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機緣(06)信州智常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之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僧人智常,信州貴溪人,童年出家,立志要認識自性。有一天來禮拜慧能大師。慧能問:「你從什麼地方來?想問什麼事。」

智常說:「學生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向大通導師致禮,請教見性成佛的道理。但我心中仍有不解之處,所以今天遠來求學,希望大師慈悲指示開導。」

慧能說:「大通導師都給你講了些什麼,請說來聽聽。」

智常說:「我到了白峰山,經過三個月時間也沒有得到大通導師的教誨,因為求法心切,於是,在一天晚上,趁導師有空時,獨自闖入導師的臥室,向他請教什麼是某人的真心自性。導師反問我:『你知道虛空嗎?』我回答:『知道。』他又問:『虛空有相貌嗎?』我回答:『虛空無形,沒有什麼相狀。』導師說:『你的真心自性也像虛空一樣,根本就沒有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沒有一物可知,這就叫正知沒有青黃等顏色,沒有長短等尺寸,只知道它是萬物之本源,清明潔淨,是覺悟的本體,圓滿聰明,這就是見性成佛,也叫佛知見。』我雖然聽了這些開示,仍然沒有明白,請大師為我解說。」

大通的開示顯然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他只講了「空」的一面,也就是法身佛,卻沒有講「有」的一面,也就是報身佛與化身佛沒有講。講「空」是為了讓我們不執著,而講「有」是為了讓我們不執空、不落空,積極地對待生活,而不是一甩手什麼也不管了。

許多人認為,認識事物的空性很難,其實認識了之後,進一步瞭解妙有更難,也更人價值。因為妙有才能產生萬法,有萬法才能處理人世中的各類問題。大通所講述的主要是易經中的無極狀態,但我們需要的是瞭解太極,明白萬物變化之理以及處理的辦法。這就如同你在大海中航行,知道這個水平靜時的功能沒有用,需要的是如何處理大風大浪的經驗。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慧能說:「你的那位導師所說的內容已經很到位了,但還存在著一些知見,所以導致你沒有徹底明白。我有一首偈詩,你聽一聽:」

「不見一法而處於絕對平靜狀態,這是理想化的無為社會,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是『無見』觀點。但當今社會如浮雲遮日、煩惱四起,是有為社會,是五濁惡世。不瞭解一法就必定保持理想化,自我封閉,與世隔絕,這是『空知』,卻不知道空中有電閃和雷鳴。如果這樣的見解突然生起,就會錯認為是權宜方便之解讀,這時你應當一念之間明白錯誤,用自己的佛性來關照顯現。」

智常聽了之後心裡大悟,用偈詩的形式回復了自己的理解:

「無端另起知與見,拘泥相狀求菩提。情存一念頓時悟,才能超脫昔時迷。自性本是覺源起,隨處觀照枉自遷流,不入慧能大師禪室,茫然趨入極端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有一天問慧能說:「《法華經》中佛說成佛的方法有三種,即聲聞乘成就阿羅漢、緣覺乘成就辟支佛、菩薩乘成就菩薩,又否定這三乘,說成佛的最高方法只有一佛乘,弟子對此不是很明白,請大師指教開示。」

慧能說:「你直要用你的真心自性去觀照,而不要拘泥執著於事物的表相,就會明白成佛的方法並沒有三乘或四乘,那些都是人們心念各自有差別。通過見聞轉誦而解脫成佛的是小乘;通過自己領悟佛法而瞭解成佛意義的中乘;完全依照佛法修行的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不拘泥留戀於一切事物的表相,一無所得,這才是最上乘。乘就是駕馭、實修的意思,不在口頭上的爭辯。你應當自己去實修,自然就會明白,而不是來問我。任何時間中,自性都可以自由發揮。」智常致禮感謝,此後,一直在慧能身邊執事侍候,直到大師去世。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