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孔子幼年的聰明來自勤奮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聰明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有兩句名言,叫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天資機敏而又勤奮學習,有疑難之處能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且不以此為恥辱;如果有三人在一起,其中必然有可以教我的人。孔子之所以能知識淵博,被稱為大聖人,就是他從小虛心求教的結果。下面這個“深山學琴”的故事,便是他小時候虛心求教的一例。

孔丘家中並不富裕,大概在他七歲那年,便單獨上山砍柴了。他年齡雖小,做事非常認真,砍起柴來不知道休息,所以每天都要往家送幾趟柴,連比他大的孩子也沒有他砍的多。

這一天,他照常上山砍柴,由於附近的柴都被砍光了,他就往深山裡走去。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了一陣悅耳的琴聲。在此之前,他聽不少人彈過琴,但都不如今天的琴聲渾厚有力。渾厚的琴聲,使小孔丘忘記了砍柴,身不由己地順聲尋去。他爬過一座山梁又一座山梁,跨過一道溪澗又一道溪澗,最後在一座山梁平坦處的大松樹下,發現一位老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彈琴。孔丘知道,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做某件事的時候,最不願意別人去打攪。於是,他躡手躡腳地來到老人背後,慢慢地坐在地上,側耳靜聽老人彈琴。老人彈完一曲停了下來,孔丘仍然閉著眼睛,似入仙山夢境。其實,這老人早就發現了孔丘,只是沒去理睬他。現在回頭看見他那種如醉如癡的神態,會心地一笑,然後攜琴而去。當孔丘睜開眼時,不見了彈琴老人,他以為老人是被自己打攪了才走的,心中很感內疚。

第二天,孔丘照樣上山砍柴,又聽到了琴聲,他不忍心再去打攪老人,告誡自己不要去。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又鬼使神差地來到老人背後,只不過怕老人發現,坐得遠了點而已。當他又進入仙境的時候,琴聲沒了,睜眼一看,老人又不見了。他更感內疚。

第三天,孔丘又上山砍柴,這次,他下決心再不去打攪老人了。可過了一會兒,他還是被那動聽的琴聲吸引住了,身不由己地再次向老人彈琴的方向走去。不過,這次他坐的地方離老人更遠了,為怕老人發現,還讓一棵大樹擋住。可是,他剛坐下來,就聽老人停下彈琴,頭也不回地對他說:“過來吧,別躲藏了,我早就看到你了。”

孔丘膽怯地走到老人身邊,對老人道歉說:“老人家,對不起,打攪您了,並不是我有意這麼做,是您的琴聲太好聽了,我情不自禁地就來了。您老別生氣,我下決心今後不來打攪您。”

老人見他那副傷心難過、認真內疚的樣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然後問孔丘說:“孩子,你叫什麼名字?上學沒有?怎麼上這裡來了?”

孔丘說:“我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今年七歲。我三歲喪父,哥哥腿有殘疾,家境貧寒,無力供我上學,白天上山砍柴,晚上跟著母親讀書寫字,所以對史書也略知一二。”

老人聽了,不禁歎道:“好一個聰明的孩子!”

隨後,老人又問孔丘讀了些什麼書,並從書的內容中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孔丘回答,孔丘對答如流。老人見孔丘如此聰慧過人,十分喜歡,又問道:“你喜歡學琴嗎?”

孔丘說:“母親說過,‘六藝’是立身之本,琴為樂,是六藝之一。我很想學,但我買不起琴,也請不起老師,只好聽,不能彈,不過,因我聽的多了,也能知其意境。”

老人一聽,心有所動,對孔丘說:“既如此,我教你學琴好嗎?”孔丘聞言,大喜過望,立即跪地便拜說:“承蒙恩師見愛,收我為徒,我一定勤奮刻苦,決不負恩師厚望。”

自此,孔丘便一邊砍柴,一邊跟老人學琴。孔丘學琴也確實刻苦。他每日既不誤砍柴,又堅持練琴,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不管是三九嚴寒,還是冰雪蓋地,沒有一天不按時彈琴。他廢寢忘食,精益求精。手指磨破了,用布包一下接著彈,一個音符記不住,就夜以繼日地彈,加之他天資過人,一點就會,所以琴藝提高得驚人。轉眼兩年過去,孔子琴藝諳熟。

此後,他又不斷摸索創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琴藝逐漸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人在形容他的琴聲時說:“似行雲流水,像百鳥齊鳴,風聽了不吹,鳥聽了不飛,能繞樑三日而不退。”他終於成為春秋時期一位有名的鼓琴大師。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