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出生於公元前179年,西漢政治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三年不窺園」是說他少年時候專心學習、目不他視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常有客至家。客人聽說他學習刻苦,都很喜歡他,茶餘飯後,每每把他叫出問來問去。時間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煩,便在後院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後院,因離前院客廳較遠,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擾他。幽靜的環境,使他學習更加專心致志。他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後院一步。他家後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從窗內就可以看到園內的百花盛開,隔著牆就可以聽到園中的鳥叫,出角門一步,就能跨人園內散心。但是這些,都沒有使他動心;不要說去花園遊覽,就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父親知道後,感到這孩子很有志氣,從心眼裡高興。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來家做客,當問到董仲舒的情況時,其父回答說:「搬到後院讀書去了。」

安溪道:「你後院和花園相鄰,每日花香鳥語,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嗎?」

董父說:「不,他連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覺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單獨去後院看看。董父覺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絕,就同意了。

安溪來到後院,躡手躡腳地來到書房窗下,見董仲舒正在桌前專心讀書。安溪故意在窗外來回走動,且腳步很重,而董仲舒卻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安溪又故意咳嗽了兩聲,董仲舒還是充耳不聞。就這樣,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兩個時辰,而董仲舒對窗外竟連眼皮也沒抬。

安溪心中感動,不忍心進屋,便回到前院,對董父說:「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如此專心用功,實在是少見啊!」

從此,安溪每年都要來訪一兩次,而每次來訪,都要到後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後院,都不進屋打攪,使董仲舒從沒發現過他。

一晃三年過去,安溪再次來到董家,對董父說:「今天我可要見見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塊去!」董父被友人的關心所感動,便和他徑直來到董仲舒的書房,對兒子說:「仲舒,休息會兒吧,快來見過安叔叔!」

董仲舒聞言,慌忙起來見禮。

安溪笑著問道:「賢侄,你幾年沒見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沒來了吧。」

他的父親插言說:「其實,你安叔叔每年都要來一兩次的,但從來不忍心打攪你讀書,才沒叫你啊!」

董仲舒聽了,急忙來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說:「謝謝安叔叔的關心!也請叔叔原諒小侄的無禮。」

安溪問道:「賢侄三年來果真沒去過花園嗎?」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書,不知道外有花園。」

安溪說:「賢侄果然有志,叔叔沒有其他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今天給你帶來一部書,算對你『三年不窺園』的獎勵,不知你是否喜歡?」

董仲舒接過一個紅包,打開一看,是部《春秋》,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幾年來想讀此書而未找到,今日終於如願以償了,多謝安叔叔!」

從此,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事便傳開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令在全國各地召集「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眾,第一個受到接見,並在武帝的當面策問中,第一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深得武帝歡心,隨之重用,讓其出為江都相。其後,他以《春秋》治國,推行「三綱」「五常」,為鞏固封建皇帝的中央統治地位創立了理論根據。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中央集權的封建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