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孔子閒居無事,在室內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麼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裡,怎麼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麼會這麼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裡,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贊歎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通曉音律的奧秘。」
接著,孔子繼續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几案邊彈琴,有一隻老鼠在室內游動,被一隻貓發現了。那隻貓,便循著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後,選好地點,瞇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隻貓的心態,反映在我的心裡,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裡,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生於人的內心。人的情感動於衷,體現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祥和的狀態。在動盪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瀰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故事取材於《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