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
張華 晉惠帝 許遜 陶貞白 張祖宅 唐儀 唐中宗 宋青春 武勝之 李守泰 陳仲躬 曹王皋 漁人
張 華
晉張華,生性聰慧。好觀奇異圖緯之學,捃拾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里閭所說,撰《博物誌》四百卷,奏武帝。帝曰:「卿才十倍萬代,博識無倫。記事采言,多所浮妄。宜刪翦無據,以見成交。昔仲尼刪詩書,不(「不」字原缺,據《拾遺記》補)及鬼神幽昧之事,不言怪力亂神。今見卿此志,驚所未聞,異所未見,將繁於耳目也。可更芟截浮疑,分為十卷。」即於御前賜青鐵硯。此鐵是于闐國所獻,鑄為硯。又賜麟角管,此遼西國所獻也。側理紙萬番,南越所獻也。漢言「陟厘」,「陟厘」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為名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晉朝人張華,生得聰明慧敏,喜愛讀圖讖緯書等奇異的書籍,廣泛收集天下的遺聞逸事。從古代文字、書簡起,考證神怪以及世間街頭巷閭的傳說,撰寫成《博物誌》一書,共一百卷,奏獻給武帝。武帝說:「你的才幹超過萬代十倍,知識廣博沒有人能和你相比。但是你所記載的事情、採集的傳說,多數都根據不足,或者原本就屬於虛妄之談。因此,應該將那些沒有根據的刪去,才能成為一本書。昔年,孔仲尼改刪定《詩》、《書》,在刪定的《詩》、《書》上面,不記載神鬼陰司的事情,也不談特異的妖力和各種仙神方士。現在看到你的這部書,記載的都是讓人驚異從未聽說過的和從未見到過的事情,會雜亂人的耳目的。因此,可以進一步刪節去虛浮、尚未有定論的那些記載,經整理可分為十卷,就可以啦。」說完,當即賜給張華青鐵硯一方,是用于闐國進獻的鐵鑄的;麟角筆一支,此筆是遼西國進獻的;側理紙萬張,此紙是南越國進獻的,我們華夏叫它為「陟厘」。「陟厘與「側理」音相諧。南越人用海中苔類植物造的紙,它的紋理縱橫斜側,因此名叫「側理」。
晉惠帝
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漢高祖斬白蛇劍、孔子履。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出《異苑》)
晉惠帝元康三年,京都武器庫房失火,燒掉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那柄寶劍和一雙孔子穿過的鞋。在現場圍觀的人,都看到了在煙火滾滾中,漢高祖的那柄斬白蛇劍穿透庫房的屋頂飛去。但都不知道它飛向哪裡去了。
許 遜
西晉末,有旌陽縣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西山。江中有蛟蜃為患,旌陽沒水,拔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頃魚人網得一石,甚鳴,擊之,聲聞數十里。唐朝趙王為洪州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一有「萬仞師」出焉。(出《朝野僉載》)
西晉末年,有個旌陽縣令叫許遜,在豫章西山得道。江中有蛟蜃興妖作怪為害百姓,許遜潛入江水中,揮劍斬殺了這只蛟蜃,後來就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過了一會兒,漁人打魚網上來一塊石頭,很能鳴響,敲擊它,發出的鳴聲幾十里以內都能聽得到。到了唐朝,趙王任洪州刺史時,將這塊石頭擊破,得寶劍一雙。看看寶劍上的銘文,一隻上刻有「許旌陽」三個字,一隻上刻有「萬仞」二字,那只刻有「萬仞師」的劍流傳於世。
