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艇,最初由德國人在1897 年首創。從本世紀初到三十年代,飛艇曾多次大顯身手,尤其是在遠距離、大規模運輸方面,它明顯優越於當時的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艇主要用於反潛巡邏任務,被稱為「水上飛機」。
在二、三十年代,歐美許多國家競相研製飛艇,使飛艇的發展達於巔峰。可是,飛艇畢竟不同於飛機,它不僅需要大馬力的發動機,而且有一個充滿氫氣的氣囊作浮力,因此事故頻頻。「興登堡」號飛艇的爆炸,最終宣告了飛艇時代的結束。
在飛艇與飛機的競賽中,是飛艇首先環球飛行成功。
1929 年8 月8 日至8 月29 日,德國的大型飛艇「齊伯林伯爵」號以美國的萊克哈斯特為起點和終點,完成了航空史上第一次載客環球飛行。這一成功使德國航空工程師、飛艇事業的先驅埃克尼爾備受鼓舞。他決心建造一艘最大的載客飛艇,並以此來建立歐美之間的空中走廊。
1931 年,這艘新飛艇開始設計,並以當時德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為「興登堡」號。歷時53 個月,費工156 萬個小時,耗資360 萬美元「興登堡」號終於在1936 年3 月24 日完工。
這條空中「巨鯨」長245 米,高44.8 米,最大直徑41.4 米,總重195.5 噸,可載重19 噸。氣囊總體積達20 萬立方米,配有4 台1100 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巡航速度為121 公里/小時,可連續不同斷飛行200 個小時。艇內設有旅客包艙、淋浴室、餐廳、休息廳、吸煙室,豪華客廳裡還放著一架供旅客演奏消遣的大鋼琴,飛艇的貨艙很大,足可以容納汽車和小型飛機。
「興登堡」號問世不久,德國人便啟用它開闢了橫越大西洋的德國一美國航線。在1936 年一年中,它10 次飛到美國。其中在10 月份,還特地安排了一次所謂「百萬富翁」航班,邀請了幾十位美國社會名流,包括美國切斯國立銀行總裁埃傑克、汽車大王福伊和全國廣播公司副總裁洛埃爾等貴賓。
長達10 小時的飛行給這些大亨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興登堡」號從此名聲大噪。
這時的美國,對發展飛艇的興趣極其濃厚。
1931 年建成的紐約大廈,還特意在樓頂設有一個飛艇系留塔。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大廈,高1250 英尺,共有102 層。在紀念大廈落成而發售的明信片上,畫著「齊伯林伯爵」號系留在培頂的景象。一般的飛機只能在市郊機場起落,而飛艇卻可以隨心所欲地停繫在市中心上空的任何場所。這種特點,正是當時紐約人夢寐以求的樂趣。
1937 年5 月3 日,「興登堡」號飛艇離開德國法蘭克福,開始了本年度第一次越洋飛行。它花了76 個小時,慢悠悠地飛越了大西洋。飛艇內載有61 名機組人員和36 名乘客,飛行的目的地是美國的萊克霍斯特。
5 月6 日下午,飛艇平安地飛臨紐約市上空。雖說它並非第一次經過紐約城,但還是有成千上萬的市民仰首觀看,停泊在赫德森河上的船隻紛紛向它鳴笛致敬。飛艇魚尾形尾翼上,那令人不快的「卍」字符號從地面上可看得一清二楚。飛艇上的乘客則透過玻璃窗,鳥瞰曼哈頓島的全景。
飛艇快要著陸了,艇長馬克斯·普魯斯和副艇長恩斯特·列曼為降落作了最後安排。經過漫長旅行的乘客,悠然自得地坐在寬大的遊廊式的休息廳裡。乘務員在走廊裡來回奔忙,正從25 個艙房裡往外搬行李。
當乘客離開休息廳時,都需接受一位乘務員的檢查,主要是不准他把吸煙用的火柴帶走。由於客艙上方有700 萬立方英尺的氫氣,故此防火措施極其嚴格,臨近氣囊的所有設備都覆蓋著橡膠,在附近工作的人員均穿著石棉衣服,連發動機也是特製的,不用點火裝置起動。
