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蒙恬幼年發明毛筆

蒙恬,戰國末期齊國人,約生於公元前260年,從他的祖父蒙驁開始,世代為秦國重臣,蒙恬後來也成為秦國大將。公元前221年,蒙恬率眾三十萬北逐戎狄而威震匈奴,受到秦始皇尊寵,位至上卿。

蒙恬自幼機智聰敏,刻苦好學。據史書記載,我們今日用來寫字的毛筆,就是他在十歲左右的時候發明的。

我國在秦朝贏政之前,不論文人寫字記事,還是學者著書立說,都是用錐刀把字刻在竹簡上。僅僅一部十多萬字的書,所用竹簡就須用車拉。這樣,不僅刻字費時費力,而且攜帶也很不方便。就是這樣一個今天看來很簡單的問題,自遠古黃帝創立文字到秦朝始皇帝以前的幾千年中,沒有任何人能想出辦法解決,後來卻被年僅十歲左右的蒙恬,在一個偶然的發現中解決了。

約在公元前250年秋季的一天下午,蒙恬做完功課,練完武功,心情煩悶,由家人帶著去郊外遊玩。咸陽城外的青山綠水,花草樹木,燕聲鳥語,頓時把小蒙恬吸引得興奮不已。你看他,一會兒彎腰摘花,一會兒狂奔追蝶,一會兒撿石擊水,一會兒又飛彈打鳥。

不久,一隻鳥被他的飛彈打中,落在了山坡上。家人驚呼道:「好功力!」言畢,飛速取回交給蒙恬。蒙恬接過一看,發現鳥的嘴中銜著一棵草。這棵草尖端有一些長鬚,毛茸茸的,十分柔軟。蒙恬覺得好玩,便也像鳥一樣含在嘴中。那須經他口水一抿,便粘在了一起,像現在的毛筆頭似的。蒙恬覺得好奇,就用這草再抿些唾液,在手心中寫字。筆畫要粗能粗,要細能細,寫出的水字既清晰,又好看。

他高興極了,便又拔了些這種草,回去蘸著鍋灰往竹簡上寫字,結果寫得又快又輕鬆。但是,草畢竟不耐用,往往寫不了幾個字須就斷了;特別是草一干,更是易斷,根本寫不成字。怎麼辦呢?他苦思冥想,不久,他靈機一動,發現山羊的毛須,像他用來寫字的草須。於是,他便弄來一些羊毛,綁在一根很細的小木棍上,用來寫字。過了些日子,他發現寫在竹簡上的字容易掉,便想到了在絲絹上寫。他覺得在絲絹上寫的字不僅好看,而且耐用,還攜帶方便。蒙恬見此,高興得跳了起來,並大聲高呼:「我們不用再用刀刻字了,我們可以寫字了,我們可以在絲絹上寫字了!」

蒙恬的祖父蒙驁知道後,為孫子的重大發現而高興,立即將這喜訊報告了剛剛即位的秦莊襄王子楚。秦莊襄王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驚,遂將蒙恬召入宮中當眾表演。表演非常成功,子楚和眾大臣無不為其喝彩祝賀。

子楚對蒙恬大加讚賞之後,又令其繼續改進。於是,正式用來寫字的毛筆不久就問世了。兩三年後,蒙恬發明的毛筆,被推廣到了當時的齊、楚、燕、韓、魏等國,神童蒙恬的名字也從此不脛而走,傳遍了各國。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