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及成語解釋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裡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莊子·齊物論》

【求解驛站】原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進行欺騙。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活學活用】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瞎定計劃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妙語點撥】猴子們每天得到的橡子總數其實沒有變化,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人,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故事中的猴子們一樣,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近義】朝秦暮楚、反覆無常

【反義】始終如一、一成不變

《成語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