受大西洋逆風和暴風雨的影響,飛艇的速度有所減慢。飛艇抵達萊克霍斯特海軍航空港的時間,從原訂早晨5 點延至下午3 點,晚點近10 個小時。
這可苦透了在機場等候的人們,尤其是那些新聞記者和攝影師,他們一大早就趕到機場了,現在,一個個都愁眉苦臉,怨聲不迭。況且,遠離城區,人們無所事事,更覺得枯燥無味。
下午3 點12 分,「興登堡」號飛艇終於在萊克霍斯特北面上空出現了。
然而,就在這時,天空突然烏雲滾滾。普魯斯艇長不禁擔心起來,他立刻通知機場:暫緩著陸,請再等2 小時。機場控制塔的負責人查爾斯覺得這位艇長未免太謹慎了,但他也深知德國飛艇公司一向注重安全,從不鼓勵冒險,所以沒有堅持要飛艇馬上降落。於是,等在機場的人們眼睜睜地望著飛艇一掠而過,繼續朝南飛去了。突然,天空一聲炸雷,下起了大雨,人們東奔西跑,紛紛找地方躲雨。
下午6 點剛過,查爾斯用無線電通知普魯斯艇長,天快轉晴了。此刻「興登堡」號已飛臨費城南部上空。接到信號後,飛艇馬上調頭回飛。飛艇內,乘客們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慶祝喬治六世在倫敦舉行加冕典禮。乘務員們乘機將乘客床鋪上的被單統統收起來,為在午夜再次起飛返回德國提前作好準備。
在萊克霍斯特海軍機場上,又聚集了1000 多人,翹首仰望著夜空。250 名地勤人員已各就各位,只等飛艇降落。7 點剛過,飛艇飛回機場上空,在空中盤旋。此時傾盆大雨已減弱為毛毛細雨。在查爾斯的導航下,飛艇從500 英尺的高度開始徐徐降落。
飛艇上的乘客們紛紛擁在窗口,向下張望,一個個神情愉快,喜笑顏開。
他們每人為這次單程飛行花了400 美元,但都覺得非常值得。雜技團小丑演員約瑟夫·斯潘德掃視著機場上歡迎的人群,尋找著來接他的妻子和兒女,他們居住在美國長島。斯潘德是法國人,他經常來往於美國和德國之間參加演出,希特勒當局早就認為他有間諜嫌疑,一直派人盯梢。為防範他在「興登堡」號上搞破壞,黨衛軍的特工人員受命跟蹤監視他,也乘上了這次航班。
等待已久的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員們終於抓住了飛艇上拋下來的降落索。
此刻,時針指向7 點23 分。飛艇正式著陸了。這時,飛艇尾部突然顫動了一下,似乎氣囊漏掉一些氣體。為保持飛艇的平衡,普魯斯艇長命令放掉1000 加侖的尾部壓艙水。
由于飛艇駛近停泊塔時速度過快,普魯斯又命令倒開尾部的兩台柴油發動機,沒想到發動機在排氣時火花飛濺,而釀成了隨之而起的悲劇。
在機場現場的新聞記者中,有一位是來自芝加哥WIS 廣播電台的播音員赫伯特·莫理森。他與技術助理查利·尼爾遜一早就趕到這裡,搭起了臨時播音棚。他們將為「晚餐鐘聲」專題節目製作飛艇著陸的現場錄音。當莫理森手持話筒走出播音棚進行現場報道時,他怎麼也想不到這次播音竟成了世界廣播史上最著名的新聞報道之一。
莫理森抬頭望去,飛艇似乎一動不動懸浮在離地面一百多英尺的空中,他可以清楚地看見擠在飛艇窗口的乘客在招手致意。海關、移民局和「公共保健中心」的官員們正陸續趕到現場。德國飛艇公司的美國代表帕特·多靈先生也一早就趕到這裡。
當地勤人員將3 根降落索固定在系留柱上時,莫理森開始向聽眾現場播音了:「女士們,先生們!人們盼望已久的飛艇來了,真的到來了!這個空中的龐然大物真是妙不可言!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多麼蔚為壯觀的場面!在夕陽的輝映下,飛艇就像鑲嵌在湛藍天幕上的一塊寶石,熠熠閃光..」
突然,一聲巨大的爆炸猶如晴天霹靂劃破晴空。「興登堡」號尾部冒出一團火焰,紅白色的火焰迅即覆蓋了整個魚尾形昆部,那令人討厭的「卍」
符號轉瞬間被烈焰吞沒。
莫理森目睹這可怕的情景,播音的音調驟變:「 哎呀!不好,我們的飛艇著火啦!..怎麼回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簡直太可怕了,我的上帝!