陶貞白
梁陶貞白所著《太清經》,一名《劍經》。凡學道術者,皆須有好劍鏡隨身。又說。干將、莫耶劍,皆以銅鑄,非鐵也。(出《尚書故實》)
又貞白隱居貝都山中,嘗畜二刀,一名善勝,一名寶勝。往往飛去,人望之,如二條青蛇。本傳具載。(出《芝田錄》)
梁朝陶貞白著有《太清經》一書,還有一名叫《劍經》。上面說:「凡是學道術的人,都必須備有寶劍、寶鏡隨身帶著。」又說:「干將、莫耶兩柄名劍,都是用青銅鑄造的,不是用鐵鑄造的。」
又:陶貞白隱居在貝都山中,曾經有兩把刀,一把叫「善勝」,一把叫「寶勝」。這兩把刀,常常能自行飛去,人們看見它們飛走的樣子,像是兩條青蛇。《本傳》上有這件事情的記載。
張祖宅
唐乾封年中,有人於鎮州東野外,見二白兔。捕之,忽卻入地,絕跡不見。乃於入處掘之,才三尺許,獲銅劍一雙,古制殊妙。於時長史張祖宅以聞。(出《朝野僉載》)
唐高宗乾封年間,有人在鎮州東郊的野外,看見兩隻白兔,想捉到它們。忽然這兩隻白兔鑽入地裡不見了。這個人在白兔鑽入地裡的地方挖掘查找,才挖進去三尺多深,得到銅劍一雙,是古劍,作工異常特殊精妙。這件事情,當時是在長史張祖家聽到的。
唐 儀
唐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帨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明抄本「之象」作「眾鯉」)強之兆也。至天後朝乃絕。景雲之後,又復前飾。(出《朝野僉載》)
唐高中上元年間,朝廷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必須佩帶裝有刀、礪石等的飾袋。飾袋的作法是「先在彩帕上繪出魚形,再用絲線繡出真色的圖案,縫製成袋,像魚的樣子,兆示強盛。」到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才杜絕佩帶這種魚袋。到睿宗景雲年間,又恢復了這種佩飾。
唐中宗
唐中宗令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為桂樹,金花銀葉。帝每常騎馬自照,人馬並在鏡中。(出《朝野僉載》)
唐中宗命令揚州的地方官吏給他製作一面一丈見方的鏡子。在銅鏡上鑄出桂樹,再鑲嵌金花銀葉。中宗常常騎馬照這面巨鏡,人馬都可以照進鏡子裡。
宋青春
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果暴戾,為眾所推。西戎嘗歲犯邊境,青春每臨陣,必獨運劍大呼,執馘而旋,未嘗中鋒鏑。西戎憚之,一軍鹹賴焉。後吐蕃大北,獲生口數千。軍(軍原作裡,據明抄本改。)帥令譯問衣大蟲皮者,爾何不能害之。答曰:「但見青龍突陣而來,兵仞所及,若叩銅鐵,以為神助將軍也。」青春乃知劍之靈。青春死後,劍為瓜州刺史季廣琛所得。或風雨後,迸光出室,環燭方丈。哥舒翰鎮西涼,知之。求易以他寶,廣琛不與。因贈之詩曰:「刻舟尋已化,彈鋏未酬恩。」(出《酉陽雜俎》)
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悍暴戾,手下的將士非常推崇他。西戎(按:古代稱西部邊疆的少數民族為「西戎」。)常年侵犯邊鏡,宋青春每次與入侵者接戰,必定是一個人手揮寶劍大聲吼叫著衝入敵軍,割下被他殺死的敵軍將士的左耳凱旋而歸,從未中過敵軍的刀、箭。西戎軍都懼怕他。我方全軍也都仰仗著他擊退入侵的敵軍。後來,前來進犯的吐蕃軍被打得大敗,俘虜數千人。我軍統帥讓翻譯問一個穿虎皮衣裳的敵軍俘虜:「你們為什麼不能傷害我方的宋將軍呢?」這個俘虜回答說:「每次宋將軍臨陣,都見到一條青龍突陣而來。宋將軍手中的那把利劍,所到之處象接撞銅鐵似的,我們手中的兵器紛紛被它砍斷。我們都認為他是有神力相助的將軍啊!」到這時,宋青春才知道他用的是把通靈寶劍。宋青春死後,這把寶劍落入瓜州刺史季廣琛手中。有時在風雨過後,這把寶劍會自行迸發出光芒,照耀周圍一丈遠的地方。哥舒翰鎮守西涼時,得知這把寶劍的靈性,曾用別的珍寶向季換取它。季廣琛不換,贈詩說:「按照船上的刻印去尋劍,誰知劍已經神化而去;我彈著劍鞘跟你說:這把寶劍還沒有酬報我呢!」
