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小孤庸諫服吳王

春秋中期,江南有個吳國,為周室諸侯國之一。吳國本來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小柄家,後在晉國的幫助下,逐步強盛起來。到吳王壽夢即位後,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因對楚王不滿,經晉國推薦,於公元前589年,去了吳國。

巫臣到了吳國,幫助吳國造兵車,訓練軍隊,深得吳王信任。巫臣幫助吳國的目的,是使吳國強大之後,去攻打楚國,以報楚國辱己之仇。兩年之後,巫臣見吳軍已訓練有素,乘車作戰自如,便屢次在吳王面前陳述楚國如何地大物博、富庶肥沃,以誘使吳王對楚國發動戰爭。吳王開始認為楚國強大,自己兵弱,不敢輕舉妄動。但經不住巫臣的再三挑動,逐漸產生伐楚的念頭。於是下決心率軍北上,進攻楚國。眾大臣聽說後,紛紛上書說:“吳弱楚強,不但難以取勝,還有可能在出兵之後,為其他國家造成乘虛而入之機。”勸吳王謹慎行事。但吳王不聽大怒道:“如有再諫停止出兵者,一律斬首不赦!”就在此時,忽然有一個孩子跑來對吳王說:“大王,我剛才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特來稟報!”眾大臣一看,原來說話的是吳王的貼身小侍衛孤庸,無不為他捏了一把汗。

孤庸,是中大夫孤彥的兒子,幼而聰明,喜讀詩書,且才思敏捷,到五六歲時,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神童”之稱,很討吳王喜歡。有一次,吳王乘船遊覽長江,不料船到江心被浪打翻,吳王落入水中。緊急關頭,孤彥挺身而出,將吳王救了上來,而自己卻被大浪捲走淹死了。吳王對此十分難過。在為孤彥舉行隆重葬禮之後,欲讓年僅八歲的孤庸接替父職。但孤庸卻說:“我尚年幼,不懂國事,怎敢圖取虛名?望大王收回成命!”吳王聽了,越發感到孤庸可愛,便讓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名義上做一名貼身侍衛,實際上是收養起來,把他看得比三個親生兒子還要嬌貴。

對於吳王準備出兵攻楚的想法,孤庸早有耳聞,自己也不同意,只是一時想不出好的勸阻理由。今日吳王早朝,孤庸忽然想出一條妙計,便急匆匆地去見吳王。此時,正值眾大臣再次上書諫阻出兵,吳王為此大發雷霆之時,孤庸跑來相見,眾大臣豈不為他擔心?

吳王見孤庸有趣事相報,不但沒有責怪,反而一掃原有怒容,笑問道:“本王正因國事不快,你既有趣事,快說給本王聽聽,看本王是否也覺有趣?”

孤庸說:“今日早晨,我去後山樹林中用彈弓打鳥玩,忽然看到一隻蟬爬到樹枝上喝露水,還邊喝邊得意地唱歌;但是,它沒有發現它的處境多麼危險,因為在它的後邊,正有一隻螳螂,流著口水,舉起那鋒利的前爪,漸漸向蟬逼近,準備大吃一頓;可是,螳螂也沒發現,在它的後邊,還有一隻黃雀正盯著它,等待時機,伸著長長的尖嘴,以為美食可餐;然而黃雀也沒發現,在它的下邊,恰巧有一隻彈弓已經瞄準了它。”

吳王聽了,哈哈大笑道:“有趣,實在有趣,無論蟬、螳螂還是黃雀,都有一個弱點,犯了同一個錯誤,這就是顧前不顧後。”孤庸一聽,乘機奏道:“大王說的很對,這也和我們做事一樣,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想身後發生的禍患。為此,眾大臣上書諫阻攻楚一事,還請大王三思!”

吳王聽到這裡,方才恍然大悟。他面對群臣,當即表示說:“好,此事以後再議吧!”眾大臣非常高興,齊聲讚揚孤庸膽大心細,聰明機智。

從此,吳王再未提及攻楚之事。巫臣見吳國連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都不同意對外發動戰爭,也只好暫時放棄了使吳國攻楚的念頭。

事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就作為一個成語傳了下來。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