行來淨化相續。依靠共同外前行使自己變得調柔。皈依等不共前行就如同種植莊稼及打捶莊稼一般,是不共同的法。到了該享用莊稼的時候,就相當於是正行引導。

正行引導也分為實修引導與信解引導。關於實修引導,按照布瑪莫札的《螺文字論》階段性的引導來講,有階段性傳授竅訣和次第性傳授竅訣兩種。 其中階段性傳授,就像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依止上師格瑪燃匝六年,圓滿引導的同時究竟道位,由此達到了本來清淨的法性盡地與任運自成的覺性如量境界。全 知大師無垢光尊者曾經教誡說:“以後凡是隨行我的人必須長期依止上師,長期聽受教言。”這一遺教保存在《誓言次第解脫海》中。否則,單單加上信解引導、七 日引導、一月引導之類的名稱,走馬觀花的上師表面引導,弟子稍稍聽聽,那真應了“頭還沒熟先嘗舌、床 還沒熱先伸腳”的說法。如果上師沒有空閒培養弟子,弟 子沒有時間依止上師,光是一味聲稱“正行正行”好高騖遠,而將前行法丟在一邊,那就像所說的“頭從高處系,頸從低處斷”,自以為是修行人,事實上,口頭所 說與實際所行背道而馳,表裡不一,自相續與正法南轅北轍,只是改造身姿、瞇著兩眼,這樣一來,自相續不會有絲毫長進。

本論就代替實修引導的次第傳授教言來講,包括共同外前行、不共內前行、正行分支——捷徑往生引導。所謂的共同,與誰共同呢?按照理論的說 法,是所有乘都共同觀修的法,因此稱為共同外前行。依照竅訣的講法,是三士道共同觀修的法。所謂的“不共”,是與誰不共呢?按照理論的說法,是與世間乘、 小乘聲緣乘不共,依照竅訣的講法,與小士道、中士道不共,是大士道的不共觀修法,為此叫做不共內前行。關於破瓦法,如云:“修道差者以破瓦接迎。”針對最 初沒有機會求得正行法、求完正行之後不具備生死中陰的暖量(即修行境界)以及修道沒有得穩固者來說,就要依靠破瓦法來延續道的修行。圓滿次第正行的分支 ——遷識破瓦法,歸屬在(不共內前行的)六法當中。

第一共同外前行分為六個部分:

一 暇滿難得

我們要依靠“四種厭世心”或者“四種除貪法”的能遣法對所遣法——今生後世心生厭離,依靠利他菩提心,對自私自利的心念產生反感。具體來 說,依靠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對謀求現世心生厭離,依靠輪迴過患與業因果對謀求後世輪迴的心行產生厭惡,間接對謀求自私自利的心行產生厭惡,這是全知無垢光 父子不共的引導法。對謀取今生、後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厭離就必然追求解脫,為此務必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並認識到解脫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才能宣 說,而你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他不會宣說。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第一暇滿難得,包括聞法方式和真正暇滿難得引導。其中聞法方式,是講聞法時怎麼聞法、行法時怎麼行法、修法時怎麼修法。它分為發心和行為,發心又包括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的發心。發心主要是講意樂,行為主要是講身語的所為。

所謂的發心,就是在紛繁眾多的分別念中,引發出特別的分別念。發心有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善的發心。

一、不善的發心:又包括救畏的發心和善願的發心。救畏的發心,就是為了救護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國王懲罰的怖畏、饑饉的怖畏等等而 修行正法,這樣一來,由下而上從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不管你修什麼法,也只能救離這些怖畏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利益的成果,所以必須去除這種發 心。

善願的發心:一開始就打算販賣正法,於是思忖:如果我求一點法,得一點灌頂傳承,閉關做一點依修,勢必能得到一點利養、贏得讚譽、獲得名 氣、依靠讚譽名氣在今生當中得到豐衣足食等安樂,這四種加上相反的四種不願意之事,就是世間八法。依靠正法謀求今生利益,如果成功,那麼所買到的也只是牛 馬,下至羊毛牛毛,用彌足珍貴的正法換來世間的衣食等普普通通的財物,以貴換賤。

事實上,以正法來謀取世間利益和一個俗人拿著一支又細又長的火箭來求取財物這兩者比較起來,以正法謀求世間利益更為下劣。誠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

如果自身沒有能力消化信財,必將感受燃燒法衣、燃燒缽盂、燃燒鐵球、燃燒鐵液等等苦果,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這種發心。薩迦派的《離四貪》中 說:“若貪今生非行者。”那麼,給這類修行人取什麼名稱呢?就是出賣佛法靈魂者,三寶的敗類,僧眾的敗家子。為此,我們務必像毒物一樣棄離懷有這種發心的 人。華智仁波切曾經說:由這樣的發心驅使,表面上修行聲聞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縱然在九年之中用泥粘封門來閉關,裝模作樣孜孜不倦進行依修,可是如果只想 自己得一點利養、讚歎、名聲,那麼修行正法的果就只有這個,除此之外連後世解脫的種子也不會播下。就比如一個狡猾的人在驢身上撒上野獸毛來出售一樣,這類 修法者在驢子般惡劣的自相續上蓋上野獸一樣的正法毛皮,來販賣正法,就如同對販運做生意的世間人,人們叫他“販子、販子”一樣,對於出賣正法者,人們都會 叫他“法販子、法販子”。

二、無記的發心: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是會求求法,並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著行人或者射空箭一樣,既沒有善的分別念 也沒有不善的分別念,華智仁波切說:這種無記發心連解脫的種子都播不下。我的上師說:既沒有善的發心,也沒有惡的發心,就是播下解脫的種子罷了。