武勝之
唐開元末,太原武勝之為宣州司士,知靜江事。忽於灘中見雷公踐微雲逐小黃蛇,盤繞灘上。靜江夫戲投以石,中蛇,鏗然作金聲。雷公乃飛去,使人往視,得一銅劍。上有篆許旌陽斬蛟第三劍雲。(出《廣異記》)
唐太宗開元末年,太原人武勝之任宣州司士,主持靜江的政務。一次,他忽然發現江邊沙灘上,雷公踏著薄雲追逐一條小黃蛇,在沙灘上繞來繞去。武勝之隨意投去一塊石頭,將蛇擊中,發出「鏗」的一聲響,像擊中金屬上似的,雷公隨之也飛走了。武勝之派人去察看,拾到一把銅劍。劍上刻有篆文:許旌陽斬蛟第三劍。
李守泰
唐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縱橫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玄宗覽而異之。進鏡官揚州參軍李守泰曰:「鑄鏡時,有一老人,自稱姓龍名護。鬚髮皓白,眉如絲,垂下至肩,衣白衫。有小童相隨,年十歲,衣黑衣。龍護呼為玄冥。以五月朔忽來,神采有異,人莫之識。為鏡匠呂暉曰,老人家住近,聞少年鑄鏡,暫來寓目。老人解造真龍,欲為少年制之,頗將愜於帝意。遂令玄冥入爐所,扃閉戶墉,不令人到。經三日三夜,門左洞開。呂暉等二十人於院內搜覓,失龍護及玄冥所在。鏡爐前獲素書一紙,文字小隸云: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法三才。像四氣,稟五行也。縱橫九寸,類九州分野。鏡鼻如明月珠焉。開元皇帝聖通伸靈,吾遂降祉。斯鏡可以辟邪,鑒萬物。秦始皇之鏡,無以加焉。歌曰:『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來獻聖聰。』」呂暉等遂移鏡爐置船中,以五月五日午時,乃於揚子江鑄之。未鑄前,天地清謐。興造之際,左右江水忽高三十餘尺,如雪山浮江,又聞龍吟,如笙簧之聲,達於數十里。稽諸古老,自鑄鏡以來,未有如斯之異也。」帝詔有司,別掌此鏡。至天寶七載,秦中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帝親幸龍堂祈之,不應。問昊天觀道士葉法善曰:「朕敬事神靈,以安百姓。今亢陽如此,朕甚憂之。親臨祈禱,不雨何也?卿見真龍否乎?」對曰:「臣亦曾見真龍,臣聞畫龍四肢骨節,一處得以似真龍,即便有感應。用以祈禱,則雨立降。所以未靈驗者,或不類真龍耳。」帝即詔中使孫知古,引法善於內庫遍視之。忽見此鏡,遂還奏曰:此鏡龍真龍也。」帝幸凝陰殿,並召法善祈鏡龍。頃刻間,見殿棟有白氣兩道,下近鏡龍。龍鼻亦有白氣,上近梁棟。須臾充滿殿庭,遍散城內。甘雨大澍,凡七日而止。秦中大熟。帝詔集賢待詔吳道子,圖寫鏡龍,以賜法善。(出《異聞錄》)
