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機緣(04)洪州法達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僧人法達,七歲出家,經常念誦《法華經》。因不能徹悟而來拜見慧能。他只是象徵性地磕頭,居然頭不著地,一付很傲慢的神情。慧能當然要批評,並問他:「行禮時頭不叩地,為何如此失禮?如此貢高我慢,心中必有一值得驕傲之事,修習過什麼經典?」

法達回答說:「《法華經》我已經讀了三千遍了。」慧能說:「你如果讀了一萬遍,並且懂得了經文的大意,還要不以為勝人一籌,這樣,你才有資格和我平起平坐。你現在辜負了佛的事業,邊錯在哪兒也不知道,我用我的詩告訴你:」

「禮儀的作用是折毀傲慢之心,學佛守禮之人豈能頭不至地地磕頭。心中有我便會執著而生罪,忘卻功德才能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慧能繼續問:「你叫什麼?」法達說:「我叫法達。」慧能說:「你名叫法達,這個法一點也沒有達到啊。我還有一詩你聽一下:你名字是法達,發奮唸經不休息,空誦經文聲動聽,認識真心才算是菩薩。你今天有緣認識我,我今為你說佛法,只要相信佛無言,蓮花立刻口中吐。」

法達聽了詩以後悔恨交加並謝罪說:「從今往後,我會謙恭一切。弟子雖熟讀《法華經》,但未解經義,還望和尚能略說其中大義。」

從這兒可以看出,講解佛經是弘法的一種,批評也是一堂生動的課程。佛家所說的根本煩惱有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六個,法達明顯表現出我慢來,因此慧能要批評他,幫他改正。小雅有時也會在網上給大家講一些佛法,然而得到的卻是不信任甚至抵毀。許多人首先問的是你是法師嗎?你學了幾年了?你實證了嗎?沒有實證是不能講經的。你知道野狐禪的故事嗎?類似的慢、癡、疑現象十分嚴重。即使是慧能再世來給他們說法,也一定會被踢出群去,這就是當今的現狀。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慧能繼續開示道:「法達啊,佛法本來就是非常通達的,只因為你心裡有煩惱疙瘩這才不通達。經文中也沒有任何可疑之處,是你的心中煩惱疙瘩使你產生疑問。你讀這本經典,知道此經以何為宗旨嗎?」

法達回答說:「學生根性暗鈍,從來都是依文念誦,並不知道宗旨和義趣。」

慧能說:「我不認識字,你試著拿出來,念誦給我聽一下,我可以為你解說。」

從這兒可以看出,慧能有沒有因為對方的傲慢無禮而生氣地拒絕開示呢?當然不會。對待任何事,看清事物的本質,法達無禮有無禮的原因,這個原因解決之後也就不會無禮了。我們生活中對待他人的攻擊時,如果氣憤不已,則已經有了我相我執。

法達即高聲唸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法達開始高聲朗誦《法華經》,當念到《譬喻品第三》時,慧能說:「停!這部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這宗旨,經文中說了很多譬喻,都沒有超出這個宗旨。什麼叫因緣?經中說『所有的佛與菩薩都是為一大事的緣故才出現在世上』,這個大事就是佛的知見。世俗之人,一方面迷戀外在的事物相狀,一方面迷戀內在的佛性空寂。如果既不迷戀事物外在的相狀,又為迷戀內在的佛性空寂,這就是內外都不迷惑。如果領悟到這一點,就會在一念之間,打開了佛的知見。」

「佛,這個字的意思就覺悟,它包括四個方面:打開覺悟之門,指示覺悟之內容,領悟覺悟之涵義,進入覺悟之境界。如果能聽聞他人開示,就能自己悟入認識和見解,這就達到了佛知佛見的水平了,你心中的佛性也就顯現出來了。你應該要注意,不要錯誤地理解了經文的意思,一見到經文上寫著『開、示、悟、入』便以為那是佛的認識和見解,我們這些人沒有分。如果這樣理解,那就是誹謗佛了。」