三、善的發心:包括小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和大士道的發心。

(一)小士道的發心:希求自己從三惡趣解脫出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為此目的而修行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的法。可是,獲得善趣的遠道近 道捷徑,由補特伽羅的意樂所致,不會成為證得佛果的因。懷著這種發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條別解脫戒,身穿三法衣,也不會勝過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 一個具戒的人。同樣,如果觀修生起次第實有的寂靜本尊,結果將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觀修實有的忿怒本尊,會轉生為魔和熱札魔。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觀 修張著嘴巴、瞪著眼睛的本尊,會變成鬼。”同樣,懷著這種發心去觀修本來清淨直斷與任運自成頓超,如果以積資淨障攝持,將轉生到無色界四處和色界十七處; 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攝持,只會變成老鼠和馬熊,而別無出路。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我們必須斷除這樣的發心。如云: “若貪輪迴非出離。”

(二)中士道的發心:發現六道痛苦的自性猶如火坑、羅剎洲、劍鋒以後追求自己從六道輪迴之處解脫出來,達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而實修遠道等 (等字包括近道捷徑)。但是,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的遠道近道並不能成為證得佛果的因。無等阿底峽尊者住在藏地期間,有一天早晨用餐時,對坐在面前的佛 子仲敦巴說:“哎呀呀!”仲敦巴問:“到底出了什麼事?”尊者說:“在印度,我有一個修黑班則的弟子,今年步入了聲聞滅道。”仲敦巴問:“依靠黑班則法怎 麼會入於聲聞滅道呢?”尊者說:“不懂得以補特伽羅的意樂來修行,依靠黑班則法能引入到地獄中去,也能引入到餓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 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更為重要。”如云:“若貪自利非發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說“為了臨終時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這種 發心歸根到底就是謀求私慾的心態。

(三)大士道的發心:以上四種發心(即不善的兩種加上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終究都是謀求私慾的心態和行為。因此,從即日起,我們就要把謀 求自利的心態和行為看成怨敵,視為過患,心生厭惡,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想到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不住二邊的圓滿佛果,這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 要想在相續中生起這種發心,必須觀修知母、念恩等。否則,上師也是煞有介事地說說“為了利益遍佈虛空的一切有情……”,弟子也是裝模作樣地想想,雙方都瞇 著眼睛說“好可憐啊”,這般空洞地說大話,沒有任何實質。當今時代,有些偽裝成上師、弟子的人,暫且不提相續中有其他功德,就連一絲一毫的善意都沒有,這 樣一來勢必有著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知母、念恩、想要報恩、希望把她安置於遍知佛位。

現在來講廣大意樂菩提心的本體: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就是發菩提心的本體。彌勒菩薩親言:“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其中,第一個條 件或第一層含義,是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第二個條件或第二層含義,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必須想到獲證圓滿佛果。不正確的悲心和不正確 的慈心:儘管想到“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儘管想到要獲證佛果,但如果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 生,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要想到一切有情都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心態,在修行時怎麼修呢?

首先要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再逐步擴展到遍佈虛空際的有情。起初思維:虛空周遍之處,遍佈著有情,有情周遍之處,充滿著業感痛苦,充 滿業感痛苦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當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親友,進一步說,沒有一個有情未做過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以最大的恩情撫 育我。就拿現在的這位母親來說,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漂泊在輪迴中,只是在巴掌大的地上,也曾多次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眾生和 多數天人以外,沒有母親就無法出生。而且,也不一定總是一個有情當母親,一切有情都不止一次當過我的母親,當母親的次數實在不可思議,做過母親的邊際沒有 盡頭……

以上是知母的內容。

念恩:特別要觀想現今的母親,自從我漂泊中陰的尋香神識進入到大恩母親的胎中時起,住胎九個月零十天,母親全然不顧罪惡、痛苦、惡語,她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經過臍道滋養我的身體(生身之恩)。

接著是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是深情的母親,要死的沒讓死,要爛 的沒讓爛,要干的沒讓干。母親滿懷著生子的最大喜悅,雙手摟在懷裡,以慈愛的心撫育我,以含笑的目光凝視我,以溫 存的愛稱呼喚我(賜命之恩)。

母親用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以最初的衣裳——自己的體溫 暖熱我,最好的食品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用手撫摸看我是餓了還是飽了,用嘴給我餵飯,輕輕擦去我的鼻涕,用手擦拭我的髒物(施財之恩)。

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怎麼吃,不會說話教我怎麼說,不會走路教我怎麼走,口中無食給我食物,手上無財給我財物,身上無衣給我衣裳,以最大的愛心撫養我成長,對我恩重如山(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憶念母親生身、賜命、給財、教世間知識的恩德,是從世間法的側面來感念恩德。

從佛法方面而言,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依靠深恩母親產生。如果沒有母親,首先無從發起殊勝菩提心,中間無從修學菩薩行,如果不具 備菩提心、菩薩行,最終現前圓滿佛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起初發殊勝菩提心,中間修持浩如煙海的菩薩行,最後現前圓滿佛果也是來自母親的大恩大德。而且, 還要憶念,如今修行正法的順緣——住所、床 榻、資具等也並不是不觀待母親就能獲得的。

這以上是念恩。

接著想要報恩:以往,深情的母親將一切利益勝利都奉獻給我,所有虧損失敗母親自己承受,一切快樂幸福的事通通給予了我,所有罪惡、痛楚、惡 語,母親自己來忍耐,她就是這樣利益我的。現在輪到孩子我了,我必須要關注老母的疾苦,想想老母親有沒有享受安樂,有沒有感受痛苦。結果就會發現:雖然她 希求暫時曬太陽暖乎乎的快樂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可是卻不知曉奉行快樂之因的善業和正道,也沒有機會聽受如理講經說法的善知識的言教;儘管她不想遭受 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輪迴的一切痛苦,然而卻糊里糊塗地造痛苦之因的業和煩惱,以至於所想、所行背道而馳,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的“愚人雖求 樂,毀樂如滅仇”。她擁有的快樂真是寥若晨星,而受到苦諦直接的危害、集諦間接的危害。由此與希求心相關聯:心想,如果母親能離開苦因——集諦的業和煩 惱、苦果——三界輪迴的一切痛苦,那該有多好!與發願相聯:但願母親能遠離苦因及苦果。與發誓相關聯:我一定要使她遠離一切苦因及苦果。為了使老母遠離苦 因及苦果,祈禱無欺的皈依處三寶予以垂念,念誦“上師如來……”到“奇哉三寶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來虔誠祈禱。