唐玄宗天寶三年五月十五日,揚州進獻水心鏡一面,長寬各九寸。鏡面青瑩淨亮,可耀日月。鏡的背面盤著一條龍,龍身長三尺四寸五分,形態生動,像真龍一樣。玄宗觀賞後,很是覺得它不同一般的鏡子。進獻這面鏡子的官員揚州參軍李守泰向玄宗皇帝說:「我們鑄造這面鏡子時,來了一位老人,自己說姓龍叫龍護。這位老人鬚髮花白,眉毛如絲,下垂到肩上,身上穿著白衫。有一個小童跟隨老人左右,年十歲,身穿黑衣,老人叫他『玄冥』。這一老一少是在五月初一這天,突然來到鑄鏡現場的。他們的神態跟一般人不一樣,所有在場的人都不認識他們。那位老人對鏡匠呂暉說他家就住在附近,聽說你要鑄鏡,特來觀看。又說他知道在鏡上鑄造真龍的方法,願意為呂暉製作一條,將特別取得皇上的喜歡。之後,就讓隨他來的那個叫玄冥的小童,進到安放鏡爐的院子裡,並讓人從外面將門窗關閉好,不讓任何人進入院裡。過了三天三夜,左門洞開。呂暉等二十人在院子時搜查尋找,不見這位老人和小童的蹤影,只在鏡爐前邊找到一紙素書,是用小篆寫的,內容如下:『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是傚法天、地、人三才,春溫、夏熱、秋冷、冬寒四氣,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也。鏡長寬各九寸,是類似天下九州的分野,鏡鼻應呈明月珠狀。開元皇帝聖明通達神靈,我才降福。這面鏡子可以避邪祟,鑒萬物,秦始皇的鏡子比不上它啊!歌曰『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來獻聖聰。』呂暉等看罷這紙素書後,就將鏡爐移到船上,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揚子江上鑄鏡。未鑄鏡前,天地清明、安靜。鑄鏡當中,左右的江水忽然高漲三十多尺,如一座雪山浮在江面上。又聽到龍吟聲,如笙簧吹鳴,傳到幾十里地以外。我們考查了所有的老年人,都說打鑄鏡以來,從未見過這樣怪異的事情啊!」玄宗皇帝詔令有司吏,將這面水心鏡單獨置放一個地方。到了天寶七年,秦中大旱。從三月起沒有降雨,一直旱到六月。玄宗皇帝親自到龍堂祭祀祈雨,但是老天一點反應也沒有。玄宗皇帝問昊天觀的道士葉法善:「皇帝我用尊敬來侍奉神靈,用來安撫百姓。現在大旱如此,我特別憂慮,親自到龍堂祈雨,老天為什麼還不降雨呢!道長你見過真龍嗎?」葉法善道長說:「貧道我也曾見過真龍。貧道聽說畫龍的四肢骨節,有一個地方得似真龍,就會立即有感應。用它來祈禱,雨立即就會降下來的。之所以皇上你親自祈雨未獲靈驗,大概是龍堂上畫的龍不類似真龍吧。」玄宗皇帝聽了法善道長這番話,立即詔令中使孫知古,帶領法善道長去皇宮內庫各處查看。法善道長忽然看見這面水心鏡,立即返回奏玄宗皇帝,說:「宮內水心鏡背面是真龍啊!」玄宗皇帝親臨凝陰殿,同時召見法善道長祈祀鏡龍。頃刻間,只見殿棟間有兩道白氣降下來,接近鏡龍;鏡龍的鼻上也升出白氣向上接近梁棟。剎那間,雲氣充滿殿庭,遍佈京城。大雨傾盆而降,下了七天才住。這年秋天,秦中獲得特大豐收。玄宗皇帝特意詔令集賢殿待詔吳道子,臨摹鏡龍真圖,用以賞賜法善道長。
陳仲躬
唐天寶中,有陳仲躬家居金陵,多金帛。仲躬好學,修詞未成,攜數千金,於洛陽清化裡,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亦知之。以靡有家室,無所懼。仲躬常習學不出。月餘日,有鄰家取水女可十數歲,怪每日來於井上,則逾時不去,忽墜井而死。井水深,經宿,方索得屍。仲躬異之。閒日,窺於井上,忽見水中一女子。其形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凝睇之際,以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妖冶之姿,出於世表。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乃歎曰:「斯為溺人之由也。」遂不顧而退。後數月炎旱,此井水不減。忽一日水竭。清旦,有人叩門云:「敬元穎請謁。」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見者。衣緋綠之衣,其裝飾鈆粉,悉時制耳。仲躬與坐,訊曰:「卿何以殺人?」