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行品(05)弘忍點評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問,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通過與慧能的兩次對話,弘忍大師已經深知慧能在悟道方面已經遠勝於神秀,但神秀也有自己的強勢。一是博覽群書,能與各階層的人打交道;二是講經說法多年,經驗豐富,威信遠播。而慧能畢竟不識字,更沒有帶徒弟的經驗。繼承人不僅要自己開悟,更要能處理寺院事務,培養下一代。因此,弘忍的主要希望仍然是寄托在神秀身上,甚至連派人通知慧能來答題也沒有去做。

但是,弘忍在出題時就已經講過「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意思是我考的是你自性的覺悟,是直覺。如果你不能馬上交卷,這已經就不及格了,何況到現在我還沒有看到你的答案。這樣想著,於是就去請盧珍來作楞伽變相之事。這時才看到神秀的偈詩,不禁失望更甚。

為什麼會更失望,小雅將在後面對比神秀與慧能兩首偈詩時加以分析,此處暫且不表。弘忍大師本打算在壁上作畫,見上座之教授師神秀的悟性尚未入門,其他人遠不如他,而《楞伽經》、《楞嚴經》是佛學中的高深理論,之所以作此壁畫,是希望大家時時能學習方便。既然神秀也未必能看懂,其他人就更不能理解,還不如現實一點,讓一千多後學先達到神秀的程度再說。於是保留了此偈於壁上,並囑咐大家經常念誦,以修人天福報這樣的入門功夫。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唸唸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弘忍問的是偈詩是否是你作的,神秀回答的卻是我沒有妄求祖位之意,可見,神秀現在所想的仍然是祖位這個名相之上,一旦著眼於名相,就掩蓋了自性,所以,弘忍大師不得不對這個唯一的繼承人開示,希望他能夠重新回到自性這個出發點來。

因為是單獨會面,所以,毫不客氣地告訴神秀,這首偈並沒有見性,獲取無上菩提之事是根本不可能。事實上,即使見性,離無上菩提都還有很長的路程,何況還沒有見性呢!見性是獲得無上菩提的基礎。

所謂本性或自性、真心、佛性,它不生不滅,任何時間都可以顯現,每一個念頭都可以體現,沒有任何障礙。只要抓住這個真如實相,你的一切念想、一切行為才是真實的。萬境變化儘管讓它變化,只要真如本心把握好就是其實質。這才是無上菩提的自性。

弘忍沒有說出口的是:「你時時念想的祖位,這是名相,不是實相,不放下穿上私心雜念,就不能開悟,即使你繼承了祖位,也不能發揚光大禪宗,也是空歡喜一場而已。」

弘忍講完這些,還是希望神秀能有所啟發而頓悟,但神秀又經過幾天的思考,還是沒有悟道,這就是世俗之智慧與般若這種智慧的最大區別所在。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