這以上講的是第一個條件以悲心緣有情。

現在就該想:使老母有情離開苦因及苦果以後把他們安頓在哪裡呢?這就要加以選擇,是善趣嗎?其實老母以前曾經多次得到過梵天、帝釋天等果 報,可是仍然沒有擺脫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舊是三有輪迴的邊,所以不能把他們安置在那裡。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雖然像患過天花的人一樣解脫了輪迴的一 切痛苦,不復退轉輪迴,可是佛子菩薩地和出有壞佛果的功德他們一無所有,如果將老母安置到他們的果位,那就是寂滅涅槃的邊,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聲 聞緣覺果位,而必須把老母有情安置於不住二邊圓滿佛陀的果位。

在這後一個條件上,出現了上、中、下三種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從,首先就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 把眾生放在後,自己和他眾一起成佛”,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兒子被水沖走的斷臂母親一樣,我現在不具備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師佛陀出有壞,所以 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證法解脫自相續,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開示解脫之道”,這是下等心力。眾生的利益廣博等同虛空際,相續久長直至輪迴未空之間,十方三世 的如來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輩是怎樣修行的,我也照樣去修行。

這以上是講後一個條件以智慧緣正等菩提,這種智慧是成辦他利的智慧。

一開始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生起菩提心,接著是父親,隨後是同胞兄弟,然後是親朋好友,父系的親屬,母系的親屬,接下來是當地的所有人……逐漸 觀修,到收座時,觀修遍及到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如果沒有這樣次第觀修,就會導致停留在理解的側面上,因此次第觀修相當重要。具足以上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的 菩提心的發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攝持,就稱為加行發心殊勝。正如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後行回向殊勝所攝持,趨至解脫道之三關 鍵。”

首先,善根以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依靠“為使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圓滿佛果”如鐵鉤般的這一意樂鉤住草堆般的善根。

其次,善根不被外緣毀壞正行無緣殊勝:善根到底會被什麼外緣毀滅呢?它會被四種外緣所毀滅。一、如果你沒有為他利獲得圓滿佛果而回向,那麼 僅僅享受一次安樂的果報,它就會窮盡。二、假設你生起了嗔恨之心,那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 千個大劫當中積累佈施持戒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毀於相續中嗔心生起的那一刻。三、倘若你心生後悔,善根也會窮盡。比如,以前自己作過上供下施,後來懊悔不 已,心裡盤算:以前的那個東西,當時只供養一半或三分之一就好了。萌生後悔之心,就會耗盡善根。四、如果炫耀善根,也會使它滅盡,比方說,不管念沒念完觀 音心咒一億遍,都在念珠裡穿上一個珠貝,口口聲聲說“我還沒有念完一億遍觀音心咒”,說完把念珠向眾人賣弄。只是辦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也是在走路的人 前坐著講,在騎馬的人前站著講,這樣一來,善根就會滅盡。要想使善根不被這四種毀壞的因所窮盡,就必須證悟基大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的見解。如果生起 與之相似的見解,引發出三輪現而無自性、如夢如幻、如乾達婆城、如水月般現而無自性的定解,也可代表初學者的正行無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初學者,一 開始達到正行無緣有一定難度,就好比把鼻子往口裡放一樣,所以誠如寂天菩薩所說:“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在觀修暇滿難得等引導時,要麼是觀察修,要麼是安住修,要麼是觀察、安住輪番來修,這一點至關重要。

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結行回向殊勝:《慧海請問經》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一滴水放在大 海裡,在大劫期間它也不會蕩盡,同樣的道理,回向一切智智佛果大海的善法,即便暫時令你榮獲如娑羅樹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如娑羅樹般的 施主種族也就是種姓功德財富莊嚴的果位,但是直到究竟大菩提之間它不會變朽,不會腐爛,不會唐捐,而會使你漸漸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回向包括兩種,一是具毒回向,《般若攝頌》中云:“如吃雜毒豐美食,佛說緣白法亦爾。”比如,豐美的食品摻雜了一點點毒,在吃的時候 感覺味道絕好,可是一旦吞到肚裡吸收營養時,毒性就會發作,造成痛苦。同樣,即使獲得了增上生安樂的善果,可是以耽著三輪的實執無法從輪迴中得解脫,因此 必須棄捨這種回向。

二是無毒回向,它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以及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兩種。

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如《般若攝頌》中云:“無分別智行諸事。”就是以現空無別、慈悲菩提心、回向、發願等見解攝持。

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我以往已經積累的善法、未來將要積累的善法、現在正在積累的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法、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法,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有情遠離三有三界輪迴的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回向。

回向的方法:心裡想,佛菩薩怎麼以三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也那樣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 修學”和“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大乘顯密的一切實修法都超不出三殊勝 的範疇,想修成圓滿佛果,只需要這三殊勝,多了沒有必要,少了不能包括。聖龍樹菩薩曾說:“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三殊勝是二種資糧或二 諦的歸納。加行發心殊勝與結行回向殊勝是有現福德資糧,正行無緣殊勝是無現智慧資糧。有現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無現智慧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色身;無 現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法身。淨化基二障、圓滿道二資、獲得果二身,就需要三殊勝,因為多無必要、少不能包。三殊勝是顯 密共同所觀修的法。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種發心在聽聞、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也相當關鍵,一開始務必做到不能破壞師徒之間的緣起。《三相燈 論》中云:“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顯密二宗的究竟所修——成就圓滿佛果,目的完全一致,然而修行的方便,密宗從見解不愚昧 的特點、修行方便多的特點、行為不困難的特點及是利根中利根行人的特點四個方面超勝顯宗。