元穎曰:「妾非殺人者,此井有毒龍。自漢朝絳侯居於茲,遂穿此井。洛城內有五毒龍,斯其一也。緣與太一左右侍龍相得,每為蒙蔽。天命追征,多托故不赴集。好食人血,自漢以來,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耗涸。某乃國初方墜於井,遂為龍所驅使。為妖惑以誘人,用供龍所食。甚於辛苦,情所非願。昨為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尺須集駕。昨夜子時,已朝太一矣。兼為河南旱,勘責三數日方回。今井內已無水,君子誠能命匠淘之,則獲脫斯難矣。若然,願終君子一生奉養。世間之事無不致。」言訖,便失所在。仲躬當時即命匠,命一親信,與匠同入井。囑曰:「但見異物即收。」至底無別物,唯獲古銅鏡一枚,闊七寸七分。仲躬令洗淨,貯匣內。焚香以奉之,斯所謂敬元穎也。一更後,元穎忽自門而入,直造燭前設拜。謂仲躬曰:「謝生成之恩,照濁泥之下。某昔本師曠所鑄十二鏡之第七者也。其鑄時,皆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則七月七日午時鑄者也。貞觀中,為許敬宗婢蘭苕所墜。以此井水深,兼毒龍氣所苦,人入者悶絕,故不可取,遂為毒龍所役。幸遇君子正直者,乃獲重見人間耳,然明晨內,望君子移出此宅。」仲躬曰:「某已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元穎曰:「但請君子飾裝,一無憂也。」將辭去,仲躬復留之。問曰:「汝安得有紅綠脂粉狀乎?」對曰:「某變化無常,非可具述。」言訖,即無所見。明旦,忽有牙人叩戶,兼領宅主來謁(「謁」原作「謂」,據明抄本改。)仲躬,便請移居,並伕役並足。未到齋時,前至立德坊一宅中。其大小價數,一如清化者。其牙人云:「價值契本,一無遺缺。」並交割訖。後三日,其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延及堂隅東廂,一時陷地。仲躬後文戰累勝,為大官。有所要事,未嘗不如移宅之效也。其鏡背有二(「二」原作「三」,據《博異志》改。)十八字,皆科斗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於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在世。於背上環書,一字管天文列宿。依方列之,則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並如其位。於鼻四旁題雲,夷則之鏡。(出《博異志》)
唐玄宗天寶年間,有個叫陳仲躬的書生,家住金陵,廣富錢財。陳仲躬非常好學,但因為賦詩、寫文章一時沒有成就,便帶著幾千金,來到東都洛陽清化裡,租一所房屋住下。這所房屋庭院中有一口井,很大,經常淹死人。陳仲躬知道這件事情,自恃沒有家室住在這裡,無所懼怕。陳仲躬住進這座院落後,總是關在屋中學習,足不出戶。鄰家有一個女孩,約十幾歲的樣子,每天都來到院中井邊來提水。這天又來提水,站在井邊過了很常時間也不離去,忽然墜入井中淹死了。井水很深,隔了一宿,才將屍體打撈上來。對女孩落井淹死,陳仲躬覺得有些可疑。一天間時,他來到井邊,探頭向井下窺望,忽然看見水中出現一個女子,容貌端麗可愛,按當時人的樣子妝飾,並用眼睛看陳仲躬,凝視之際,用紅袖半掩臉面向他脈脈含情地微笑。妖媚妖冶,超出一般的女人。陳仲躬看得心動神迷,魂移魄惑,似乎都按捺不住了。不由得歎息地說:「怪不得呢,這就是女孩落入井中淹死的緣由嗎!」於是不再看井中的妖媚女子,轉身回到屋裡。過了幾個月,天炎熱大旱,但是院中這口井裡的水,一點也不見減少。忽然有一天井水突然乾涸。