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老子年幼論禍福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一個道家學派,它的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

老子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平民之家。他自幼聰明,性情柔順,讀書過目不忘,未說先笑,很討父母歡心。在他剛剛八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又無親朋,他怎麼生活下去?鄰人出於憐憫之心,這家送湯,那家送飯,是百家飯使李耳活了下來。李耳買不起書讀,其他孩子因他平時對人和善,與人無爭,都願和他一起玩。又是這個給書,那個給筆,是百家書使老子的學業沒有中斷。在這種十分艱難的條件下,李耳更加刻苦學習,到十餘歲的時候,便顯得博學多識了。

有一次,他隨大人們上山打柴,正趕上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國人無不歡欣鼓舞,獨有李耳歎氣說:“這不是好事啊!”

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槍打出頭鳥。宋國正準備爭奪霸主地位,眾多諸侯不服氣,但又都不敢和它輕易地動刀動槍。楚國前幾年由於弱小沒有人注意,國內平靜,民眾安寧,漸漸發展起來;現在,它自以為強大了,想爭奪霸主而去攻打宋國,就要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次戰爭,楚國可能會勝利,但從此也不會有安寧了,還有什麼值得高興呢?”

眾人聽了,都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由於這些話如傳了出去是會殺頭的,誰敢去說?戰爭的結果,楚國凱旋,舉國慶賀。

先前聽過李耳見解的人,私下議論說:“都說李耳有學問,看來畢竟是個小孩子,是信不得的。”有人將這些話對李耳說了,他微笑道:“樂極生悲,禍患不久就要來了。”

不料,一年多後,便發生了楚晉城濮之戰,楚國慘敗,主帥子玉自殺。聽到過李耳議論的人這時才心悅誠服地歎道:“他有未卜先知之明,真是神童啊!”

從此,李耳未卜先知的名聲就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楚國國君成王耳中,他當即派人去逮捕李耳,鄉親們無不傷心落淚。

李耳卻對大家說:“這不一定是壞事,父老鄉親不必為我擔憂。”

楚成王把李耳抓去,正要以“謠言惑眾”的罪名處死,卻接到周天子襄王的命令,讓成王把李耳解往京師。原來,周襄王聽說李耳能未卜先知,認為必是神仙,自己也想成仙,就把李耳從楚國要了來。

李耳來到京師,周天子對他說:“請你把做神仙的秘訣傳給我吧!”

李耳說:“我不是神仙。”周天子不信,說:“你既不是神仙,為什麼能未卜先知禍福呢?”

李耳回答說:“世間的事物,都有它內在的規律,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周襄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他雖然沒做成神仙,但覺得老子很有學問,人才難得,不但沒有對他治罪,還把他留在朝中,做了管理圖書館的官,稱“柱下”。故後來人們又稱老子為“柱下史”。

不久,李耳覺得做官風險大,便辭職回家,專做學問,並收了一些徒弟,講授他的學說。

就是在這時期,孔子拜訪了老子。當孔子講了自己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企圖撈個一官半職的想法後,老子笑著說:“人生在世,不要活得太累。順利的時候,你就去行動,不順利時,就可以躲避起來。我曾聽人說,會做生意的人,平時卻讓人看不出他有錢,一個很聰明的人,平時表現得讓人看了感到他很愚蠢。你為什麼不學學這樣的處世之道呢?”

據說,後來天下大亂,老子騎著青牛,避禍西走,途經散關(地名)。守關將尹喜早就聽說老子很有學問,強行留他住了幾天。兩人談得十分投機。臨離關時,尹喜非要老子把他的學問寫成書留下。老子無奈,只好寫了本五千字的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老子》一書。也有的說這本書是老子的徒弟根據平時的學習筆記整理出來的。此後,老子西走,不知所終。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