雖說顯宗密宗都是在所見對境法界上抉擇見解,可是見解的本體方面卻有如明亮的眼睛看色法與不明亮的眼睛看色法一般。儘管因相乘抉擇了遠離八 邊戲論的法性勝義諦大空性,但並沒有能夠一五一十證悟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而密宗遣除了這一愚昧部分,抉擇了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因此法性的見解不愚昧。 關於有法世俗事物,因相乘雖然抉擇了緣起如幻的自性,但仍然存在著沒有把不清淨如幻抉擇為五身五智的愚昧部分。密宗金剛乘將本來即是五身五智游舞、法界智 慧無二的意義抉擇為二諦無別殊勝大法身,因此有不愚昧的特點。

第二在修行方面:密宗則以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圓滿次第超勝顯宗。

第三行為不難:因相乘並沒有宣講不捨五欲妙而成就菩提的道。在這裡,(密宗)由簡便迅速救護心識、不捨欲妙轉為道用、一生一世就能成就雙運金剛持果位而超勝顯宗。

第四行人是利根中的利根的特點:通常而言,密宗以能生起清淨法(指解脫)的五根而超勝顯宗,尤其成為能證悟密宗金剛乘甚深見解的慧根、不懼 廣大行為的信根極其銳利,成為特殊行人的對境,由此更勝一籌。在聽受、傳講、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五種圓滿是有則足矣、無則不可的。就像無畏洲 尊者親口說過:“如果把上師看成人 ,(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在狗面前不會獲得悉地的。”上師看待弟子要觀成佛,弟子看待上師,要視為佛。具備還是失毀 密宗金剛乘的誓言二者之間(如何來區分呢?)將顯現視為本尊,就是具誓言,將地看作地、將水看作水,就是破誓言,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了。所以,五種圓滿的 第一條,建立上師是佛,以教證和法爾理來說明,其中有關的教證,聖天論師說:“自然之佛陀,唯一本性尊,盡賜諸竅訣,金剛師勝彼。”又如云:“上師佛陀上 師法……”“上師普賢祈垂念”以及“金剛上師即佛陀……”諸如此類講解上師是佛陀的教證無量無邊。

上師是佛依理成立:上師的意——大智慧是法身,智慧的現象是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法身的現象是色身,法身色身無二無別是金剛身。意—— 大智慧現似身,是現空身金剛,大身智傳出語音,是聲空語金剛,意現似起心動念是意金剛,上師是三金剛的自性。意——大智慧的現象是色身體,色身的本體是智 慧,這兩者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雙運金剛持,所有皈依境的本體就是上師。由此成立上師是佛。

所有眷屬,不管自己證悟了也好,沒有證悟也罷,如來藏就像芝麻裡遍佈油一樣周遍於每位眾生的相續。《二品續》中云:“眾生本是佛,然為客塵 遮……”已明確宣說了眾生是佛。雖然眾生是自性清淨的佛陀,本體本淨的佛陀,功德任運的佛陀,但也不代表已經成佛。原因是,仍舊要離開客塵,儘管被將要遠 離的客塵障礙著,但實際上就是佛,為此把眷屬明觀成某某部的一切勇士空行。既然本師、眷屬都是佛,那麼他的剎土顯然也就成立是清淨的,因此把地點明觀為密 嚴剎土等。法是光明大圓滿。時間是從普賢如來到現在的根本上師之間,口耳相傳連續不斷的恆常相續。正因為本來就是五種圓滿才這樣明觀的,現有原本就是基住 的佛陀,所以在修行時才如此明觀,並不是像人們把小驢說成馬、把炭說成金那樣。

這以上發心的內容已經講解完畢。

接下來是行為,分為如毒所斷之行為與如藥所取之行為兩種。

如毒所斷之行為,包括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三個方面。所謂的法器之過,打個比方來說,在一個有毒的容器裡灌入多麼好的液體,都會因為容器有毒而變成有毒。同樣的道理,對於不能堪為法器的弟子,再怎麼宣說正法,非但不會成為煩惱的對治,反而會成為煩惱的附加品。

法器之三過中,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如果你沒有去聽上師所講的法,那就如同向覆口的器皿上倒汁液不會進入裡面一樣,儘管身體處在聞法的行列中,可是心沒有入於正法之列。倘若充耳不聞上師的言教,就不會懂得上師在講什麼,因此耳根必須專注聽受。

其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就算是耳朵在聽,但如果沒有記在心裡也起不到作用,不會明白佛教的句義,所以必須要把所講的法義銘記在心。

其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如果在聽法的時候雜有煩惱,就會導致販賣正法。倘若在聽法過程中萌生貪嗔癡,就會造下惡業等,可見雜有煩惱好似毒 器一樣。關於貪嗔癡的對治,經中說:“認真諦聽,銘記在心,我為汝說。”如來只是對阿難說“你的發心不要摻雜煩惱,聆聽詞句,牢記意義,為汝闡釋”,而並 沒有說“摻雜貪嗔,耳不專注,心不銘記,為汝闡釋”。為此,我們的發心切切不要雜有貪嗔煩惱,意樂萬萬不要離開菩提心,必須認真聽受詞句,牢牢記住意義, 這樣來聞法。

六垢,“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首先講傲慢,觀待比自己低的人,認為我自己高出一等。只要有了我慢,就會對不如自己的人加以歧視,對高於自己的人生起嫉妒,對中等者產生競 爭之心。正如俗話所說“我慢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自從自相續有了我慢時起,就看不見自己的過患,看不到別人的功德。要對治這種我慢就必須常常認清自我的 過失,揭露自我的罪惡,身居低位,身穿破衣,恭敬好、壞、中等的一切有情。