一清早,有人敲門說:「敬元穎請求拜見相公。」陳仲躬讓來人進屋一看,乃是那天在井中見到的那個妖麗女子。身穿紅衣綠裳,面塗脂粉丹紅,跟洛陽城中的女人一樣。陳仲躬讓這位女子坐下,詢問道:「你為什麼要誘殺人呢?」敬元穎回答說:「我不是殺人的人。這口井中住有一條毒龍。自漢朝絳侯住在這裡,掘成這口井,這條毒龍就住在井中。洛陽城中有五條毒龍,它是其中的一條。因為它同太一神左右的侍龍處得很好,因此每每被它所蒙蔽。上天徵召它,多數時候找個因由不去赴會。這條毒龍喜愛喝人血。自漢朝以來,它已經吸食了三千七百多人的血啊!而且井裡的水從來沒有乾涸的時候。我是國朝初年墜入井中的,為這條毒龍所驅使。為它引誘人墜入井中,供它吸食。很是辛苦,而且也不是我情願這樣幹的。昨天,是太一神使者交接班的日子,天下龍神都得集駕到太一神那裡。昨天夜裡子時,各位龍神已經朝拜太一了。但是,河南大旱,太一神讓群龍考察三五天才放它們回來。現在井內已經沒有水啦。如果你能誠心讓工匠下去淘井,就可以讓我擺脫這條毒龍給我的苦難啊!果然如此,我願終生侍奉公子。世間上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啊!」說罷,便不見了。陳仲躬當時就讓一工匠下井去淘,並派一名親信僕人一塊兒下到井底,囑咐說:「到井底後,見到特殊的物件就將它取上來。」這位僕人隨工匠下到井底後,沒有見到其它東西,只揀得一面古銅鏡,寬七寸七分。陳仲躬讓僕人將古銅鏡用水洗淨,放在匣子裡,焚香敬奉它。這面古銅鏡就是敬元穎啊!當夜一更後,敬元穎果然從門外走進屋來。一直走到香燭前下拜,對陳仲躬說:「感謝你搭救我的大恩,使我脫離了在井下照著污泥的苦差使。我原本是昔年師曠所鑄的十二面銅鏡中的第七面。師曠鑄造我們時,都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是七月七日午時鑄造的,因此寬為七寸七分。貞觀年間,是許敬宗的婢女蘭苕將我墜入井中。因為這井的水特別深,又有毒龍吐出的毒氣,下到井底的人都被悶死,因此沒人將我撈取上來,就為毒龍所使役。幸虧遇到你這樣正直的人,才得以重見人間啊!然而,明晨以內,望搬出這所房子。」陳仲躬說:「我已用錢將這所宅院租賃下來了。現在馬上要搬出去住,我一時上哪籌措到足夠的租金呢?」敬元穎說:「現在就請你整裝,什麼憂慮也不要有。」說著就要告辭。陳仲躬又將敬元穎留住,問:「你怎麼能打扮成現在這種樣子的呀?」敬元穎說:「我變化無常,不是一一可以講述出來的啊!」說完,立時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忽然有一個買賣的中間人來叫門,領來一位房主來拜見陳仲躬,並請他立即搬家。外面車馬伕役都準備好了,裝上一應家俱用品後,未到正午就來到立德坊的一所宅院中。這所宅院,大小和租金跟清化裡那所宅院一樣。領陳仲躬來的中間人說:「租金、房契都不缺少,並已交割完畢。」過了三天,陳仲躬原來住的清化裡那所宅院的水井,無緣無故地自行崩塌,牽延到東側的廂房,一時間地都陷下去了。這以後,陳仲躬賦詩、寫文章,屢屢揚名,並作了高官。不論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都像當年搬家移居一樣有人出來幫助。陳仲躬從井中得到的這面古銅鏡,它的背面有二十八個字,都是蝌蚪文。用現代文翻譯過來,大意是: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於首陽山白龍潭鑄成此鏡。這面古銅鏡已經在人世間有一千年啦。它背上的環書文字,一個字分管一個天文列宿,按照方位排列:左有日右有月,龜、龍、虎、雀,並列其位。在鏡鼻四周題有四字:夷則之鏡。大意是:平坦均勻的鏡子。
曹王皋