《法華經》是佛陀最後八年講的內容,讀完之後,在涅槃前再傳禪宗心法。大家都聽說一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告訴我們並沒有小乘、大乘之分,以前所講小乘、大乘都是階段性的分解動作,真正的修行是一佛乘的道理,這與禪宗明心見性,直了成佛是一致的。所謂的開、示、悟、入其實都是用方便的方法來引導大家明心見性,佛知見在哪兒,不在釋迦牟尼那兒,也不在阿彌陀佛那兒,就在你的心裡,心懷眾生而無私心雜念,這就是佛知見。

這兒人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既然已經是佛的知見了,為什麼還要打開呢?後面還有示、悟、入呢?這個問題就如同基督教的初學者問,既然耶和華神力無邊,為什麼不將邪魔消滅乾淨呢?佛學告訴我們並不存在一個力大無窮之神,道與魔是同一個心,正則為道、佛,邪則為妖、魔,就如同水一樣,平靜、正直就是道、佛,如果不正則搖晃、動盪而起波瀾,這就是邪魔。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下面這一段內容。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唸唸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嫠牛愛尾?」

「那個佛知見既然已經是佛了,已經具足一切智慧了,為什麼還需要打開呢?你現在應當相信,所謂佛的認識與見解,實際上是你自己的正直真心,這個正直真心就是你心中的佛,此外再也沒有什麼佛。由於一切眾生,自己遮蔽了自有佛性的光芒,貪愛塵世的環境,外有攀援,內有干擾,甘心忍受這些外相的驅使,因此,還需要煩勞其他佛菩薩來幫你開示,讓你從入定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規勸你安定收心,不要再向外求,這樣才能與佛無二。所以說要打開佛知見。」

我也規勸所有的人,經常在自己的心中,打開佛知見。世俗之人心念奸邪,愚迷而常造罪業,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傲慢,侵人害物,自己打開了凡夫眾生知見。如果能端正心念,經常產生為眾生服務之心念,這就是大智慧、佛知見。用這種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心念,止惡行善,這就是打開了本來就有的佛知見。

你應當在每一個心念上都打開佛知見,不要打開凡夫眾生知見。打開了佛知見,這就是出世;如果打開凡夫眾生知見,這就是人世間、五濁惡世。如果你像淨土宗那樣死抱著佛號念,以為這是建立功德的課程,這與大雪山上犛牛愛尾是一樣的。

嫠牛愛尾:這是《法華經》第二品中的一個典故,生活在古印度的人經常見到這種牛。嫠牛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長毛犛牛,當被獵人追趕逃亡時,如果尾巴被夾在樹枝中,它寧可性命不要,也一定要保護好它的尾巴,不讓毛髮受損。當前淨土宗的問題很大。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對佛和佛經不信,那麼很難繼續學下去。但如果象淨土宗的那些人一樣,太過於相信,將佛和佛經當作神一樣供奉在那兒,這與不信的結果完全相同。

新浪網大約在2008年時組織過一批大學生去拜訪南懷瑾先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這些大學生所提出的許多問題,都是南師在很多著作中反覆強調過的內容,而他們居然一無所知,南師很生氣地告訴他們,你們表面上對我很尊敬,這是假的,連我的書看都不看,不去瞭解我講的是什麼,這就是對我的大不敬。

同樣,淨土宗成天讓人念佛號,不去理解佛家深義,表面上對佛,對佛經畢恭畢敬,實際上是對佛的大不敬,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迷信。佛教是提倡無神論的,並不是口頭上說我是無神論者,而實際上卻將釋迦牟尼奉為天神,這與不信佛是一樣的。當然,有許多淨土宗的人要反問,難道唸經不需要了嗎?法達也有此疑問,所以,下面就問出了這一疑惑。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唸唸即正,有唸唸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法達說:「如果按大師所說,大家只要明白佛經的意思,而不需要勞心費神地誦經嗎?」

慧能說:「佛經並沒有什麼過錯,誦經也沒有什麼過錯,怎麼能阻止大家誦經呢?是不是迷悟看一個人是否用真心自性來處理事情,損益都是自己承受。嘴上一邊念,心裡一邊理解並執行,這才是轉動佛經;如果嘴上唸經,心裡並不理解,更加實行不了,這就是被經轉動。我有一首偈詩,你聽一下:」