無信:對正法與佛陀等不起誠信。要對治它,必須對正法和佛陀等真實不虛這一點堅信不移。

不希求:認為得不得法都行,對正法沒有希求心,就像是往馬面前扔骨頭、在狗面前扔青草一樣。要對治這種心態,必須萌生正法難逢難遇、善知識難值難見的想法,進而對每一個法的句義都生起希求的渴望。

外散:心思渙散,生起貪慾等煩惱,要對治它,務必做到心向內收。

內收:如果心過分向內收,就會出現懨懨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現象。為此,要做到諸根悠然、神志清晰來聽法。

疲厭:當講法的時間過長,加之又餓又渴,日曬雨淋,很有可能會捨棄正法和上師。在沒有造捨法罪之前先發願值遇正法和上師,再退出講堂。或 者,生起喜悅之情,心想:我以前無有意義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這回為了妙法,依靠病痛飢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難,由其他世界趨往金剛地獄的纍纍 惡業,在我等大師的剎土——這個業力之地的南贍部洲,只是以頭痛腦熱就能得以清淨,這下可以盡除無量惡業,圓滿無量資糧,我實在歡喜。以這般滿懷興高采烈 的心情聽聞正法。

第三、五不持:就是指與如來珍貴的教法、證法相背離而受持。

其一、持文不持義:不考慮思維意義,只求文句優美動聽,就像小說一樣,或者聲稱“文句還是需要優美”,進而持受空洞的文章。

其二、持義不持文:諸如,口口聲聲說是“寧瑪大修行人”的行者們,一邊揚言“講說只是文句罷了,必須要瞭解心的本來面目”一邊用手指指著胸口,希望不觀待詞句而直截了當掌握意義。

要對治以上這兩種,必須把句義結合起來受持。

其三、未領會而持:把不了義認定為了義,顛倒受持意趣、秘密以及四依。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做到不依人而依法,即便是再頗有名氣的人,如果 他講的法與因果法大乘道不相符合,那麼講法者起不到作用,如果符合大乘法,那麼不管講法者怎麼樣都可以。因此,我們必須依止正法。不依法句而要依法義。不 了義法和了義法中,我們要依止了義法,了義法分為心識與智慧兩種,我們要依止智慧。

其四、顛倒而持:就是指錯誤受持意義,認為求了密法以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喝酒、行婬、雙運、降伏。要對治這種現象,行為必須要結合時間和修行 境界。達到獲得禪定的暖相而依靠念誦三字咒就足能轉變酒的色香味的時候,行為上擁有能誅能起死回生等暖相。如果沒有懂得這一道理,沒有了悟隱含的秘密,隨 意亂行隱蔽的密宗法,胡 作非為,那只會成為惡魔、熱札一類的眾生,而別無出路。

其五、上下錯謬而持:在沒有求得前行之前,就聽講正行,前行中共 同外內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如階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受持圓滿佛陀的正法。

應取之行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為病人想,必須認清自相續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過失。其餘三想容易理解。

六度,包括聞法者的六種和講法者的六種。

關於聞法者的六度內容,在《大圓滿前行》中有直接說明。

講法者的六度,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講經說法,即是佈施;對他眾沒有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等行為,即是持戒;聞法者屢屢詢問,也不嗔不 怒,即是安忍;日日夜夜講經說法,也不厭其煩,即是精進;心專注句義,即是靜慮;三輪清淨,令弟子聞思有所長進,即是智慧。其餘內容簡單易懂。

所說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滿難得等六個引導。所謂的法,正如前文所說,我們一定要依靠此法來調伏自心,“非以髮髻非以棍”。為此,自相續中要反反覆覆思維暇滿難得等這些內容。

首先講四種厭世法,或者四種除貪法,或者四種出離法,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名稱不同。我們要依靠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兩個引導對現世產生反感。 《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人。”又如云:“暇滿人身難獲得,難以復得如曇花,得大利如摩尼珠。”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去下去的關鍵猶如馬被轡 頭所轉一樣,就在如今的這個身體上。其實,這個身體也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這是必然規律。因此,我們必定走向無常的死亡。謀求現世沒有意義或實質,明白 了這一點後就要尋求後世。想到輪迴因果,必然對來世以後的輪迴心生厭離。

厭離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厭惡三惡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厭惡輪迴六道而追求解脫,在其他引導中只有這兩種,然而按照全知無垢光師徒的觀 點,必須要對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態深惡痛絕。在思維輪迴過患之時,要切切萌生厭離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脫的出離心時,再進一步思維:單單我獨自一人解脫有什麼 利益,如果把無始以來恩養我的深情母親拋在腦後,只是獨自解脫,那再沒有比這更可恥的了。因此,必須要讓一切有情獲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邊的大出離心。

如果安立四種出離,那就是小士道的發心——相似的出離,聲聞緣覺的兩種出離,加上大出離。就三種出離而言,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的三種出離。 出離一切輪迴之後就要尋找一個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須追求解脫和遍知的果位。解脫道並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親屬等不會宣講,就算是給他們講, 他們也不理解,因此必須找尋善知識。尋找善知識也絕不能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學修 他的意行。