唐嗣曹王皋有巧思,精於器用。為荊(荊原作邢,據本書卷二。五曹王皋條改。)州節度使,有羈旅士人懷二羯鼓棬,欲求通謁。先啟於賓府,賓府觀者鹹訝議曰:「豈足尚耶?」對曰:「但啟之,尚書當解矣。」及見,皋捧而歎曰:「不意今日獲逄至寶。」指其鋼勻之狀,賓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諸公心未信乎?」命取食拌,自選其極平正者。令置棬於拌心,以油注棬中,棬滿而油無涓滴滲漏。皋曰:「此必開元天寶中供御棬,不然無以至此。」問其所自,士人曰:「某先人在黔中,得於高力士之家。」眾方深伏。賓府又潛問士人,「宜償幾何?」士人曰:「不過三萬。」及遺金帛器皿,其直果稱是焉。(出《羯鼓錄》)
唐朝曹王李皋有巧妙的構想,精通各種器具古玩。李皋任荊州節度使時,有位暫居在這裡的讀書人,帶著兩付製造羯鼓用的棬,請求通報求見李皋。這位讀書人將兩付棬先打開給李皋的幕僚們看。這些人看了後故作驚訝地說:「這種平常的棬,還用給曹王看啊?」讀書人說:「但請通報,節度使看了它們一定會識別出來的。」待到通報後,曹王李皋見到了這兩付棬,用手捧著讚歎地說:「沒想到今天還能遇到這麼珍貴的寶物啊!」指著兩付棬說,「你們看看,這鋼性,這均勻勁兒。這是用鋼鐵精製而成的啊!」在座的眾幕僚表面上唯口稱是,心中都暗自說:「什麼精鋼細做……」李皋看出幕僚心中所想,說:你們心中不一定相信這是難得的寶物吧,請取來食柈一用。」食柈取來後,李皋親自挑選出特別平整的食柈,將兩付鼓棬打開重疊置放在食柈上面,讓人將食油頃入棬中,直到注滿為止。油一點也不滲漏出來。李皋說:「這兩付棬一定是開元、天寶年間,向朝廷進貢的御棬。不然,沒有這麼製作精細的棬啊。」問獻棬的讀書人:「你這兩付棬是從哪兒得到的。」讀書人回答道:「我的先人在黔中,從當年玄宗皇帝的宮內總管高力士大人家得到它們的。」眾位幕僚們才深深拜服。事後,幕僚們又暗中問這位讀書人:「你估計,曹王應償給你多少錢!」讀書人說:「也就三萬吧。」待到曹王李皋贈送給這位讀書人金帛器皿等物後,這些幕僚好信計算一下:這些東西的價值果然就在三萬左右。
漁 人
蘇州太湖入松江口。唐貞元中,有漁人載(明抄本「載」作「為」。)小網。數船共十餘人,下網取魚,一無所獲。網中得物,乃是鏡而不甚大。漁者忿其無魚,棄鏡於水。移船下網,又得此鏡。漁人異之,遂取其鏡視之,才七八寸。照形悉見其筋骨臟腑,潰然可惡,其人悶絕而倒,眾人大驚。其取鏡鑒形者,即時皆倒,嘔吐狼藉。其餘一人,不敢取照,即以鏡投之水中。良久,扶持倒吐者既醒,遂相與歸家,以為妖怪。明日方理網罟,則所得魚多於常時數倍。其人先有疾者,自此皆愈。詢於故老,此鏡在江湖,每數百年一出。人亦常見,但不知何精靈之所恃也。(出《原化記》)
唐德宗貞元年間,在蘇州太湖入松江口,有打魚人載著小網捕魚,好幾條船十多個人,打了大半天,沒有網到一條魚,卻網到一面鏡子,不大。打魚人惱火沒有打上來魚,就將鏡子丟入水中。移船再撒網,又將這面鏡子打上來了。打魚人感到非常奇怪,其中有一人就將這面鏡子拿在手中仔細觀看。鏡子大小約七八寸,但是照人卻筋骨五臟六腑都能看到。這個打魚人用它照視自己的肚腹,發現裡面潰爛得讓人噁心欲吐,一下昏倒在地。其他的打魚人都大吃一驚,紛紛自照,都昏倒在地,嘔吐不止。還剩下一個打魚人不敢照了,慌忙將鏡子又拋入水中。過了許久,昏倒在地的那些打魚人都甦醒過來了。這個打魚人將他的這些同夥一一扶起來,相互攙扶著回到家裡。大家都認為是遇上妖怪了。第二天整理好網具又駕船出去打魚,打到的魚是平常的好幾倍。而且,這些打魚人中,從前身上患有疾病的,都痊癒了。詢問打魚的老人們,有的說這面鏡子在江湖間,幾百年出現一次,有人曾經見到過。但是,卻不知道是什麼精靈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