不好,飛艇上的火燒得更厲害了,它到處都在燃燒,而且還在墜落!..」
「興登堡」號在爆炸聲中斷為兩截,尾部下墜,腹部和頭部卻衝向半空,在熾熱的空中停留片刻後,又搖搖晃晃地墜落下來,到處都吐著巨大的火舌。
這慘景斯潘德的妻子也看得一清二楚,可一開始她還以為那噴發的火焰是飛艇著陸而燃放的焰火呢。不料緊接著就是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所有在現場的人都目瞪口呆。攝影師勞裡·肯尼裡當時正站在地勤人員中間,事後他心有餘悸地回憶道:「爆炸發生後,飛艇就像紙糊的一樣,裂成碎片。飄飄灑灑,墜落在我們周圍的都是著了火的篷布片。」
普魯斯艇長開始只感到一陣輕微的震動,他還以為是一根降落索斷了,而接下來的爆炸聲和人們驚恐的尖叫聲使他頓時明白過來。「飛艇失火了!」
報務員大聲喊叫著。突然,飛艇尾部猛地下墜,頃刻間,人、用具以及所有沒有繫縛住的東西全都翻滾著,一起倒向尾部。
此刻,莫理森冒著被飛艇墜落的殘片砸傷的危險,繼續以悲痛的語調現場播音:「這太可怕了!這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災難之一。飛艇上有那麼多人,他們該怎麼辦呀!..我不忍心再目睹下去了,我、我..聽眾們,我不得不暫停一下播音,因為我的聲音已經嘶啞。這是我生平見到的最悲慘的災難!」
攝影記者墨利·貝克十分老練沉著。爆炸發生時,他把鏡頭迅速地對準了飛艇。實際上,他難免也有點緊張,當他攝下災難發生瞬間的照片後,他的手指不由自主地連續按動快門,過了好久才清醒過來。然而,他攝下的這一連串照片,卻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照片。
7 點25 分,即飛艇起火後一分多鐘,飛艇尾部便撞落到地面。在現場目睹爆炸慘景的人們,很難想像飛艇中會有人僥倖活下來。實際上,有為數不少的人居然逃過了這場災難。
爆炸剛一發生,有二、三十名很快醒悟過來的機組人員和乘客,立刻從各個艙房裡往外跳。可惜當時飛艇離地面尚有七、八十英尺,因此他們多數都跌落在沙灘上喪命。尾翼裝配工漢斯·弗蘭德是機組人員中倖免於難者之一。當時,他剛把降落索從飛艇腹部扔向地面,就突然被大火圍困了,而接著的爆炸又將他震昏,可他卻下意識地抓住降落索滑落地面,結果幸運地得救了。
服裝商菲利浦·曼戈恩一下子被甩到了艙板上,他盡力爬了起來,試圖打開一扇窗戶,可怎麼也打不開。他搬起一把椅子,硬是將窗子砸開,鑽過去縱身跳了下來。緊接著燃燒著的飛艇殘骸紛紛掉落他的身邊,擋住他的逃路,他急中生智,在沙地上挖了個洞,從殘骸底下爬了出去。
飛艇的機械師尤格恩·史切伯爾爆炸時正在尾翼的一個吊艙內工作,他還未明白怎麼回事,就被震落的硬物砸昏。幾分鐘後,他甦醒過來,卻發現自己已在地面上,竟奇跡般地沒受什麼傷。
有一個名叫倫納德·艾德特的乘客,他乘坐飛艇的目的,是為寫一本有關飛艇的書收集素材。第一聲爆炸傳來,他還毫不在意,直到16 個氣囊一個接一個地爆炸,大火蔓延到他的艙房門口時,他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他一把拖住妻子,一起爬上窗台,跳了下去。結果,夫妻倆都倖存下來。
一位名叫麥瑟爾德的乘客,一家都在飛艇上,出事時她大聲呼叫丈夫,但丈夫卻不知去向。她意識到只有靠自己去救她的3 個兒女了。她把兒女一個個抱到窗前,先奮力舉起10 歲的女兒,可女兒太重了,她只好放下。接著她抱起兩個兒子,竭盡全力把他們塞出窗口。兩個小孩子得救了,她也在兩名機組人員的幫助下,脫離了險境。而她的丈夫和女兒始終沒有救出來,被大火活活地燒死了。
雜技團小丑斯潘德好不容易從艙內爬到艙外,毅然從離地面約40 英尺的高度跳了下來。跳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盡快離開此地,因為不時有飛艇的殘骸飛落地面,在他周圍著火燃燒。他艱難地匍匐爬行,終於逃離險境。
當飛艇的頭部搖搖晃晃地向地面墜落時,美國總統格蘭恃的後代、63 歲的喬治·格蘭特異常冷靜地站在窗前,直至快逼近地面時,才奮力一躍,跳離飛艇,結果僅受了些輕傷。