在暇滿難得等引導中,有實修引導和信解引導,如今除了信解引導以外再沒有了。然而自大持明無畏洲以來還保留著可以代替實修引導的修法。暇滿 難得的引導是關於自己身體的引導。在這個暇滿人身上面只有兩條去路,“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如果利用這個身體行持真實的正法,那就是幸福快樂的起點,終 將獲得解脫和遍知的果位。特別是,如果修行光明大圓滿,那麼即生或中陰或後世就會解脫。“此身作惡便是輪迴錨”,如果利用這個身體牟取今生世間利益,那就 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從自身角度來說,修行正法沒有違緣,有機會修行,由此稱為“閒暇”。有空閒修法是來源於自己的這個身體,它的反面有八種無暇,這八種叫自相 續所依的八無暇,它包括非人的四種無暇和人的四種無暇。其中非人的無暇,從觀修地獄開始,要反反覆覆思維他們有沒有修行正法的機會。修行時分為入座和座 間,入座也有兩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許多層次。這裡就白天兩座、晚上兩座而言,為了便於初學者採用,早晨黎明頭遍雞叫開始入座,一直到天沒亮之前,是黎 明座。天亮時起座,一直到太陽升起,進行座間事宜,例如作水施、燒素燻煙、誦日常功課。隨後再入座,一直到中午之前,是上午座。起座之後用午餐、頂禮、看 書……一直到下午太陽出現大陰影(藏地一般是五點鐘左右)之前,始終處在悠然的狀態中。然後再入座,一直到太陽沒有落山之前,這是下午座。起座後供護法, 念誦自己會念的回向文、發願文和葷煙儀軌。到了看見一個人只知道是人卻認不清是誰的黃昏時候入座,這是傍晚座,一直到晚睡時才起座。如果在以上這四座的時 間裡修行,那麼心就會調柔。作為初學者,即使在所有座間觀修,也不會修成,特別容易出現昏沉、掉舉的弊病,因此在座間時要精進唸經、勤奮行善悠悠而修。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後行三部分。前行也分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兩個階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階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臉,裡裡外 外一切要辦的事務必完成,總之要保證在入座期間不需要中斷打坐而往外跑。隨後,坐在床 上身心放鬆,稍加休息,接著立下誓言:我這一座期間,縱然是大恩大德 的父親來到,我也絕不中斷入座而隨著迷亂所轉。指甲掐著肉 發下堅定誓言:“寧死也不捨棄此誓願!”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排除垢氣,左右鼻孔輪番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 鼻孔同時排三次。以上三種除垢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具體做法: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大腿根兒上(即腹股溝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 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氣,向外排散,呼 氣時就像青稞粒一樣,從小擴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這與洗滌器皿相仿。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現在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歎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 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 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發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 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 ,默默祈禱,念誦“三世諸佛……”或者念誦四種厭世心前後的那些祈禱文 ,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 念,也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盡可能入定安住。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正行,首先觀修八閒暇的時候,(要觀想八無暇,八無暇包括非人的四種無暇和人的四種無暇。)其中非人的四種無暇處,第一無暇是地獄,從處所、身體、痛苦和壽量四個方面來觀修。

地獄的處所,是漆黑一片的地方,整個大地都是熾熱的燒鐵地,就像餘燼的炭火形成的一樣。一般的地方連放腳之處也沒有,黑褐色的火山燃起一尺高的火焰,上面降下火燼、燒燙的石頭和兵刃的雨。

地獄眾生的身體,超過贍部洲人的四倍,身色好似血染的一樣,或者像雜亂的黑羊毛片。或者如同剛剛出生的太子的皮膚一樣只有薄薄一層,肌膚緊 繃繃的,極其透明,宛若雙目一般經不起接觸,他們的頭髮向上豎立,三角眼,汗毛聳立,肢體粗大,腹部龐大,好像忿怒本尊一樣,如果贍部洲的人看見地獄的有 情,足能昏迷不醒。

地獄眾生的痛苦,他們白天不閒、晚上不眠,不分晝夜地被兵器剖割,沒頭沒尾地被燒灼的大地和石雨毀焚,沒有一絲一毫安寧的機會,一直飽嘗著痛苦。

地獄眾生的壽量已經超越年數的限度,要感受長達中劫等的果報。寒地獄的處所是風雪交 加、冰天雪地的雪山領域,寒地獄眾生的身體與熱地獄相 似。他們遭受嚴寒的痛苦。壽量:需要在不可估量的年數當中受苦。反反覆覆考慮,不管是投生到熱地獄還是寒地獄,有沒有修行正法的機會,這是觀察修。當這樣 觀察修之後會感到疲憊,全無思索,不回想過去,不迎接未來,不持續現在的妄念,在不加改造中安住修。當又準備起心動念時,再進行觀察,不想起念時,再安住 下來,這就是觀察和安住輪番交 替而修。

第二個無暇是餓鬼處。

餓鬼的住所,到處都佈滿著瓦礫、碎石,有許許多多被火焚焦的樹幹,還有零零亂亂粗糙的毒刺。乾涸的河岸灰濛濛一片,乾枯的苔蘚雜亂無章。

餓鬼的身體,就像經久歷劫的骨架、乾巴巴的蘑菇或者硬邦邦的牛皮口袋。他們的頭如同釀酒的大甕,脖子細如馬尾毛,肚子大如盆地,肢體好似茅草。一個餓鬼經過的聲音,就宛如五百馬車輪拖著的響動,他們的關節裡閃閃迸射出通紅的火星。

餓鬼的痛苦,所有餓鬼,感覺夏天月亮也火熱熱,冬天太陽也冷冰冰,即使他們看見果實纍纍的藥樹,也會化為烏有;就算看到浪花飛濺的大海,可是一見就乾涸無遺。結果他們更加悲哀不已,痛苦不堪。

餓鬼的壽量,長的達萬年之久,短命的壽量不固定。想一想,如果投生到這樣的地方,有沒有機會修行正法呢?觀察、安住輪番來修。

第三個無暇是旁生處。

旁生的處所,大多數是伸手不見五指、黑咕隆咚的島嶼。

旁生的身體,大的魚類和鯨魚,能繞須彌山三圈,小的形似微塵和針尖等。

旁生的痛苦,一般來說,所有旁生都是呆頭呆腦、愚昧無知,不明取捨。分別來講,所有大的動物,吞食小的動物,小的動物直直刺入大的動物,並把它們的身體作為棲身之地、蔽體之衣,它們都感受著互相啖食的無量痛苦。

