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定慧(02)一行三昧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慧能為大眾開示說:「尊敬的聽眾們,所謂一行三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意思是說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是行、住、坐、臥,都要時時按正直的真心自性來行事。《維摩經》上說:『直心就是成佛的場所,直心就是淨土。』不要心懷諂曲,嘴上卻表現出很正直;嘴上說一行三昧,,實際上卻不按正直真心去行事。只要行直心,對於一切事情的處理都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不執著於名利,這樣才有智慧產生出來。凡夫之所以迷惘,就是因為太在乎個人得失,執著於事物的相狀,有意去執行一行三昧,將正直說成是常坐不動,使妄念不生於心,還自認為這才是一行三昧。作這樣思考的人,與沒有生命的死物相同,反而讓這個一行三昧所困擾。」

許多淨土宗的人對禪宗有一很大疑問:「明心見性之後就能直了成佛嗎?」換句話說,一開悟就算成佛了嗎?悟後不要繼續修行嗎?當然不是。這名話的意思是,明心見性的那一刻,頓時就達到了佛的境界,此後的生活中遇到各種麻煩事時,還會退轉,還會迷失,還需要繼續明心見性,繼續修行,一直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成佛呢?要達到不退轉的程度,這才取得佛果位。

中國的軍事力量在最近十幾年突飛猛進,新聞上報道說,我們的殲11安裝上了相控陣雷達,這項技術已經完全達到並超過了美國。許多軍迷為此歡心鼓舞,誤以為中國的戰機已經超過了美國,卻不知道戰機的性能,雷達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還有很多環節,包括硬件和軟件、系統集成等。

同樣,我們在佛學的修行方面,在斷除煩惱方面同樣是多方位的,思想上的煩惱就有6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癡、不正見),此外還有小隨煩惱10個(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中隨煩惱2個(無慚、無愧)、大隨煩惱8個(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這些都要去除。

之所以開悟之後還會犯錯,是因為悟的還不徹底,在心的深處還有迷惑,只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機緣,它沒有表現出來。思想上的認識提高了,可以指導行為上不犯錯。反過來,行為上經常按戒律作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思想上的認識,只有當思想和行為完全一致的時候,這才是真正成佛的時候,這就是一行三昧。所謂三昧就是入定並生慧的意思。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處在這樣的定慧之中,這就是佛。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慧能繼續開示道:「尊敬的聽眾們,成佛之道應該通暢,卻為什麼始終阻滯不通呢?自己的心念不拘泥留戀於外界事物,成佛的道路才能通暢無阻;如果心念拘泥留戀於外界事物,這就是自我束縛。如果認為常坐不動就是心念不拘泥留戀於外界事物,那就會像當年舍利弗在樹木中打坐而被維摩詰訶斥。」

一時開悟之後,又被外界事物所束縛,這種現象佛學上稱之為心隨境轉。真正的開悟不是心被境轉,而是要境被心轉,是心轉境,不能境轉心。同樣的五濁惡世,心念清淨,心量足夠大,則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當看到有人為惡時,你會同情並幫助他們;當看到利益誘惑時,你會想到那不是我的。所以,是心轉境,還是境轉心,關鍵是心量的大小。真正的明心見性,不是通過理論悟出的一點玄機,而是要以眾生為念,時時奉獻自己,這才是佛,這樣才不會拘泥留戀事物,被事物所束縛。

舍利弗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維維詰只是一位富豪居士,被佛陀高度稱讚的一位大菩薩,其修行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菩薩,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佛的果位。《維摩詰經》也叫《淨名經》主要是他的講述,是禪宗的重要經典之一。

這一段中提及的故事是舍利弗有一次在樹木裡打坐遇到了維摩詰。維摩詰問:「舍利弗啊!你在這裡做什麼?」舍利弗說:「我在修定呀!」維摩詰問:「你是怎麼修定呀?」舍利弗說:「我就靜坐著修定。」

維摩詰居士就問:「你是以什麼心來坐?是以過去心來靜坐?或是以現在心來靜坐?或是以未來心來靜坐?若說以過去心來靜坐,過去心已經過去了;若是用現在心來靜坐,現在心無住啊;若是用未來心來靜坐,未來還沒有到,你到底以什麼心來坐呢?」

舍利弗頓時啞口無言,不知道如何回答。維摩詰居士又問:「你是有心靜坐,還是無心靜坐?你有心靜坐,與凡夫妄想心一樣;你無心靜坐,與草木、石頭一樣,你是以什麼心靜坐呢?」舍利弗又默然了,一句話都答不出來。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慧能緊接著要批評一些不正確的靜坐:「尊敬的聽眾們,有一種人教人坐禪時,要求時時關注自己的本心並保持絕對地安靜,身體不動不起,從這兒開始產生一種境象並稱之為實證,並以此求得成佛的功德。這是迷妄之人不懂定慧之義,如果刻意照辦,將弄得瘋瘋顛顛。像這樣的人很多,又都以同樣的方法去教化他人。這樣的教學,是大錯特錯。」

慧能繼續開示道:「本來真正的佛教,並沒有頓悟與漸修之區別,只是人性有聰明與愚笨的不同。愚笨之人慢慢修行,聰明之人立刻開悟。自己去發現自己本來就有的佛性,這就沒有什麼智愚、頓漸差別,所以才立頓、漸之假名。」

南懷瑾先生當年傳下了白骨觀、安那般那(出入息法),這些功法都是當初我們的先輩大德經過思考後廢棄不用的內容。為什麼要廢棄,因為不符合我們的環境,我們有比印度更先進的儒家、道家、易經等文化,吐納之法也非常的成熟。

印度為什麼有白骨觀,這與印度的風土人情有關,他們當初在人死之後是不掩埋的,找一塊荒地隨便一扔就可以了,甚至靠近大雪山的地方,還將屍體放在明顯的地方,好讓老鷹容易找到。因此,有許多修習頭陀行的人,故意找這些屍體多的地方修行,好讓自己放棄對世俗榮華富貴的貪戀之心,這才有所謂的「不淨觀」、「白骨觀」功法。

我們中國人修習這些白骨觀不容易見效,其原因就是誰也沒有真正見過白骨,除非書本上、電視電影上見過。既然沒有見過的東西,內觀時就不容易出現唯識學上所說的「獨影境」。事實上,即使出現了這些現象,最多也就是相當於看了一場電影,受到了一點啟發教育。如果將這種現象理解為「實證」,這就是大錯特錯了。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