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太子晉兩會使者表現非凡

周朝從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稱為東周,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東周靈王有個兒子,名叫晉,被立為太子,又稱太子晉。太子晉從小聰穎非凡,熟讀史書,且以遇事有謀而聞名。

據說有一年,在東周洛邑,谷水和洛水合流,氾濫成災。大水湧進宮院,眼看要淹沒王宮。周靈王十分著急,忙下令築土堵水。太子晉知道後,以大禹治水的經驗教訓,指出水只能疏而不能壅的道理。但周靈王覺得太子晉只是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言不可信,沒有採納,結果,土越壅水越高。緊急關頭,許多大臣建議靈王改用太子晉的方法。靈王無計可施,只好從之,結果,大水退去。經過這件事,太子晉名聲大震,使得四方諸侯很是佩服。

當時,東周勢弱,晉國強大,周朝和晉國接壤的聲就和復與兩塊地盤讓晉國佔去。晉國國君平公聽說太子晉如此有膽有識,心中很是擔憂,生怕太子晉即位後對晉國報復。為了摸清太子晉的情況,晉平公派相國叔向出使周朝。

叔向來到周朝,禮節性地見過周靈王,臨回國之前,提出謁見太子晉,想看看太子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究竟有多大能耐。太子晉聽說晉國的相國叔向來見,已知其意,便以禮相迎。兩人見面,寒暄一番,叔向便有意地向太子晉提出了幾個問題,太子晉不假思索地對答如流。只此一舉,叔向就覺得太子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接著,太子晉又向叔向提了五個問題,卻有三個把叔向難得額頭冒汗,不知所對。叔向怕再呆下去下不了台,便藉故告辭回國。

叔向回到晉國後,對晉平公說:“太子晉雖然只有十五歲,但足智多謀,實在難以對付。我雖為相國,年齡是他的幾倍,但在謀略上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我認為,趁現在兩國修好,乾脆把聲就和復與還給東周算了,免得太子晉繼位後,給我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晉平公見相國叔向對太子晉竟佩服得五體投地,那麼晉國還有誰是太子晉的對手呢?遂決定將聲就和復與還給東周。對此,樂官師曠不服,認為太子晉今年畢竟才十五歲,有什麼大不了的本事,竟把相國叔向和晉平公嚇成這個樣子?便自告奮勇對晉平公說:“大王先別著急,請允許我去東週一趟,再私下和太子晉談談,如果我還不是他的對手,再還他土地不遲。”

其實,晉平公雖然口頭上說交還土地,但心中實非所願,見師曠主動要再去瞭解太子晉的情況,自然求之不得,立即答應了。

師曠不僅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音樂家,而且善於辭令。當他來到東周的時候,已是寒冬季節。太子晉也知道師曠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聽說他求見,不敢怠慢,忙以禮相迎。師曠來到大殿,見太子晉坐在殿堂之上,知道自己雖然名氣很大,但只是個樂官,和太子晉的地位相比,畢竟差距太大,只好站在殿堂下面與太子晉說話。兩人沒有寒暄,師曠便以使者的身份,單刀直入地向太子晉提出了許多問題。太子晉不卑不亢,有問必答,且談笑風生,輕鬆自如。時間一久,師曠在堂下忍不住踏起腳來,同時不時稱讚太子晉的才華。

太子晉問師曠說:“既然我們談得如此投機,你為什麼老是踏腳呢?”

師曠笑著說:“天氣寒冷,腳快凍僵了,踏踏腳可以暖和一點呀!”

太子晉自知有些失禮,急忙令人看座,並向其表示歉意。

太子晉知道師曠是有名的鼓琴大師,便令人捧上一張琴,請師曠鼓琴。師曠沒有推辭,一面鼓琴,一面唱了一支曲子。之後,師曠讓太子晉也彈一曲。太子晉沒有推辭,也奏了一曲,並和師曠一起唱了一支叫做《嶠》的歌。賓主一唱一和,直到盡歡,方才散去。

師曠回到晉國,對晉平公略帶惋惜地說:“太子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當我和他一起談話唱歌的時候,發現他聲音雖然清晰明朗,然內帶痰喘,且兩腮發紅,這情況表明他無疑是個病癆子。我敢肯定,患了這種病,不出三年,就會死去,大王又何必擔心呢?”

三年以後,太子晉果然病死,晉平公從此消除了後顧之憂,再也不提將聲就和復與兩塊地方還給東周了。

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一個道理:作為一個神童,光有聰明的頭腦,而沒有健壯的身體,是幹不了大事業的。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