「心迷茫則法華牽著你走,心開悟則你牽著法華走。誦經一直不明義,反與經義作仇家。沒有自己私心雜念地唸經才是正道,求神佛保佑求輪迴福報等私心都是邪見。有私心無私心都不重要,一直駕馭白牛車。」

白牛車又是《法華經》的第二品中的一個典故,這是佛陀講一個大戶人家,房屋著火了,父親讓孩子們趕緊逃出火宅,可孩子們貪圖享樂,沒有人願意跑出去,於是父親就告訴孩子們,你們貪圖好玩的東西,我在宅子的外面為你們準備了羊車、鹿車、牛車,這三車裡裝滿了各種珍寶,孩子們一聽,立即出去拿珍寶,等他們出了火宅,這才發現父親給他們的是更加豐富的白牛車,上面的珍寶要豐富很多倍。

火宅是比喻世間貪焚的慾望,凡夫成天在慾望中輪迴而不知傷及身體,鹿車比喻聲聞乘,羊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白牛車比喻一佛乘,前三乘都是方便之說,實際修行中只有一佛乘,只有禪宗明心見性、直了成佛。 因此,唸經本身並沒有對錯,唸經並理解經文的意思,並用理解到的道理去指導生活,這才是正解。所以,慧能並不是反對唸經,而是反對大家不求經義地唸經,那樣都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雖然對他人無害,對自己也無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聽了慧能這一番講述,言下大悟,深感以往理解上的不足,不盡感歎地說:「我從出家以來,實在沒有能支配《法華經》,一直被經文所支配。」但法達心中還有一疑問,就問慧能:「《法華經》中講:『諸位大聲聞阿羅漢們,乃至菩薩,都曾竭力思考共同探索佛的智慧,然而都沒有得到。』現在,您卻叫普通人只是悟解自己的真心自性,便可以得到佛知見,如果不是上等根器之人,難免會對您的言論產生懷疑和誹謗。另外,《法華經》中講三種車乘(羊車、鹿車、牛車),另有一白牛車,它們有什麼區別?希望大師能兩次垂訓。」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慧能說:「經文上的意思明明白白,是你自己迷惑不解。那些聲聞乘的阿羅漢、緣覺乘的辟支佛以及菩薩們,之所以不能度量佛的智慧,錯誤就在於他們對佛的智慧進行了比較度量或探索,而佛知見必須要在平靜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探索、思考本身就打破了平靜。佛本來是為凡夫所說,而不是為成佛的人講說,凡夫們不必作太多的探索和思考。如果你不願意相信這個道理,就會像故事中的人一樣,離開座位出了火宅,卻不知道去坐大白牛車,而仍然要找那羊車、鹿車和牛車。」

「何況,經文中明白地告訴你,只有一佛乘,再也沒有二乘、三乘以至無數的成佛方法。佛之所以講各種成佛的方法,什麼淨土、瑜伽、不淨觀、白骨觀、四禪八定等二乘、三乘,並用了大量譬喻,都是為了講述一佛乘,幫助你理解一佛乘所設置的。你怎麼就不能理解,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比喻過去所講的各種成佛方法,而一佛乘才是實在的,是現在的人需要掌握的成佛方法。」

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唸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經文就是要大家認清以前的假設而回歸到現在的真實中來,歸實之後,這個一佛乘的名稱同樣是假設的,同樣要取消。你應當明白,故事中所講的白牛車上所有的珍寶,都是在你的心中,全部都是你自己的,任由你享用,再不要想作故事中的父親,也不要作兒子,更不要想這些東西是有用還是無用,這才叫掌握了《法華經》,這才是永遠永遠,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時不念的狀態。」

法達深受啟發,踴躍歡喜,並以偈詩的方式讚歎:「《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慧能一句全消亡,未明出世何宗旨,不如停止累世狂。羊鹿牛軒權宜設,初、中、後三發菩提心,誰知仍然火宅中,原有佛性才是法中王。」

慧能聽了法達的詩後讚揚說:「從今以後,你才算是真正的唸經和尚了。」法達從此領悟到了深奧的旨意,也沒有停止繼續唸經。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