第四個無暇是長壽天。

長壽天的處所,位於第四禪天城的東北角,就像被火燒焦的樹幹一樣黑乎乎的地方。

長壽天人的身體,是空明禪定身,沒有苦樂、善惡之想,相當於是沉睡的狀態。“長壽天位於第四禪天附近”的說法是不了義的。正如所說的“與彼 死處何不同”,自己無論死在哪裡,就在那裡處於無想的狀態,於八十大劫之間安住,遠離妙法的光明,沒有機會修行正法。就這樣認真觀察、安住來修。

人的四種無暇:觀修的方法依然如前,觀察、安住交 替來修。

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入座的後行:以這一座裡觀修的善根為例三時的一切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心裡觀想把它們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珍寶佛果作回向。

回向的方法,佛菩薩們如何以三輪清淨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這般普皆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 切常修學……”之後,不要一躍而起,要反思一下:這次我從早晨的一座開始就立下誓願,到底有沒有隨著迷亂所轉。假設剎那也沒有受迷亂所控制,覺得這一座修 得很成功,會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須要斷除我慢。要暗自反省:啊!你現在這一座修得成功,這也來源於一點不定的福報,你有什麼可傲慢的,你真的這麼 好嗎?我還要看你下一座。務必要除去慢心。

再者,如果因為心隨著迷亂所轉,不能思維一念善法,就會悲觀失望,認為我現在修不成了,於是懈怠下去。對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 勵:哦,你現在落入迷亂的控制中而沒有修好,但又有什麼可悲觀的呢?其實你從無始時以來一直迷惑至今,正因為這樣,如今才需要分成入座和座間來觀修。如果 你一開始就不曾迷惑,那為什麼沒有成佛。現在這一座已經被迷亂左右了,務必要下定決心:下一座絕不隨著迷惑所轉。然後慢慢從坐墊上起身,進入座間的事宜。 倘若在座間,沒有一一考慮前面的八閒暇,那麼就像用火燼在火裡燃燒的鐵取出的同時又會變得黑乎乎一樣,入座期間心稍稍有所改變,但是如果在座間時對今世紅 塵的景象心懷歡喜之情,那入座當中有沒有觀修閒暇等都無有用途了,有著淪為法油子的危險性。

繼上一座之後,接下來觀修十圓滿,單單擁有閒暇也無濟於事,要修行妙法必須具備自己方面順緣齊全的五種圓滿以及他方面順緣齊全的五種圓滿。 對我們來說,自圓滿和他圓滿的前三個條件都已俱全,這實在值得高興。對於後面的兩個條件還要謹慎加以觀察,想方設法使它完備。修十圓滿的時候也依然是分成 入座和座間,觀察、安住輪番而修。

暫生緣八無暇,打個比方來說,十八圓滿就好比有十八隻羊,一旦被突如其來的豺狼弄死一隻,那就剩下十七隻了,如果被弄死兩隻,就剩下十六 只。這些暫生緣的無暇,儘管今天在自相續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現,在前一座中沒有,可是後一座中又易產生,入座的開端沒有,可結座時還是容易冒出來。 所以,我們要周密地觀察自相續,一個一個都需要依靠對治。

“任何煩惱重,努力行對治。”貪心的對治法是修不淨觀,嗔心的對治法是修慈心,癡心的對治法是觀修十八界的類別。

要對治愚昧無知,必須進行懺悔,有的人聽法不懂其句,思維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實相,就是因為往昔的罪障。為此,我們一定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加以懺悔。八大菩薩每一位都有一種超群絕倫的發心和事業,所以要誠心誠意祈禱能使我們開發智慧的文殊菩薩。

要對治被魔所持,必須觀察你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當然觀察善知識,並不是觀察外在的神變神通等,而要觀察的是他心相續中究竟具不具 備珍寶菩提心。如果他具備菩提心,那麼凡是與之結緣者都將獲益,所以值得高興。假設他不具備菩提心,那就說明是魔知識或魔友,對於這樣的人,要麼是好離好 散,要麼是斷然離開,不管怎樣都必須遠離。

要對治惡業湧現,首先必須值遇善知識,中間進行聞思,最後修行,在這期間如果遭到違緣,絕不能認為“我現在修不成了”。誠如《金剛經》中 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於此世成熟)。” 我們務必對業因果真實不虛生起堅信,進而對以往的惡業進行懺悔。

要對治懈怠懶惰,必須誠心憶念死亡無常,發起恆常加行精進和恭敬加行精進。

被他奴役,對於上師和富翁身邊無有自由 的侍從和僕人來說,要找一個良策,力求擺脫這種處境。

要對治求樂救怖,就必須做到以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攝持。

要對治偽裝修法,就必須認識到謀求現世塵間之心態行為的過患,進而予以斷除。

斷緣心八無暇:自相續與解脫遍知的道相背離,一旦出現斷緣心八無暇的任何一個,那麼三菩提的綠苗就會凋謝,以至於離開解脫的種姓,為此叫做斷緣。

要對治無出離心,務必瞭解三有三界輪迴的過患,生起出離之心。

要對治無有正信,務必想到正法和上師的功德,滿懷不退轉的信心。

要對治貪愛今生,務必念及無常四際所攝的弊端。

喜愛惡行,無以對治。

要對治失壞律儀,必須清楚地知道引起墮罪的四因,即使失壞了別解脫四根本的一條戒,但還是要守護其餘三條。倘若破了四戒,就一定要如理加以 懺悔。“具戒我慢高,不如破戒悔。”自從一開始受戒就沒有失壞過的人,是樹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毀魔幢者。即使失毀了戒律但能如理懺悔的人,也是樹立法幢 者、摧毀魔幢者。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必須要進行懺悔。倘若能發自內心懺前戒後、對其他具足戒律的人欣然隨喜,那麼自己也變成了具戒者。 假設退失了願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晝夜六時內加以懺悔,這樣一來就不會犯根本罪。因此,切切不要逾越六時而懺悔。