然而,並非所有的乘客都能做出理智的反應。有一位退休的德國商人,他一邊絕望地喊著「完了,完了」,一邊像沒頭蒼蠅一樣跑進了大火熊熊的過道。另有一些人則不知所措,在艙內東奔西竄,到處尋找自己的家人。船王約翰·潘尼斯在尋找妻子時被大火吞沒,他的妻子也葬身火海。
艇長普魯斯和副艇長列曼是最後一批跳離飛艇的。當時,飛艇頭部向地面墜落的速度已經加快。他們二人從飛艇腹部的窗口跳下,衣服和頭髮都在燃燒,就像是兩隻從天而降的火鳥。他們著地後,又不顧自己的傷痛,多次來回幫助營救乘客和機組同事,他們由於燒傷嚴重,最終被人抬上救護車,送進醫院。
飛艇殘骸轟然落地後,上面的倖存者都爭先恐後地往外衝,他們或跑或爬,或由他人背著攙著。許多人被嚴重燒傷,渾身—片焦黑。
營救人員的大無畏精神令人敬佩。幾十名地勤人員和海軍陸戰隊隊員冒著烈火衝進「興登堡」號殘骸,從中搜尋尚未離去的倖存者。他們在火勢較弱的控制艙內找到一些無力逃離的老弱乘客。其中一名年老乘客,全身無一塊好皮膚,只是從他微弱的呼吸裡,營救者才知道他還活著。這些人即刻由救護車送往醫院搶救。
爆炸發生後僅幾分鐘,大批消防人員和醫務人員就火速趕到現場。在機場還臨時設立了醫療室。機場的停車庫則成了臨時停屍所。到晚上10 點45 分,「興登堡」號遇難的人數統計出來了:死亡34 人。加上後來在醫院去世的普魯斯艇長和列曼副艇長,共36 人。在如此大的空難中,艇中的97 人,約有三分之二的人生還,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幸運的。這主要是因為失事時飛艇離地面不很高,而艇艙並沒有直接硬撞到地面。這大概與龐大的艇架和氣囊很自然地起到降落傘和緩衝器的作用下無關係。
「興登堡」號飛艇失事的新聞震動了全世界。這次慘劇的全部照片和眾多目擊者的敘述,使它的影響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飛艇事故。莫理森的現場錄音報道在次日下午由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在以後的幾天中,美國各大影劇院又放映了有關的新聞紀錄片,令觀眾們看得驚心動魄,毛骨悚然。
出事當天,人們就在亂七八糟的飛艇殘骸和碎片中著手調查事故的原因。有一支魯格爾手槍引起人們種種猜測。因為它顯然發射過一發子彈,但誰也無法斷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不久,美國和德國都專門組織人員進行調查。美國方面認為,飛艇的起火爆炸,很可能是當時暴風雨所產生的球形閃電所引發的。德國方面則認為,飛艇尾部的抗剪力鋼絲將尾部氣囊劃破,致使氫氣外漏;又由于飛艇是在雷雲區盤旋幾個小時後才著落,艇體帶有靜電,而被雨淋濕的降落索與地面接觸後便產生電火花,使外漏的氫氣點燃爆炸。
雙方的調查都基本排除了人為破壞這一點,這也許是考慮到免得使德國政府尷尬。但很多人都認為,是混在乘客或機組人員中的反納粹分子在飛艇上放置了炸彈。
有不少人認為,假若飛艇使用的是氦氣而不是氫氣,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慘劇了。據說,「興登堡」號飛艇的副艇長列曼在醫院彌留時,嘴裡一直在嘟嚷著:「氦!氦!」然而,當時氦的主要生產國是美國。美國擔心德國把飛艇用於軍事目的,堅決拒絕出口氦氣。因而從歷史角度看,可以說是德國法西斯希特勒葬送了「興登堡」號的光明前途。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興登堡」號這一希特勒自鳴得意的空中巨物,終於在烈火中化為灰燼,這無疑對德國法西斯是一沉重打擊。
就在「興登堡」號失事的時候,另一艘巨大的德國飛艇「齊伯林伯爵」
號正從巴西飛往美國。艇長從無線電廣播裡獲悉了「興登堡」號失事,但他沒把這一消息告訴乘客,以免引起恐慌。這次飛行成了「齊伯林伯爵」號飛艇最後一次載客飛行,從此它就退出航空舞台,僅供人們參觀了。「興登堡」
號飛艇的爆炸,標誌著飛艇作為一種空中公共運輸工具的時代的結束。人們對飛艇從此失去了興趣與希望,盡避它在舒適性方面遠勝於飛機。此後,空中運輸逐漸為飛機所取代。
(陳繼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