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韓信少年機智過人

韓信,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人,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由於他相貌平平、口齒笨拙,常被世人看不起,曾受「胯下之辱」。他初投項羽,不被重用;後投劉邦,因官小而逃離;直到「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才嶄露頭角;又以「陷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成就了漢室天下,被封楚王,揚名四海。

其實,韓信從小聰明好學,愛動腦子。許多在成人看來解決不了的難題,只要讓他遇上,往往迎刃而解。韓信分油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天,他上街玩耍,在一家油店門前見兩個人爭吵。這一個指手畫腳,吹鬍子瞪眼,喋喋不休,那一個搖頭晃腦,面紅耳赤,唾液四處飛濺。不一會兒便圍了很多看熱鬧的人。年只十一二歲的韓信覺得好奇,分開人群,擠進裡邊,靜聽事由。不大一會兒,他便明白了兩人吵架的原由。

原來,這兩個吵架的人都是油店老闆,當初合夥投資開油坊,由於賬目老是對不上,常常發生爭執,都懷疑對方私下拿去了。結果,疑來疑去,都覺著吃虧,決定關門分手。器具賣了,錢財分了,最後缸裡還有十斤油,因為分不平均而爭吵起來。他們分油的量具只有兩件,一個是能裝三斤的油葫蘆,一個是能裝七斤的油罐,可是倒來倒去,總是分不均。

小韓信弄清原因後,走上前去說:「二位有什麼可吵的,不就是這點事嗎?我來給你們分。」

有的人見了,覺得這個小孩子口氣太大,指責說:「我們這麼多人都想不出好辦法來,你一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麼?快一邊去!」還有的說:「這裡已經夠亂的了,你一個小孩子,別再摻和了。」

對於人們的譏諷、指責,小韓信置之不理,他一會兒拿起油葫蘆看看,一會兒看看缸裡,一會兒又掂掂油罐,隨後哈哈大笑說:「完全可以分均,你們怎麼就想不到呢?」

兩個老闆一聽,頓時不再吵了,驚喜地對韓信說:「小兄弟,你說說看,怎麼分法?」圍觀的人也一個個瞪大了眼睛。

只見小韓信不慌不忙地對油店老闆說:「你這缸裡共有幾斤油?」

老闆甲說:「十斤。」

小韓信又問:「你這葫蘆能裝幾斤?」

老闆乙答:「三斤。」

「這個罐子呢?」

老闆乙又回答說:「七斤。」

小韓信這才對老闆乙說:「請你先將葫蘆裝滿,分三次裝進油罐裡,直到裝滿為止。」

老闆乙照做了,小韓信問老闆乙:「現在你葫蘆中還剩幾斤?」

老闆乙回答:「還有二斤。」

韓信又問老闆甲:「缸中還剩幾斤?」

老闆甲說:「剩一斤。」

韓信又對老闆甲說:「請你把罐子裡的油全部倒入缸內,把葫蘆裡的油倒入罐內,想想看,缸內幾斤?罐內幾斤?缸裡比罐裡多幾斤?」

老闆甲說:「罐裡二斤,缸中八斤,缸中比罐裡多六斤。」

眾人一聽,高興地搶著說:「再從缸中灌出一葫蘆不就分開了嗎?真是好辦法!」

兩個老闆笑著對韓信說:「小兄弟,太謝謝你了。」眾人也齊聲稱讚:「好聰明的孩子。」

韓信剛滿十五歲那年,身材已有七尺。因他父親早喪,沒有給他留下其他財富,只有一把利劍,是他的全部家產。韓信自幼用這把劍習武,很是珍惜,常常掛在腰間。由於他當時武藝不精,又劍不離身,有點裝模作樣,所以常常受人譏笑,就連比他小的孩子也瞧不起他。這一天,韓信又腰掛寶劍外出遊逛,見一個孩子也在練武,圍觀的群眾不斷叫好。他沒擠進去觀看,照常走他的路。但那練武術的孩子卻看見了他,便停下練武,上前攔住韓信,當面嘲笑說:「韓信慢走。我來問你,你也是天天習文練武,但到現在還是文不精,武不透,還天天腰掛寶劍出來溜躂,裝模作樣,難道就不知羞恥嗎?」

韓信抬頭一看,見是屠戶的兒子,便沒有做聲。因為他知道,屠戶的孩子年齡雖然比自己小,但武藝是遠近聞名的,自己是惹不起的,所以只好不做聲。

那屠戶的孩子見他不說話,更加得意,便進一步羞辱韓信說:「你別不說話,我今天就想看看你有沒有膽量。如果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我就放你過去;如果不敢,那就得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屠戶的孩子說畢,便叉開兩腿,站立在路的中央,擋住韓信的去路。

韓信見屠戶的兒子如此羞辱自己,不由得血往上湧,兩眼冒火,恨不得一劍將他刺死。但韓信又一想,魯莽不得,如果一劍將他刺死,自己就要犯法坐牢;再說誰知道他會不會還手呢?如果他還手,自己定敗無疑,到時候不是更丟人嗎?只怪自己平時不肯用功,武藝不精。想到這裡,韓信把火壓了又壓,最後忍辱將身子匍匐在地上,從他的褲襠下爬了過去,惹得圍觀的群眾哈哈大笑。韓信也只得緊咬鋼牙,跑回家去。

韓信受了「胯下之辱」,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從此深刻地認識到:人不刻苦磨練,就學不到本事,人無本事就要受人欺侮。於是,韓信便關門閉戶,苦讀兵書,一心練武,再未掛劍外出溜躂。一晃半年過去,韓信終於掌握了文武的真諦。

不久,韓信幾經周折,以文武全才被蕭何推薦給漢王劉邦,任命為大將。此後,韓信又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妙計,打敗章邯,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領大軍,南征北戰,最後在垓下,又用「十面埋伏」和張良的「四面楚歌」之計,使項羽兵敗逃亡,後自刎於烏江。他幫助劉邦取得了漢室天下。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