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說龍
全世界所有的中國人,對龍都有好感。台灣作曲家侯德健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整個華人世界,但如果進一步詢問有關中華龍文化的內涵,一時也難以說清楚。
在龍年到來之際,探尋一下龍文化的來龍去脈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關於龍的來歷,一直是眾說紛紜。
一是與蛇有關。原始時期,人們對無腳而能自由運動的蛇,無不產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以至認為龍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
二是與鱷魚有關。因鱷魚有龍形,俗名「土龍」。中國古蟲專家衛聚賢1934年在《古史研究》第3輯上最早說「龍即鱷魚」。
三是與馬有關。說龍的頭與馬的頭相似,甚至認為,馬有三份龍性。《周禮·夏管》中說:馬八尺以上稱為龍。
四是與閃電有關。古人往往把天下大雨視為龍在降雨,尤其是把閃電的形狀,與龍的形狀聯繫在一起,再加上打雷時「隆隆」的響聲,與「龍」的讀音十分相似,於是就把龍的來歷,與天空中的閃電聯繫在一起。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關於龍的原型的解讀。宋代學者郭若虛說「龍有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現實世界中沒有的龍,之所以成了華人世界共同認同的文化象徵,我想,正是因為沒有的,不屬於東南西北任何一方,才擺脫了地方、種族的局限,才能容納了天底下華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象徵。
龍文化的底蘊自不必多說,更為精彩的是龍文化不僅屬於過去時,屬於現在,還屬於將來;龍文化是一個開放的可以不斷納新的動態系統;龍文化將相伴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
以往,歷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身體叫「龍體」,住的叫「龍庭」,穿的叫「龍服」;在世間,人們又把才華橫溢、足智多謀的文臣稱為「龍躍鳳鳴」,考上狀元的人叫「登上龍門」;在普通老百姓的風俗習慣中,龍文化更是無處不在:玩龍燈、耍龍舞、划龍舟,至今不斷……
一種文化能為不同階層的人共同接受,這就是融合的力量。
今天龍文化帶來的吉祥、喜慶的氛圍,對人身的壓力是一種解脫,對美好生活是一種嚮往,以致年輕人結婚,盼的就是「龍鳳呈祥」。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又是一個發展中的民族。我們心中的龍永遠是那樣的昂頭挺胸、瞠目振鱗、意氣風發、不斷奮進。龍的形象不僅給你帶來喜慶,更給你一種力量。
所以,龍文化的核心就是融合、吉祥和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