如果破了密乘戒,也必須像菩薩戒那樣及時加以對治。所有密宗戒包含在身語意的誓言中。身誓言,不凌辱上師和金剛道友的身體。語誓言,不違背 上師和金剛道友的語言,上等者不間斷念誦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晝夜六時裡念誦,下等者每一個月裡念誦,極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 神變月裡念誦,努力做到不間斷。意誓言,涵蓋在守護十種秘密及不擾亂上師、金剛道友的心當中。

思維暇滿難得的比喻,按照竅訣的講法,首先要從因的角度來思維難得。用薩迦第三祖稱幢的“得暇滿人身,非以力強得,乃是積福果”來說明。

這一內容分為總體思維和具體思維兩個方面。

總體思維:想想自己以往積下了多少善業,現在積下了多少,就算是累積了一星半點的善業,可是也犯下了無法想像的罪業。如此一來,單單獲得閒暇也有難度,更何況說得到圓滿了?

具體思維:要得到閒暇,需要守護清淨戒律,要得到圓滿,必須大量累積佈施等福善。為了獲得暇滿人身,還要以清淨的發願來銜接。首先獲得閒暇 的因就是戒律的取捨,別解脫戒中所斷的學處有二百五十三條,所修的學處有十七事。先從四根本罪開始仔仔細細考慮,依靠單單礙於面子而沒有犯婬戒的別解脫 戒,能穩操勝券獲得閒暇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再想想菩薩戒,甚深見派的根本墮罪有十八條,加上願行菩提心的學處,共有二十條,支分的惡作有八十條,比別解脫 戒更難。廣大行派的根本戒,四種發心、八種行為、支分的惡作有四十六,對此進行取捨以後,就會深深感到有把握獲得閒暇的因也是極其難以具足。密宗金剛乘, 居於首位的二十五條禁行戒,共同外內五部戒,十四條根本戒,支分的八粗罪,大圓滿有守護、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師身語意分為二十七條,支分的誓言有二十五 條,無守護、頓悟的誓言包括無有、平等、唯一、任運四種。支分的誓言有十萬三昧耶,如果想到這一點,就會感到得到閒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即便有可能具 備戒律清淨這一條獲得閒暇的因,但是獲得圓滿的因上供三寶、下濟貧乞佈施等善法又有多少呢?當對自相續加以觀察時,就會發現這也是有難度的。假使具足了嚴 守戒律、慷慨博施,再審察一下有沒有用清淨的發願來連接。即使沒有以刻意為了得到暇滿人身的清淨發願來銜接,但如果具備了以菩提心攝持的戒律等真正的善 法,那就如同為了秋天的莊稼播下種子自然會長出枝葉一樣,如果你行持了緣於遍知佛果的善業,就自然而然會成就暫時人天的殊勝身份,暫時能多次得到如娑羅樹 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施主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等。就這樣仔細觀察、思索,觀察、安住交 替來修。

如果這般認真考慮,正如所謂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會認識到,我們是依靠以往積累過福報的結果才得到現在的這個殊勝身份。“欲知 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說的“後世決定不投生為喝酸奶的牧民、吃餅子的農民”,想到現在的暇滿從因的方面來說得之不易,必須利用暇滿人身 來取得實義。當今的經懺師們,沒有任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境界,整天念誦儀軌,向長了一卡長毛的爛神饈上灌注變質的藥汁,翻著眼珠念著“無實之中取悉 地,嘎雅悉地吽……”,這種言行實在是毫無價值可言。所以說,如果利用這個由三十六種不淨成分組成的暇滿身體來修行精華正法,實現它的價值,那真的是“嘎 雅悉地嗡”,也是“瓦嘎悉地阿”,還是“紫大悉地吽”。如今的這個身份,是上去下去的關鍵,好似馬口被轡頭所轉,如同選擇猵牛還是選擇鹽 一樣,是苦是樂當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樂,來修行微妙善法,結果下半生會比上半生快樂,中陰會比下半生快樂,後世要比中陰快樂,這才是 從安樂走向安樂。誠如《入行論》中所說:“駕馭覺心駒,由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又云:“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住生死,菩薩豈疲厭?”依靠有現 福德使身體舒適,榮得種姓、功德圓滿的果位,借助證悟無我的智慧令內心安樂,現見諸法勝義離戲、世俗如夢自性,從而遠離一切輪迴的痛苦恐怖,擁有安寧快 樂。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一度作惡,結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慘,中陰比下半生悲慘,後世比中陰悲慘,一直走向漫無邊際的惡趣。為此,我們務必要在如今的這個身份上修行正法,實現人生的價值,取得實義。

取得實義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曉三惡趣是痛苦的自性,進而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行戒律所生的福德事——棄離十不善、奉行十善;佈施所生 的福德事——上供三寶、下濟乞者;不動業所生的福德事——四禪四無色定,這樣一來雖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實義,可那只是道的基礎,而並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並沒 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實義。中士道的道諦主要是證悟無我的慧學,戒學和定學作為附屬,修學珍貴的三學,雖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華,卻並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 華所在。就大士道的宗軌來說,遠道因相乘,近道金剛乘,其內部也有事續、行續、瑜伽續外三續遠道,內續瑪哈約嘎、阿努約嘎(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近道, 捷徑光明大圓滿,我們必須依靠其中任何一法來實現暇滿人身的價值,取得實義。尤其是由經光明大圓滿道,在數年數月中就能證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決心由經 此道來取得真義。修行時觀察、安住輪番來修,反反覆覆來修,分為入座和座間來修。在講到烏龜的比喻時,以大海比喻三惡趣,深不見底、廣闊無垠,其痛苦無邊 無際,盲龜表示不具備取捨明目的惡趣眾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難以從中解脫,木軛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風吹動表示隨善緣所轉,這樣以比喻表 示意義,觀察、安住交 替來修。

《前行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