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理學 九二 張載及二程

與周、邵同時而略後者,有張載及程顥、程頤兄弟。張載,字子厚,長安人,世稱橫渠先生,著有《正蒙》(包括《東銘》、《西銘》),《經學理窟》及《易說》,以《正蒙》為最重要。橫渠學說可分幾點:

(一)太虛論。這是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本體是太虛一元之氣,「太虛」又名「太和」,萬事萬物都由它生,而萬物死滅時,仍散為太虛,太虛即氣,並不是絕對空虛。橫渠的「太虛」包含一與多、有與無的統一性,其發展為萬物,也有一定的規律,如「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物無孤立之理」;「動非自外」;「兩不立則一不可見」;「天下之物,無兩個有相似者」;「金鐵有時而腐,山嶽有時而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壞」;「無常乃所以為常」等話,都是事物運動轉變之法則的說明。他還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對於寒暑、潮汐、日食、月食、風雨、雷霆以及動、植物等,都有所解釋。總之橫渠的宇宙觀,即氣一元論,是唯物的。

(二)性說及天人合一觀。橫渠講性,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似乎不知不覺地轉入了二元論(但橫渠說氣有性,則天地之性是指整個氣說的,氣質之性是指個體說的)。橫渠的天人合一觀,更是孟子哲學中神秘主義的推演(《西銘》一文,最足以代表這種觀念)。如他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是天人合一的唯心論。

濂溪、康節、橫渠都是理學的開創人物,至河南程氏兄弟,方才使理學確定成立。程顥比程頤長一歲,世稱明道先生。程頤曾居伊水上,世稱伊川先生。兩兄弟均以濂溪為師,康節為友,又與橫渠為戚屬。二人著作,後人輯為《二程遺書》,因為從前認為是一家之學,沒有加以分別,其實兩兄弟思想不同,明道是唯心一元論者,他的學說是陸王一派的先驅;伊川是心物二元論者,他的學說是朱熹哲學的源泉。

程明道學說的要點:

(一)是對於「性」與「仁」的解釋,以為萬物都受乾元一氣而生,有生就有性,性即氣,氣即性,又以為仁就是元氣,就是性,不過性是從元氣靜的方面看,仁是從元氣動的方面看,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學者要識得此理,而以誠敬存之。這就是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道理。

(二)是確立了「理」或「天理」在道學上的地位。明道所謂「理」,是宇宙萬有的普遍法則,是由主觀方面「推」出來的,而屬於客觀的範疇。程氏的說「理」,與橫渠的說「氣」,在理學史上都很重要。

(三)是分別了人心和道心。道心是指心的本性,道就是天理,為人欲蒙蔽時,就忘了天理。又以為道心就是元氣,修養目的只在去道心的邪惡,故仍是道心一元論。

程伊川思想的特點在於:

(一)理氣二元論的宇宙觀。即認為陰陽是氣,「所以陰陽」的是道,道即是理,氣是形而下者,道或理是形而上者。

(二)動靜、陰陽、善惡等相反又相需的觀念。但這個觀念不完全是科學的,他有時又說「形」由「心」生,「理」系實體。

(三)格物致知說。這是主知主義的認識論,但也並不完全是科學的主知主義,因為他承認有「生而知之」的先驗的認識,又輕視「聞見之知」,說「德性之知,不假見聞」。

(四)知行合一說。這是以知為主的,與王陽明的以行為主不同。陽明是直覺主義,伊川是主知主義。

(五)性即理說。伊川說性即理,所以叫作理性,理性無有不善,但因氣有清濁,所以人有賢愚之不齊。因氣有清濁,故窮理工夫不可少。窮理就是格物,格物須是一件一件地格,然後有貫通的可能。格物即是致知。所致的知,即吾人心中固有之知。所窮的理,即一物一物的理,也即是心中的天理。

(六)居敬說。伊川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敬是「主一無適」的意思,即心思專一。伊川的修養方法,居敬與致知並重,與明道的專存誠敬不同。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