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行品(07)弘忍開示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慧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慧能與師父在前面總共見過三次面,第一次是慧能主動來拜見,並說出大志「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並表達了自己「自習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師父並沒有讓他繼續說下去,而是打發他去幹苦活。第二次見面是師父主動找上來,告訴他「你上次的話講得很對。」第三次是看到慧能之偈後說「此偈並未見性」。

這三次見面其實都是在對慧能的考驗。我們世俗之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貪、嗔、癡三毒。在成為佛菩薩之前,世人都有癡,所謂癡就是無明,也就是對大道的不瞭解造成的,禪宗所追求的明心見性就是來治療這個無明之癡的。除了癡之外,對於層次低的人來說,貪心強於嗔心,而層次高的人,貪心消除的差不多了,嗔心卻很重。所謂貪,就是對自己需要的東西過分貪求;所謂嗔,就是對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討厭的事情除之而後快。

慧能在無明之癡方面,弘忍早已明察秋毫,之所以打壓他,是要看他對貪心、嗔心的修為程度,這二方面並不能僅憑語言來表達,而是要看到實際的行動。許多人上了一個大學、讀了一個博士,便自以為很了不起,到單位這個看不慣,那個不願幹,這些都是嗔心所現。

治療貪心主要可以通過戒律來實現。戒律限制你這不能幹、那個也不能做,逐漸調整你的心性、提高你的覺悟。對於嗔心的治療辦法則通過忍辱。弘忍之所以心裡喜歡慧能,臉上卻不表現出來,甚至還要貶低一下,就是要看一下慧能的忍耐程度。

經過三次的測試,弘忍已經完全相信了慧能,於是第二天再一次來到慧能的馬房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這雖然是自言自語,卻明白無誤地表達出「你為了求道而不顧惜自己身體勞累啊!」見慧能腰縛著石碓正在舂米,於是指著稻穀問:「米熟了沒有?」

當今年輕人多半不瞭解舂米是怎麼回事,因此對這一句問話的含義理解不透。稻穀從田里收割上來之後,要經過日曬、脫粒、舂米、篩糠四個步驟才能形成我們能蒸飯的米粒。經過日曬之後輕輕一摔打就可以將秸桿與谷粒分離,再經過舂米,秕糠就可以與米粒分享。這時秕糠與米粒混雜在一起,還需要用篩子將秕糠進一步分離出來。

米粒是稻穀之心,弘忍問「米熟了沒有」,就是問慧能有沒有見到真心自性。慧能回答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意思是「早就見到了真心自性,但還差最後的篩選」,還需要悟後起修。於是弘忍再一次暗示動作:擊碓三下。

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慧能明白了師父的暗語以後,三更半夜來到師父的臥室,弘忍用袈裟遮住了門窗不讓他人看見,為慧能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原來「一切萬法,都由心生,不離自性」。於是對師父說:沒有想到自性這個東西,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既然慧能在前面已經明心見性了,為什麼弘忍還要為他講解《金剛經》呢?前面的開悟是慧能天生純樸、本來就具備的天性發揮,按佛家說法,這是累世所積累起來的。但這樣的天性缺少理論支持,因此遇到特殊情況下有可能被玷污。

一個出生不久的孩子,其自性本自具足,但父母從小就教他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樣做佔了便宜、那樣做吃了虧等等。孩子本來不會罵人,也都是在環境中受到了影響,當然還有一些秉性是從上一輩子帶來的。

弘忍給他講解佛經中的道理,可以讓他永不退轉,這就如同一個沒有學過牛頓三大定律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符合三大定律。但如果再學習一下理論知識,他就可以利用這個定律去發明蒸汽機、火箭等更高級的東西出來。同樣,一個會打勝、打了勝仗的人,他同樣需要系統地學習孫子兵法,這樣才能在不同情況下繼續打勝仗。

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丈夫:佛家專用詞彙,也譯為士夫,指諸根圓具之成年男子。天人師:佛之十稱號之一。)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聽了慧能的學會感想,弘忍深知慧能的開悟境界已經超過自己,所以決定將衣缽傳給慧能,並叮囑他:「不識自性本心,佛經上的法全部無用;相反,如果認識了自性本心,那就能成為士夫、天人師、佛。」 希望慧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之後,要常善自護念、廣度有情眾生,讓禪宗流布將來而不斷絕,最後說了四句偈,大致意思是:

「有情」,指有生命,也就是眾生的意思。「種子」,指行為所養成的習性,遺傳到下一世或後代就成了種子,也就是下一代的秉性。「有性來下種」,指的是有生命的眾生才有可能遺傳好的、壞的種子。「因地果還生」,有「因」這個地,那個種子就能重要發芽長成果實。「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指的是石頭、水泥等無生命的東西,自然不會是有遺傳,更不會有養成一種習性來遺傳。

許多人將這個偈一讀而過,實際上這兒隱藏了一個大問題。許多寺院在教大家坐禪時,往往告訴大家要一念不生。淨空法師在講如何念佛號時也同樣告訴大家要念佛成片、一念不生。弘忍想告訴慧能的是,這些說法全部是錯誤的。一念不生的是石頭、瓦片,是無情也無種。

如果坐禪或念佛達到一念不生,那麼與死人有何不同?如果真那樣的話,還如何去普度眾生。弘忍之所以沒有明說,是因為擔心引起沒有必要的爭執。即使今天也是一樣,如果你到淨土宗的論壇去說,一心念佛並不能了生死,管理員馬上會將你踢出論壇。

檢驗的辦法很簡單,你還出定嗎?如果出定則表示你還沒有達到一念不生。但如果不出定,則與死人無異,這樣的坐禪沒有意義。有人說佛經裡確實有「一念不生」的說法,難道是佛陀講錯了嗎?當然不是,佛陀沒有講錯,是你理解錯了。

這就如同許多人說《金剛經》就是讓人拋棄四相,事實上《金剛經》沒有這個意思,經上是讓我們不要執著於四相,而不是要拋棄四相。同樣《阿彌陀經》中確實有「一心念佛、妄念不生」之類的說法,但不生的是妄念,而不是一念不生。什麼是妄念?妄念就是對色相執著之念。所以,真正的坐禪是不要執著於念想,讓其隨生隨滅,這樣,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以至於無。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